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关于《高中二年级语文师说课后训练册答案》的文章,供大伙学习参考!
1、入门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郯子苌弘
老聃 李蟠
B.句读 渎职
穷兵黩武 买椟还珠
C.六艺经传 传记
传闻 传宗接代
D.贻之 春风骀荡
心旷神怡 甘之如饴
A
2.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D
3.选出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犹且从师而问焉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恣其所为不问朝夕遣人候问武
C.或师焉,或不焉云霞明灭或可睹而或长烟一空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D.其出人也远矣蜀山兀,阿房出农不出则乏其食公拆袄,出珠授之
A
5.下列各句中的“之”字使用方法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一句是
A.辍耕之垄上
B.郯子之徒
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使用方法一模一样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择师而教之而耻学于师
C.其皆出于此乎生乎吾前 D.不拘于时学于余
A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使用方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C
8.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非常有积极意义。
B.作者觉得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的意义上的老师,只不过“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医生耻于从师的不好的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医生,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B
2、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9.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圣人之所以为圣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小学而大遗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
10.作者对老师的职责与为何要从师的道理,作了精辟论述,写出了千古名句。
①作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句式特征审视,这是个________句。
②人需要从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1.作者指出了“从师”的对象。
①这个对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选择从师对象时,为何不考虑年龄原因,作者揭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2.文段经过论证,形成了结论。
①这个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参照题目,可以确认文段中的一个中心句。它也是统率全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3、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吏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第二为佐,为史,为胥徒。如果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能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能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能不至,禁制不能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愿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可以奉者,使不肖游手总是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能不怒;竭其力,不能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如果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可以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长*,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1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汇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不能无吏,而为员不多固:固然,虽然
B.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才:人才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蕃息:滋生繁衍
D.以日夜窃人货殖货殖:财物
B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
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②禁制不能不详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⑤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
D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剖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愿出山做官,是由于官吏榨取百姓愈加多,风险百姓愈加深。
B.从普通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想过安定的生活,但国家仍会出现*的状况,这是由于有的人的平时生活没办法得到保障。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上,言辞激烈地批判他们狗仗人势无所顾忌肆意掠取,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D.作者觉得民众所以作乱,是由于“由夺其食”“由竭其力”,作者可以从经济角度来剖析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原因。
A
16.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君王一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百姓的作乱,是因为夺取了他们的食物;百姓的危难,在于耗尽了自己的气力。上天生养的这类子民,从事的职业不同,都是可以自力更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