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7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概要

点击数:656 | 发布时间:2025-07-24 | 来源:www.cazafa.com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概要

    科目代码:701

    科目名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部分 目的与基本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本课程需要考生:

    1. 准确地学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定义、范畴和看法;

    2. 适合地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

    3. 运用有关原理,讲解和论证某种看法,辨明理论是非;

    4.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法和办法剖析社会现象和实质问题,比较和评价其它理论看法,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第二部分 具体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及其创立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性质、研究对象和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立场、看法、办法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思想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进步的主要阶段。

    2.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马克思主义具备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进步性。

    3.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察看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是引导当代中国进步的行动指南,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趋势

    1.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意识的由来和本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别和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势必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之间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 事物的联系与进步

    联系的内涵和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常见联系原理的办法论意义。

    联系与进步。进步的实质。进步与过程。

    联系和进步的基本环节:缘由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势必与偶然;现实性与可能性。

    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进步的根本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进步中有哪些用途。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办法论意义。

    矛盾的常见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常见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4.水平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质、量、度的定义。事物进步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质变规律的办法论意义。

    事物进步过程中一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办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5.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办法。

    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及其相互关系。

    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矛盾剖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办法。矛盾剖析法的主要内容。

    辩证思维的主要办法:总结与演绎、剖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办法与现代科学思维办法。

    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提升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策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革新思维能力。

    (三)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趋势

    1.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本质、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

    实践的基本结构: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其相互用途的过程。

    实践的三种基本种类。当代人类实践的新特征。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用途。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用途。

    认识的本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不同。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特征。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原因和非理性原因。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及其意义。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准则。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质。价值评价及其特征。价值评价的功能。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1、从势必走向自由的过程。

    所有从实质出发,实事求是。所有从实质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需要;实事求是是中共思想路线的核心。

    达成理论革新和实践革新的良性互动。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进入新年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相呼应,达成了理论革新与实践革新的又一次良性互动。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趋势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三要点。社会意识的结构。社会意识的主要形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生产力及其基本要点。生产关系及其体系。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种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内涵。上层建筑的结构。国家的产生和实质。国家消亡的条件。国体、政体及其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用途的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势必性与大家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 .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进步中有哪些用途。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原理。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进入新年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意思。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阶级剖析办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杜会进步有哪些用途。

    改革及其在社会历史进步中有哪些用途。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性质和用途。

    科技的意思。科技革命是推进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科技社会用途的两重性。

    3. 人民群众在历史进步中有哪些用途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人的本质。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用途。群众看法与群众路线。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有哪些用途。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在历史进步中有哪些用途。评价历史人物需要坚持的科学办法。

    (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 产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产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产品的价值和用价值及其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及其关系。产品价值量的决定。产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价值形式的进步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用途。私有制基础上产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 资本主义经济规范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规范的产生。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确立。

    劳动力成为产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产品的特征。货币转化为资本。

    所有制、所有权及其不同和联系。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待点。剩余价值及其产生过程。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超额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智能化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原因。资本有机构成及其趋势。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达成循环运动的基本条件。资本周转。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重点原因。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商品及其价值形态和物质形态。社会再生产的达成条件。

    资本主义薪资的本质和形式。收益和平均收益。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点、产生缘由和周期性。

    3. 资本主义的政治规范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和对外职能。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实质。

    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规范、政党规范。资本主义政治规范的进步用途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政治规范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确立。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辩证地剖析资本主义政治规范和意识形态。

    (六)资本主义的进步及其趋势

    1. 从自由角逐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进步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及本质。垄断条件下角逐的特征。金筹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收益和垄断价格。

    垄断资本主义进步的两个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用途。

    金融垄断资本的进步。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革新。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展的动因、形式和后果。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形式和用途。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和影响。

    2.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规范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是什么原因和实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经济进步“失调”;政治体制“失灵”;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势头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决定了它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势必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七)社会主义的进步及其规律

    1.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进步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10月革命的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打造。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社会主义进步到多个国家。社会主义规范对人类历史进步的巨大贡献。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2.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3.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进步规律

    社会主义第一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获得胜利是什么原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进步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进步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发展前进。

    (八)共产主义最崇高理想及其达成

    1. 展望将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预见将来社会的办法论原则。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点。人的自由而全方位的进步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的,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点。

    2. 达成共产主义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走向

    达成共产主义是历史进步的势必规律。达成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两个势必”和“两个决不会”及其关系。

    3.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一同理想

    坚持远大理想和一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

    1.考试试题题型包含:解释说明、简答卷、论述题等多种题型。考试试题难

    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层次,各层次所占比重约为20%、30%、30%、20%。能力测试包含:识记(约20%)、理解(约40%)和应用(约40%)三个方面。

    2. 参考书目:

    本书撰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考试方法为闭卷笔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