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历史必学一期末考试题库分析

点击数:721 | 发布时间:2024-11-27 | 来源:www.247gou.com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
    第Ⅰ卷
    1、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需要的。
    1.教育部需要各级学校于2024年新年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妈妈拜大年”活动。拜年内容为: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中华民族这种看重血缘亲情的文化传统与下列哪一规范有关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C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字“看重血缘亲情”, 敬宗敬祖,显然这与宗法制密切有关。
    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可以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状况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当时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B 考分数查询封制下天子与诸侯之间权利、义务。材料反映的是诸侯的应尽的义务。A、C、D三项材料都能反映,B项未能反映。
    3.“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网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规范 B.中朝规范 C.刺史规范 D.察举规范A 考查西汉地方行政体制。西汉统治吸取秦暴亡的经验教训,觉得秦之所以这么快就消亡,就是由于没分封宗亲,拱卫王室,故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进行分封,即郡国并行规范。
    4.唐朝中央政府具备较高的行政效率,重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B 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下,官员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大提升了行政效率。
    5.史书载:“宋兴,始以对持文武二柄。”文中省略的两大机构是
    A.中书门下、枢密院 B.三司、枢密院 C.中书门下、三司 D.枢密院、三衙
    A 考查宋代中央行政体制。抓住“持文武二柄”重点信息。宋代仍是三省六部制,但形同虚设,中书门下掌行政,而枢密院掌军事。
    是“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约又为明律所特有。这类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A 考查明朝政治规范的特征。从材料可知,谋反、谋大逆等这类明律所特有些列罪条约,目的都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说明了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B、C、D都未能体现。
    7.学过《古时候中国的政治规范》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写作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以宗法制为例浅析国内早期政治规范的特征》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D 明朝时朝,丞相被废除,因此,清代是没丞相的,D项错误。
    8.自秦汉以来国内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大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大君权
    ③对边疆区域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健全 ④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注意题干的限制条件“地方官制演变”,显然,削弱相权加大君权,这是中央官制的演变基本趋势,排除,因此,C项正确。
    9.“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语打上了中国古时候哪种规范的烙印
    A.科举制 B.宗法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A 考查中国古时候选官规范。学而优则仕,显然是科举制,该选官规范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宗法制是用血缘来区别嫡庶,用血缘来维系政治权力;察举制选拔标准是孝、廉;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进步,选拔有门第条件限制,致使门阀世族的出现。
    10.《荀子君道》:“墙以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觉得,君主应当
    A.打造上传下达的邮驿规范 B.常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大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D 考查学生剖析材料获得信息的运用能力。题干材料中“而”一般都强调的中心句,通过“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只有D项与其相符。
    11.“她虽然没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都独领妖娆,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所有胚胎。”“她”指的是
    B 抓住重点信息“没开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因此,可第一排除AD两个选项,而古罗马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因此,正确选项为B。
    12.苏格拉底觉得雅典“用豆子抓阄的方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将社会的命委之于缺少真知灼见的大家手中”。上述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
    A.看到雅典民主规范的弊病 B.倡导实行代议制
    C.对民主规范失去信心 D.倡导恢复君主制
    A 从材料中“豆子抓阄”可知古希腊的民主是一种抽签选举的直接民主,而从“缺少真知灼见的大家手中”可知苏格拉底对于这种直接民主是反对的态度,因这种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法会致使素质不一样的人享有同等国家管理权,国家权力被滥用或误用。因此,正确选项是A。
    13.下列内容体现人民在民主政体下的权力或思想,其中是雅典民主政治创造的有
    ①2004年克里在家乡波士顿投票选举总统。
    ②美国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国会又可以*总统的否决;
    美国国会有权弹劾总统;美国法官终身制,但国会有权弹劾法官。
    ③2002年3月上旬,英国国会就有关伊拉克问题进行辩论。
    ④举手表决成为国内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主要方法之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C 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的影响,①③④的投票选举、国会辩论协商,都是雅典民主政治创造的,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直接民主;②反映的是三权分立,这是近代民主,并非雅典民主政治创造的。
    14.对右图所示法律文献的表述,正确的是
    A.保障了雅典的民主制
    B.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
    C.主如果为了维护平民的利益
    D.是罗马的基本法,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
    B 右图是十二铜表法,它标志了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成就。
    ACD三项说法均是不对的。
    15.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能基于怀疑而惩罚其他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一定证据 B.倡导重罪轻罚 C.放纵犯罪 D.维护贵族利益
    A 本题困难程度较小,知道了材料的核心看法即可,“不能基于怀疑”,显然是重视证据。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B.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笼络上层阶级
    C.罗马法为巩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D.罗马法起着管理社会的职能,稳定着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
    D 考查罗马法有哪些用途,“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体现罗马法起到稳定帝国统治秩序有哪些用途。
    17.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
    A.选举和议会立法 B. 政党和三权分立 C. 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D.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A 本题是识记型,困难程度小,选举和议会立法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主要特点。
    18.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征。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重点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B “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反映了近代民主政治中的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这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重点与梳心。
    19.近代,英国在一个长期专制的国家找到了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方法。这个“方法”是
    A.君主专制 B.民主共和国 C.总统制 D.君主立宪制
    D “控制者”是指君主,控制“控制者”的方法是防范君主专制,英国的民主政体是君主立宪制。
    20.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法,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规范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A 英德两国虽然都是君主立宪制,但英国是议会君主立宪制,德国是二元君主立宪制。德国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皇帝有非常大的实权,具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名为君主立宪,实为君主专制,议会并非国家的权力中心。BCD是德国民主政治的特征。
    21.下列宪法中,初次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立法权离别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意志帝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时间最早。
    22.中国近代清政府过去与美国签订很多不平等条款,这类条款对美国最后生效须经D 考查美国的民主政治,各部的运行机制。三权分立原则下,国会行使立法权。
    23.有学者觉得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半专制”特征的是
    ①帝国国会由直接选举产生 ②帝国政府对皇帝负责
    ③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立法权 ④帝国皇帝主宰议会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B 德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获得独立并确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导致德皇保留有非常大的权力,具
    有非常强的专制色彩,②④体现出了这点,符合题意,而①③不符合题意。
    24.“德意志民族过去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出现了先进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这个
    伟大的民族有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后者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资本主义经济进步不充分
    C.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D.没形成一部真的民主的宪法
    C 二战中*屠杀*人,是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25.“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价值主要的却又得自鸦片贸易,没印度贸易,董事会不可能如此顺
    利地为国内开支获得很多汇款;英格兰商人也不可能得到目前那样很多的茶叶而无需向中
    国送出很多的白银。”这表明鸦片走私的直接用途主如果
    A.增加了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 B.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了国内市场大门 D.扩大了英国对华产品输出
    B 从“为国内开支获得很多汇款”、“不要向中国送出很多的白银”说明英对中贸易是进
    口少于出口,对华贸易顺差,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
    26.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觉得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
    易而进行的,这种看法
    ①是不对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②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
    ③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 ④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B 鸦片贸易是非法走私的,损害了中国的正当权益,而英国以控烟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显然题干看法是不对的,而①②两个看法是对立的,必有一个是不对的,②说法是不对的,
    因通过排除法,B项正确。
    27.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大家的
    损失将是非常大的。大家的所得将是零。”
    ①文中的叛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 ②表明中外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及“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其
    面临的不止是本国封建统治者的镇压,还有外国列强,也体现了侵略者对中国革命的仇视。②项说法是
    错误的。
    28.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成功,可是距此一百年前(1901年),西方给中国送来了一份
    让人不堪忍受的新世纪贺礼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辛丑条款》 C.洗劫北京城 D.血腥镇压义和团运动
    B 通过时间信息来排除,只有B选项符合题意。
    29.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
    美国、古巴。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应升起什么国旗
    A.大清王朝的龙旗 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C.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 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
    B 1911年4月21日,是中国民国初期,因此,应是中华国五色旗。
    30.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 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C. 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D. 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D D项说法错误,错在两个地方,一是正式大总统,二是时间先后错了。
    31.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目前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获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
    地位,侵有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B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2.2024年贺岁大片《10月围城》讲述了1905年十月15日,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车
    夫、学生浴血保护孙中山的故事。要查证该故事是不是真实靠谱, 最有力的证据是
    A.导演的创作手记 B.历史学家的访谈 C.当时参加者的回忆录 D.当时报纸的新闻照片
    D 考查学生对史料分辨与筛选能力。A项第一排除,BCD都可作为证据,但最有力的则是D,客观与真实
    反映,没有人的主观性。
    33.有人觉得,从实力上来讲,孙中山与洪秀全相差不少,而偌大的大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
    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清帝国就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符合当时中国社会未来发展趋势 ②实力是不是强大,对历史的进步至关要紧
    ③其国内政府对舆论的限制缺少得力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D “主题使然也。”说明孙中山的成功是什么原因适应了年代时尚的进步。
    34.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共看法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静复兴” B.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C.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
    D 中共是无产阶政党,五四运动,标志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开端,因此,D项符题意。
    35.右图为某一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的20世纪早期一
    份报纸的一角,之所以能出现这个结果,非常重要的原因是
    A.学生的** B.工人的广泛参与
    C.商界的积极响应 D.北洋政府主动配合
    B 图片反映五四运动中,在工人阶级加入运动后获得了罢免
    曹、章等三人的职务的成就 。
    36.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早进国家里主要思潮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的
    “三个最早进国家”指的是
    A.英法美 B.英美德 C.法美德 D.英法德
    D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分别是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37.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倡导
    ①资产阶级过去起过尤为重要有哪些用途 ②资本主义势必被社会主义取代
    ③无产阶级将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④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一个人的自由进步是所有人自由进步的条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识记内容,宣言的内容有:一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的积极推动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势必来灭亡
    的规律,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昭示了将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38.列宁在剖析巴黎公社失败缘由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进步和无产阶级准
    备成熟。但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拥有。”主如果说巴黎公社起义时
    A.不拥有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B.资本主义进步尚不充分
    C.缺少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A 生产力高度进步条件不拥有,由于资本主义还没获得充分进步,这一客观条件不拥有;无产阶级准
    备不成熟的主观条件不拥有,由于巴黎公社起义是一种揭干而起的,也没我们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A.列宁引导俄国人民获得10月革命的胜利
    B.列宁亲自指挥*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C.列宁领导俄国人民获得2月革命和10月革命的胜利
    D.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A 10月革命是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
    40.“10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10月革命的成就是
    A.打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推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动
    C.打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激励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C 10月革命最深远的影响在于开创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第Ⅱ卷
    2、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2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1、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转以倡导过激派伪说。平常教授学生也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
    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查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
    ——摘自192024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2、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年轻人无不改革思想为以后改革事业之预备,于是蓬
    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年轻人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
    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因为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倡导,图一 列宁 图二 攻打冬宫
    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起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摘自192024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3、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
    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五四”以来,中国年轻人起了什么用途呢?起先锋队有哪些用途,但光靠它是不
    能打败敌人的,由于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哪个呢?就是工农大众。中国的常识年轻人和学生们,必须要
    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常识年轻人和学生年轻人这支军队,要达
    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办不到的。
    ——摘自1939年5月毛泽东《年轻人运动的方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伪说”、

    “罢学风潮”、“近因”各指什么?(6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有什么不同?(4分)
    (3)从孙中山的评论中,反映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是什么?(1分)材料二中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从北京进步到全国是什么原因的剖析是不是中肯?(1分)为何?(4分)
    (4)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怎么看与倡导的相同点和不同的地方。(4分)
    分析:第(1)问,注意“摘自192024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本问还需联想到新文化运动,概括所学常识,可知,伪说”指: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学说);“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海外交的失败(政治问题);第(2)问,从材料一中的“审查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可知当时北京政府对学生运动是敌视与诬蔑的,而材料二中“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等话语,显然说明孙中山是支持、赞扬学生运动的;第(3)问,从第(2)问剖析中,非常明显说明其核心精神是爱国,然而孙中山剖析五四运动从北京进步到全国是什么原因“不过因为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倡导”,这是不中肯的,五四运动中的主要力量是无产阶级,是五四运动获得肯定胜利的要紧原因,孙中山没看到无产阶级在运动中起到有哪些用途;第(4)问,孙中山觉得五四运动是爱国,这是对五四运动给予了一定与支持,毛泽东同样也是这样,“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然而毛泽东却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的重要程度,“主力军是哪个呢?就是工农大众”。
    答案:(1)“伪说”指: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学说);(2分)
    “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2分)
    “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海外交的失败。(2分)
    (2)材料一诬蔑、敌视学生运动;(2分)
    材料二支持、赞扬学生运动为爱国运动。(2分)
    (3)核心精神:爱国。(1分)
    不中肯。(1分)
    缘由:由于五四运动之所以扩大到全国,是因为中国工人阶级加入斗争行列,推进了斗争的深入和进步;因为年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没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用途。(4分)
    (4)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一定。(2分)
    异:孙中山没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
    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2分)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