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学习交流群:410257364
以下中公考研为历史学考生整理了部分答卷方法,期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1、答卷公式
①时间;②地址;③人物;④内容;⑤用途、意义、影响。
2、表现形式
一般包含概括句、分述部分、影响与用途句,其特征是:总、分、总。概括句一般包含时间、地址、人物。分述与内容对应,结尾与用途、意义、影响对应。比如:
A.推恩令:"①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权势而采取的一项手段。②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王在本封国内分封子弟为列侯,达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成效,③有益于中央集权的加大。"
B.青苗法:①王安石新法之一。又称"常平法"或"常平新法"。②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将各地常平仓的钱谷借给请贷的农户收成后加息归还。③意在抑制民间高利贷,政府也因此获得利息收入。
可以看出,三段论不是三个段落,而是指由上述三部分构成的完整答案。概括句:它是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某个名词的主要特质的句子,在整个答案中,起到提纲挈领有哪些用途,可以直接而准确地告诉阅卷老师,这个解释说明是什么,从而使其知道自己对该名词的学会程度,是最能体现考生水平的部分,也是获得分的重点。考生容易忽视这一项,应予以注意。一个完整的概括句应包含以下几个内容:时间、地址、施动者、行为、缘由、目的、性质。当然,也不可过分拘泥,由于有些名词是不拥有这类要点的,如文化方面,就没"行为"一项。又如"推恩令",也不拥有地址一项,有时缘由与目的又可以合并说明。但时间一项必须要有,主要应指出朝代。
分述部分:此部分是详细讲解名词的具体内容。一般而言战争类应写明交战双方、缘由、经过、结果改革应主要写明改革内容。该部分要尽可能简洁地多写些要素,而不是就一点深入论述,由于解释说明按点给分的特征十分突出。就其与概括句的关系而言,尽管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但还是有肯定联系的,即有的内容可放在概括句中,也可放到分述部分,如战争是什么原因。
结尾句:这部分较为简单。应指出该名词对历史最主要的影响与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