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筹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规范。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由于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智学网为你收拾的《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材范例五篇》,期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1.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材范例
1.教学目的
常识与能力
知道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了解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看法。
培养理解古时候思想家主要学术看法的能力,认识到理学是对儒学的新进步与在中国古时候思想的要紧地位。
通过对理学的评价,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过程与办法
结合社会背景,认识到思想文化是肯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培养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掌握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进步的内在动力。
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提升自己修养。
2.教学重点/难题
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看法。
难题: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宋明理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年代儒学的进步变化,,需要学生结合图片和所学,总结儒学地位的变化。
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进步了儒家思想,秦朝遭到焚书坑儒的打击,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思想。
2.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材范例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规范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渐渐达成了由游牧生产方法向农耕生产方法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首要条件: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和社会--,进步生产,巩固统治。
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进了北魏社会经济进步和政治进步。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知道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1、阅读课本P32,说说北魏政权是国内北方哪一少数民族打造的政权?什么时间崛起?
2、哪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依据课本P32后一段,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
3、依据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
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阅读P33“社会改革火烧眉毛”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什么----?
2、阅读P34“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剖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进下进行的。
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
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进其改革政策。
结合活动1、2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首要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和民族---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学会实权,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手段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阅读P36“卓有效果的新制”,知道冯太后的改革。
1、冯太后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手段有什么?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进步,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阅读P37—39,知道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材范例
1、导入
让学生回忆“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什样的局面?面对如此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2、洋务派与顽固派
让学生阅读“洋务派与顽固派”一目,回答:面对怎么办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哪个?他们的倡导是什么?统治者慈禧在这件事上采取了哪种态度,为何会采取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剖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倡导,讨论他们倡导的异同,并依据当时的社会情况比较两者哪一个较进步。并考虑为何会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即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首要条件条件。
3、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进步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进步”一目,制作洋务运动活动大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并记录学习过程中所遇见的困难。
由学生概括“洋务”和“洋务运动”的定义,教师进行总结。
各组展示本组所做的洋务运动活动大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集各组所长,总结出的洋务运动活动大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
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教师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由学生自己回答,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剖析得出答案,或由教师解说。
引导学生剖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意思,强调“长技”主要指西方的先进技术,“自强”体现强兵、创办军事工业。对比“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异同,并剖析出现这种不一样的缘由,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清政府对待列强侵略的态度由坚决抵抗转变为妥协求和,认清清政府渐渐被洋人控制的年代特点。并引导学生考虑:为何洋务派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洋务运动的开始?
出示“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幅历史照片,让学生剖析两张照片中的建筑物外观的特征的区别,由此深入剖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其活动中的体现。简单介绍洋务运动的基础理论-“中体西用”论。
由学生回答: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并向学生介绍,此时李鸿章等人已经认识到:西方列强借助中国便宜的材料生产厂家品,并以高价供应给中国。因此,洋务派此时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也有抵制外国产品倾销的意图。
引导学生剖析总结洋务派创建近代工业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收获、遇见什么困难、存在什么问题?并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在兴办近代工业和打造近代海军时,是地方的几名大员干吏各自为政并无领导核心。通过让学生剖析兴建近代海军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抵御列强入侵也是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一个主要原因。
4、洋务运动的破产
在剖析列强对待洋务运动的态度时,教师要强调列强一方面期望中国创办近代工业,如此有益于其产品在中国的倾销,其次,他们不期望中国富强,因而,只向中国提供已经落后的技术和淘汰的商品。其他致使洋务运动失败是什么原因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学生可以参考对前面两目的剖析得出。
4.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材范例
1、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古时候要紧的水利工程,学会其修建的要紧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剖析古时候水利设施修建的要紧意义,提升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对中国古时候水利设施的修建的学习,领会中国古时候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教学重难题
中国古时候水利设施的代表和治黄的手段。
认识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时候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3、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大禹治水的影视片段,提问学生:视频当中,大禹治理的是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黄河。
教师引导:大禹治水具备要紧的历史意义,未来的历朝历代也在为兴修水利工程而努力。中国古时候的水利工程还有什么?这类水利工程的修建又具备什么样的意义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2、新课讲授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设施
教师引导:农业生产的进步不能离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了上古年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进步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经历。
教师展示都江堰、芍陂、郑国渠等的图片,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推进了水利工程建设的进步,在这一时期有什么主要的水利工程呢?
学生结合图片,回答问题:都江堰、芍坡、郑国渠等。
教师出示都江堰的结构示意图,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那它坐落于哪儿?是由哪个修建的?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分别有哪些用途呢?
学生回答:都江堰坐落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在今四川都江堰市。公元前3世纪,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完成了这项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包含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它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既利排洪,又利灌溉。飞沙堰起到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有哪些用途。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广袤农田。
5.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材范例
1、教程剖析
《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学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学会理学和心学的内涵,领会宋明时期儒学的进步。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进步,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进步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有哪些用途。
2、教学目的
1.常识目的: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看法
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的:
通过宋明理学学习,掌握剖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进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时候思想家主要学术看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有关常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生活理想。
3、教学重点难题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进步的各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题:宋明理学的产生与进步的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4、学情剖析
大家的学生是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学会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和进步经历。但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解说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进步。
5、教学办法
1.掌握用察看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剖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重视同别人,特别是具备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的→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深思总结、当堂测试→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6、课前筹备
1.学习筹备:预习宋明理学,初步学会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看法。
2.教学筹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全班分十组。课前分工,包含组长1人资料员3人记录员1人、发言人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