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辅导员加大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案

点击数:157 | 发布时间:2024-12-26 | 来源:www.ysqhds.com

    教学实践能力是师范生的核心能力。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大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建议》(教师〔2016〕2号)指出,国内师范生教育实践在不断加大,但仍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加大师范生教育实践火烧眉毛,并列举了九条关于加大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渠道。2017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推行方法(暂行)〉》的公告(教师〔2017〕13号)》,开始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以“一践行三掌握”(践行师德,掌握教学、掌握育人、掌握进步)为总体人才培养目的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此次师范专业认证对师范生毕业需要具体表现为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掌握深思、交流合作八个方面,又一次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摆在了突出地方。现在,就此论题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学科教学法专业教师角度探讨怎么样通过改革实践教学课程、构建实践教学技能练习体系等加大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鲜有文献从高校辅导员视角讨论辅导员在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中有哪些用途。辅导员是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是高校协同育人的要紧一环,在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备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辅导员在加大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中有哪些用途,以更好地协同专业课教师培养和加大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加大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关系着高校师范教育的实效

    师范生培养集常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其中,“能力培养”是重点,也是提高和闪光点。教学实践能力作为师范生的核心能力,其要紧程度不言而喻,但现在的师范教育却面临实效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目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中国古时候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影响,反映师范教育方面“重学术性、轻实践性”,致使长期以来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较为薄弱;二是高校师范生培养策略中对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少连续性且偏晚,低年级主要围绕专业基础理论常识学习,只有高年级才开设实践性课程。比如,某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总学分为151个学分,实践性课程学分为1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4.57%。其中,学科教育课程为4个学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程研究2个学分,学科教学设计与微格教学2个学分),于大小学三年级开课;集中实践环节为18个学分(教师专业技能测试与练习2个学分,教育见习2个学分,教育实习6个学分,教育研习2个学分,毕业论文6个学分),于大小学四年级开课。实践性课程偏晚且数目少,实践教学练习强度低,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加之实践性课程与学生求职、考研等关键时刻冲突,实践教学成效更是微乎其微。

    (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师范生能否顺利达成就业

    伴随高校扩招,国内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进步阶段,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就业角逐愈加激烈。教师行业因为具备稳定、寒暑假带薪休假等优势,就业角逐相对更为激烈。同时,伴随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公开招聘教师等规范推行,原来仅限师范生群体角逐的职位如今已经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放,师范生原有些就业优势也在渐渐丧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师范生在校期间习得的专业常识和专业技能就成为其最大的就业优势。加大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有益于其巩固专业基础理论常识,其次有益于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获得通往教师的道路的敲门砖,提升师范生就业角逐能力,帮助其顺利就业,达成其从学生向教师身份的转变。同时,在校阶段培养的全方位从业素质也将帮助师范生顺利适应并胜任教师职位,促进其从业后的进步,达成生活价值。

    (三)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国内基础教育事业的进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基础教育的改革和进步不只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更关乎公民个人的成长进步。现在,国内基础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推进,基础教育水平已经得到较大提高,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仍在不断扩大。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关系着课堂教学成效;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教育改革和进步最基本的工作,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已经从“够不够”转向“优不优”。培养一批懂教、会教、乐教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成为现在国内基础教育进步的切实需要。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师范生培养和基础教育供需链间的重点环节,其师范类专业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和区域基础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解决现在国内基础教育面临的紧急矛盾。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应该不断加大对师范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加大基础教育最需要的素质之一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服务国内基础教育。

    2、辅导员加大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可能性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应该整理各方力量,取长补短,达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专业课教师是学生专业教育的教师,负责教授学生专业常识和专业技能。辅导员是高校教师的要紧组成部分,是学生的德育教师,也是学生第二课堂的指导师,负责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学风建设、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南等一系列事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教育对象相同、育人目的一致、育人方法互补[5],都承担着为党育才、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都是“三全育人”中全员育人的要紧组成部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与高校师范生培养的实效、师范生能否顺利达成就业与国内基础教育的改革和进步有着密切联系。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协同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发挥辅导员在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中有哪些用途十分必要。

    3、辅导员加大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渠道

    加大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三种渠道入手:第一种是以师范教育实践为主的第一课堂,传授实践教学入门知识和理论,练习实践教学技能;第二种是以学科竞赛、师范生技能大赛和革新创业练习为主的第二课堂,练习并提高基本技能;第三种是以社会实践为主的第三课堂,提高教学和实践的能力,回报社会。这三种课堂三位一体,深度交叉融合,一同服务于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教师,承担学风建设、党团和班级建设、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南等职责,与这三种课堂均密切有关,在加大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因此,辅导员应该充分发挥优势用途,加大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拟定培养规划,确保练习长期系统

    实践教学是培养专业化教师的重点。现在,部分高校辅导员存在“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的现象,对学生的培养缺少规划。辅导员可以参考前期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经验,拟定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规划,确定大学四年不同阶段的重点工作,系统促进师范生技能的提升。大小学一年级,辅导员借助新生入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师范生确立教师职业定向,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其认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程度。从大小学二年级开始,分批次组织学生前往实习基地参加教学观摩见习活动,增加其对中学教学的理解,并开始磨炼教学实践能力。大小学三年级,辅导员组织学生举办师范生技能培训机构,参加教学技能大赛,切实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大小学四年级,以就业为导向,夯实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帮助师范生顺利达成就业。

    通过拟定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规划,防止辅导员对学生活动指导的随便性,防止师范生对教学实践能力和自我进步的认知盲目,确保练习的系统化、长期化,使全体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处于规范的起点。

    (二)开设学术讲坛,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因为师范生实践性课程集中在大3、大小学四年级开课,课程学分少且偏晚,所以在大1、大小学二年级开设课外学术讲坛尤为必要。一方面,辅导员可以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为学生拓展学科和教育学方面的讲坛,夯实学生学科和教育学的入门知识及理论。其次,辅导员可以邀请一线名师和出色校友,从师德培养和专业素养两个方面与师范生拓展名师面对面讲坛,以出色榜样生活体验做生动教程,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增强职业认可感,以此激起学生加大自己教学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开设学术讲坛不只充实学生教学实践理论常识,还贯穿大学四年,能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加大学风建设,促成内外双重驱动

    第一,加大学风建设,打造好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同完成的,离开任一环节都不可以称之为教学。加大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关注教师的“教”,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二者不可偏废,才能打造教学相长的好学习环境。好的学风是学生学好理论常识的首要条件,能够帮助学生个体提升教学实践的常识储备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常识非常重要的渠道,师范生教学实践理论常识的获得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比如,学科课程标准与教程研究、学科教学设计与微格教学、教师专业技能测试与练习等课程就是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奠定基础理论常识的课程。一般而言,专业课教师只负责课堂教学,而拟定课堂纪律、引导学生培养好的学习态度、打造好的学习环境则是学生的管理者——辅导员的义务和职责。辅导员通过与学生协商拟定班规,严肃课堂纪律,从规范层面规范课堂。同时,引导学生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学习态度,打造优良的学风,促进师范生教学实践理论常识的学习,从而为其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成立学习一同体,同伴互助,一同成长。基于“同伴互助”的理念,辅导员发扬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精神,组织师范生成立学习一同体,在学生群体当中形成相互帮助、一同提升的好环境。学习一同体以自愿报名的形式参加,团队成员之间常常性地组织互助片段教学、三笔一画练习、演讲比赛等一系列能够帮助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活动,强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团结协作能力、革新能力和剖析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和互助练习的积极性,塑造“互助、互动、互补、互促”的学习环境,培养学术型、实践性兼具的师范生,达成一同成长。

    (四)组织技能竞赛,形成以赛促练格局

    为了练习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在突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同时,辅导员要以活动为载体,发挥学生社团有哪些用途,搭建院级师范生技能大赛平台,层级推进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三大教学技能竞赛。在拓展竞赛之前,要充分借助班会、学生活动等场所,播放赛事花絮和比赛片段,邀请高年级学生示范教学,激起学生参赛热情。院级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紧随国家级竞赛形式,健全竞赛机制,从教学设计、说课到试讲,层层选拔,组织多轮赛事,并让不可以参赛的学生现场观摩。竞赛的重压督促学生加大教学实践能力练习,在反复的技能练习中,学生增进了对理论常识的理解,也领会到理论常识对技能提高的指导性和高效性,倒逼学生加大理论学习能力度。同时,辅导员通过组织举办院级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大赛,层层考核,最后选拔可以代表学院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师范生技能大赛的优生梯队,树立榜样标杆。

    (五)拓展实践平台,塑造志愿服务精品

    第一,依托优质资源,拓展实践平台。实践教学是培养专业化教师的重点。大学在校期间是师范生学习教学理论、进行模拟教学的阶段,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练习,师范生最后要走出大学,走向基础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辅导员有必要组织师范生走向中学拓展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练习教学实践能力。其中,一线名师指导、优质的实践平台对师范生的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具备要紧意义。辅导员通过搜集出色校友资源,邀请中学一线出色校友担任师范生的校外实践导师,并打造合作关系,拓展实践教学基础,可为师范生练习教学实践能力塑造优质平台。

    第二,组织志愿服务,培养教师情怀。志愿服务是师范生培养教师情怀,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要紧渠道。辅导员可以结合师范过生日常志愿服务和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塑造一批志愿服务精品。比如,组织师范生周末到周围的中小学拓展各种主题课堂,丰富学生的常识,提升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暑假期间,组织师范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拓展暑期支教活动,引导师范生深入社会、知道国情、训练能力,筑牢教师信念。拓展“我为母校代言”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帮助学校树立好的社会形象,吸纳更多出色人才,同时帮助师范生树立专业思想,加深专业认知,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4、结语

    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只与其自己的职业生涯进步密切有关,更与国内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进步密切有关。现在,国内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效不强,难以满足社会现实的需要。加大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衔接高等师范院校和基础教育的链条,辅导员有哪些用途不可忽略。辅导员可以通过系统拟定师范生大学四年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规划,多措并举,为加大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添砖加瓦。因为辅导员在加大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中的方案研究成就较少,不够系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以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