高中二年级上册物理科目要点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同学们要想学好高二的生物,学会好要点对生物成绩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忙。
1.高中二年级上册物理科目要点 篇一
1、牛顿第肯定律:所有物体总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状况或静止状况,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做状况为止。
1、只有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才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况;
2、力是该变物体速度是什么原因;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况是什么原因
4、力是产生加速度是什么原因;
2、惯性:物体维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况的性质叫惯性。
1、所有物体都有惯性;
2、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水平决定;
3、惯性是描述物体运动状况改变难易的物理量;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水平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1、数学表达式:a=F合/m;
2、加速度随力的产生而产生、变化而变化、消失而消失;
3、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一致时,物体加速;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减速。
4、力的单位牛顿的概念:使水平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
4、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有哪些用途力和反用途一直等大、反向、用途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1、用途力和反用途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2、用途力和反用途力与平衡力的根本不同是用途力和反用途力用途在两个相互用途的物体上,平衡力用途在同一物体上。
2.高中二年级上册物理科目要点 篇二
电势
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到参考试知识点时电场力作的功;
1、电势具备相对性,和零势面的选择有关;
2、电势是标量,单位是伏特V;
3、电势差和电势间的关系:UAB=φA—φB;
4、电势沿电场线的方向减少;
5、相同电荷在同一等势面的任意地方,电势能相同;缘由:电荷从一点移到另一点时,电场力不作功,所以电势能不变;
6、电场线一直由电势高的地方指向电势低的地方;
7、等势面的画法:相临等势面间的距离相等;
3.高中二年级上册物理科目要点 篇三
三种起电办法:
①摩擦起电: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因为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②感应起电:借助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
③接触起电:一个物体带电时,电荷之间会相互排斥,假如接触另一个导体,电荷会转移到这个导体上,使物体带电。
4.高中二年级上册物理科目要点 篇四
电磁感应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ΔΦ/Δt{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L:有效长度}
3)Em=nBSω{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ω:角速度,V:速度}
2.磁通量Φ=BS{Φ:磁通量,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S:正对面积}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借助感应电流方向断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系数,Δ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
5.高中二年级上册物理科目要点 篇五
传感器的及其工作原理
1、有一些元件它可以感受诸如力、温度、光、声、化学成分等非电学量,并能把它们根据肯定的规律转换为电压、电流等电学量,或转换为电路的通断.大家把这种元件叫做传感器.它的优点是:把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学量将来,就能很便捷地进行测量、传输、处置和控制了.
2、光敏电阻在光照射下电阻变化是什么原因:有的物质,比如硫化镉,是一种半导体材料,无光照时,载流子极少,导电性能不好;伴随光照的增强,载流子增多,导电性变好.光照越强,光敏电阻阻值越小.
3、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且阻值随温度变化很明显.
金属热电阻与热敏电阻都可以把温度这个热学量转换为电阻这个电学量,金属热电阻的化学稳定性好,测温范围大,但灵敏度较差.
6.高中二年级上册物理科目要点 篇六
1、焦耳定律
1、概念: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2、意义:电流通过导体时所产生的电热。
3、适用条件:任何电路。
2、电阻定律
1、电阻定律:在肯定温度下,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本身的长度成正比,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2、意义:电阻的决定式,提供了一种测电阻率的办法。
3、适用条件:适用于粗细均匀的金属导体和浓度均与的电解液。
3、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导体中电流I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它的电阻R成反比。
2、意义:电流的决定式,提供了一种测电阻的办法。
3、适用条件:金属、电解液(对气体不适用)。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7.高中二年级上册物理科目要点 篇七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时间的关系:vt=v0+at
注:一般大家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作匀变速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s=v0t+1/2at
注意:当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当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3、推论:2as=vt2-v02
4、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等于定植;s2-s1=aT2
5、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前1秒,前2秒,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时间的平方比;第1秒、第2秒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奇数比。
8.高中二年级上册物理科目要点 篇八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t:时间}
2.欧姆定律:I=U/R{I:导体电流强度,U:导体两端电压,R:导体阻值}
3.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U:电压,I:电流,t:时间,P:电功率}
4.纯电阻电路中:因为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5.焦耳定律:Q=I2Rt{Q:电热,I:通过导体的电流,R:导体的电阻值,t:通电时间}
6.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E:电源电动势,U:路端电压,η:电源效率}
7.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L:导体的长度,S:导体横截面积}
8.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I:电路中的总电流,E:电源电动势,R:外电路电阻,r:电源内阻}
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9.高中二年级上册物理科目要点 篇九
1、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外观上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一些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异性。
非晶体:外观没规则的几何外形,无确定的熔点,一些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同性。
①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主要依据是有无固定的熔点。
②晶体与非晶体并非绝对的,有的晶体在肯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非晶体。
2、单晶体与多晶体
假如一个物体就是一个完整的晶体,如食盐小颗粒,如此的晶体就是单晶体。
假如整个物体是由很多凌乱不堪的小晶体排列而成,如此的物体叫做多晶体,多晶体没规则的几何外形,但同单晶体一样,仍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的微观结构
固体内部,微粒的排列很紧密,微粒之间的引力较大,绝大部分微粒只能在各自的平衡地方附近做小范围的无规则振动。
晶体内部,微粒根据肯定的规律在空间周期性地排列,不同方向上微粒的排列状况不同,正因为这个缘由,晶体在不同方向上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物理性质。
4、表面张力
当表面层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时,分子间距比内部大,表面层的分子表现为引力,如露珠。
用途: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面具备缩短的趋势。
方向:表面张力跟液面相切,跟这部分液面的分界线垂直。
大小: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张力越小;液体中溶有杂质时,表面张力变小;液体的密度越大,表面张力越大。
10.高中二年级上册物理科目要点 篇十
三种产生电荷的方法
1、摩擦起电:
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
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
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
两个一模一样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
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
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
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