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要点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大伙都没少背要点吧?要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常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
1.高中二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要点 篇一
太阳高度规律及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
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越远越小。
太阳高度规律及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1、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2、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3、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高度规律及计算:太阳高度的计算办法:
H=90°-|α±β|H—正午太阳高度α–太阳直射点的纬度β—所求地址的纬度
当α与β处在同一半球时,两者相减;当α与β不在同一半球时,两者相加。
太阳高度规律及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杆影的计算
2、热水器的调节
3、楼高、间距的选择
2.高中二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要点 篇二
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点:比率尺、方向、图例。
②比率尺种类:线段比率尺、数字比率尺
③比率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率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率尺。
④大比率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
小比率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
⑤地面某个地址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3.高中二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要点 篇三
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
3、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成长不能离开太阳
保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方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本身及大方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能源
为生产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
4.高中二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要点 篇四
1、冬半年的定义9月23日至3月21日
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地球俯瞰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4、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依据昼长以标准日出(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是夏天。
9、国内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1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1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2、五带的名字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14、大方圈对地球的要紧意义保护生物存活,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保持生命活动
15、低层大方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16、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1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有哪些用途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用途;成云致雨
18、大方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19、大方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方(电离层)
20、对流层的主要特点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5.高中二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要点 篇五
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
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大于零,值出目前正午,即地方时12点时。
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小于零,最小值出目前子夜,即地方时0点时。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零。
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直射那一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
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纬线有两条,这两条纬线分布在直射纬线的两侧,与直射纬线的纬差相等。
某一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纬线与直射纬线的纬差。
二分二至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渐渐减小。
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北回归线以北区域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渐渐减小。
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南北区域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6.高中二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要点 篇六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圈层依据地震波的特征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外部圈层:大方圈、水圈和生物圈。
7.高中二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要点 篇七
经线和经度
1、经线: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经线有三个特征:
⑴、指示南北方向;
⑵、长度都相等;
⑶、自成半圆。
2、经度:
⑴、经度的起点是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所以东西经度数为180°。经度数从0°经线向东、向西渐渐增大。
⑵、180°经线:180°E和180°W重合的经线。
⑶、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国际上规定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如:15°W坐落于东半球;165°E坐落于西半球。
8.高中二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要点 篇八
正午日影朝哪个方向和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朝哪个方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地方。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哪个方向不只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区域,正午日影一直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区域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区域,正午的日影一直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区域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日影最短。
9.高中二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要点 篇九
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瞰图,判读时需学会以下办法,能够帮助正确解答问题:
1.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渐渐减少;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渐渐减少。依据太阳直射纬线判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有关的地理现象。注意不同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假如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假如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肯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3.假如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的半圆为昏线,以西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图中的圆圈不是0°等太阳高度线,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线。假如没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在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度为0°,即晨昏线。
4.因为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
10.高中二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要点 篇十
能源的分类
1、根据能源的性质分类
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热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根据能量的来源分类
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现代光合用途——生物能;古时候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由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
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温泉;核能——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聚变能和分裂转变能。
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