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地理必学三复习笔记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在大家平凡的学生生涯里,不少人都常常追着老师们要要点吧,要点就是学习的重点。学会要点是大家提升成绩的重点!
1.高中一年级地理必学三复习笔记 篇一
判断气候种类的步骤: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种类: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种类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长期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长期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区域,冬天风靡东北风,为旱季,夏天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_热带气候种类:冬天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种类: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40°国内的西岸,地方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天温和多雨,夏天炎热乾燥
_热带季风气候:冬天——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天——夏天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种类: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天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国内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国内东岸(_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天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天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国内性气候:全年受国内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有,降水主要在夏天。
2.高中一年级地理必学三复习笔记 篇二
热力环流的性质特征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充气压力(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充气压力(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充气压力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减少,但空气变稀,充气压力减少。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国内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一样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3.高中一年级地理必学三复习笔记 篇三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依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近日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近日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天,南半球为冬天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近日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天,南半球为夏天
(2)依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假如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应该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4.高中一年级地理必学三复习笔记 篇四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点: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点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己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合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水平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方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成长发育
5.高中一年级地理必学三复习笔记 篇五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因为地球内部的常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遭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因为地震波在不一样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借助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准测量,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肯定深度发生忽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忽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国内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忽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6.高中一年级地理必学三复习笔记 篇六
1、判断依据:
第一步,依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种类,年雨型
2、地方:
纬度地方: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地方: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征:长期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缘由:终年遭到赤道低充气压力带控制,风靡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种类: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7.高中一年级地理必学三复习笔记 篇七
大方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方环流用途的总结
全球性的大方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要紧原因
几类要紧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国内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国内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
8.高中一年级地理必学三复习笔记 篇八
土壤
土壤的定义:是指陆地表面具备肯定肥力,可以成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本质属性:具备肥力,可以成长植物
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低等植物着生过程高等植物着生过程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用途: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用途
9.高中一年级地理必学三复习笔记 篇九
光照图的判读办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10.高中一年级地理必学三复习笔记 篇十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依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征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方圈、水圈和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