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级必学三语文要点整理

点击数:774 | 发布时间:2025-01-19 | 来源:www.gxaxsf.com

    奋斗也就是大家平时所说的努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就不惜所有代价攻克它。为了学习,废寝忘食一点更不是难事,只须你做到了感兴趣。智学网高中三年级频道给大伙收拾的《高中三年级必学三语文要点整理》供大伙参考,欢迎阅读!

    1.高中三年级必学三语文要点整理


    1、对偶的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法。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而背离了修辞的根本目的。

    2、对偶的类型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上下句意思上具备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3、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时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种类,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对偶有哪些用途

    对偶有哪些用途: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5、对偶的需要注意的地方

    对偶时应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对仗而背离了修辞的根本目的。

    2.高中三年级必学三语文要点整理


    1.小说三要点:人物、情节、环境

    2.议论文三要点:论点、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点:本体、喻体、喻词

    4.记叙文六要点(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法: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办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概念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color:#3991e5;background:#f5f7f7;padding-left:10px;line-height:35px;margin-bottom:8px;">3.高中三年级必学三语文要点整理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4.高中三年级必学三语文要点整理


    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于

    (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高中三年级必学三语文要点整理


    1、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假如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样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样的情况在古时候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容易见到。

    但古时候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容易见到。

    因为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同,主语又因省略常常不出现,所以古时候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时候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时候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目上远远超越了现代汉语。古时候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需要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须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领会出动作的同意者,宾语则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

    此句中承前省略了我们的宾语剑。这类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经常见到。其中也包括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要紧的成分,一般是不可以省略的。但在特定状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必须要补充出来。

    6.高中三年级必学三语文要点整理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打造同盟)

    4、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5、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二)名词作状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

    2、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3、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三)动词作名词

    1、君亦无所害(害处)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四)形容词作名词

    1、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2、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五)形容词作动词

    1、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2、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六)一般动词的使动

    1、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