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筹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规范。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由于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智学网为你收拾的《高中一年级语文必学一第二单元测试题》,期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1、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因人之力而敝之D.失其所与,不知
A项,“已”同“矣”;B项,“共”通“供”;D项,“知”通“智”。
C
2.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从之。辞曰辞:推辞
B.许之许:答应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赏赐
D.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赐:恩惠。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
C
3.对下列句子中“之”字使用方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①③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这件事,指秦、晋围郑这件事。
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行李之往来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项,都是“有帮助,有好处”的意思。A项,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请客的主人;B项,出使的人/外出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D项,那人,指秦穆公/尊称普通人的老婆。
C
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且贰于楚也
C.夫晋,何厌之有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项,宾语前置句,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C
2、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厌之有厌:讨厌
B.若不阙秦阙:侵损、削减
C.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失其所与与:结交,亲附
厌,满足。
A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使用方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B.①郑既知亡矣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①且贰于楚也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①无能为也已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A项,①介词,把;②连词,表目的,来。B项,副词,已经。C项,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况且。D项,①动词,做;②动词,给予。
B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机智善辩。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D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剖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考虑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备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他们,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终使秦伯心甘情愿折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借助,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重点。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网盟顷刻瓦解,晋国不能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
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过去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C
10.翻译下列句子。
吾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可以早重用你,目前国家危急了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假如你舍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途经,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你秦国来讲,也没什么害处。
3、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哪个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②,使出师于东门以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③,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可以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1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①管:钥匙。②孟明、西乞、白乙:秦国三个将领的名字。③中寿:七十岁。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蹇叔之子与师与:参加,参与
B.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轻慢
C.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市:做交易
D.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鼓励
D项,“厉”通“砺”,“磨砺”的意思。
D
1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②且行千里,其哪个不知
B.①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②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C.①左右免胄而下②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D.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A项,“其”,①代词,他们的;②语气词,表反问语气。B项,“之”,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转折。D项,“以”,①连词,表目的;②介词,用。
B
1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预示秦军此次出师必败的一项是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③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④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⑤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⑥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③句是蹇叔对秦穆公不听劝告的悲痛无奈。⑥句是秦军统帅对当时形势的剖析。排除这两项即可。
D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蹇叔是作者笔下的正面形象。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来,刚愎自用,自作倡导而出师。
C.当时,周医生王孙满还小,看到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的现象,就向当时的秦军统帅说:轻狂就少谋略,不讲谋略,军队就会招致失败。
D.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地与秦师不期而遇。于是,他就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词,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暗示郑国已做好了战争筹备。
C项,王孙满不是对秦军统帅说的这番话,而是对周天子说的。
C
1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这两句话,重点分别是文言句式和要紧实词。“无乃……乎”是一种经常见到的反问句,要翻译准确。“束载、厉兵、秣马”在现代汉语中有“厉兵秣马”一词,应该注意“束”“厉”“秣”的意思。
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提防着大家,恐怕不能吧?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郑国人委托我掌管他们都城北门的钥匙,假如偷偷派兵来袭击,就能占领郑国。”秦穆公就这事征求蹇叔的建议。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提防着大家,恐怕不能吧?军队的行动,郑国必然会了解,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势必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哪个会不了解呢?”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了解什么!倘若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势必在殽山设伏兵截击大家的军队,殽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坟墓;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必然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筹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季,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个时候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必然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交易,在这里遇见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犒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你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你的部下要留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筹备好那一夜的守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词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非常长了,只不过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如何?”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筹备了,不可以指望什么了。进攻不可以取胜,包围又没后援的军队,大家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返回了。
4、语言运用
16.请依据以下示例,概括烛之武的事迹并简要素评。
示例:
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去蒙蔽。
点评:邹忌身在自己家里,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每件事关心,忠心一片实在难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能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语言简练;点评部分要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德。
事迹: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国智退秦晋联军。
点评: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考虑老迈之躯毅然赴难,其爱国之心实在可赞。
17.把下面一个长句变成三个短句。
坚持“艺术来自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的陈金章作品既有视线壮阔、大方恢弘的特征,又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乡间小景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与短句变长句思路相反,所给的长句有三个信息点:创作理念、作品的两个特征。找出这类信息点,适合调整语序,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①陈金章坚持“艺术来自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②陈金章的作品有视线壮阔、大方恢弘的特征。③陈金章的作品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乡间小景特征。
1、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汇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一样的一组是
A.颤动/颤栗幽僻/爱好点缀/辍学
B.纤细/纤绳罪愆/敷衍镣铐/瞭望
C.处分/处置虚诞/垂涎狼藉/枕藉
D.禅院/坐禅店肆/肄业招聘/驰骋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A项,chàn/zhàn,pǐ/bì,zhuì/chuò;B项,qiān/qiàn,qiān/yǎn,liào;C项,chǔ,dàn/xián,jí/jiè;D项,chán,sì/yì,pìn/chěng。
答案:A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汇,用不适合的是一项是
我自己看着车窗外,这是我第来传闻中的深圳。这个国内其他城市很难望其项背,蜚声国际的大都市,正值晚上8点夜生活开始的时候,走在街上劲爆的音乐纷至沓来。但这所有的繁华离我这么近,却又那样远。我听不懂他们的讲话,我记不清错综复杂的道路。
A.望其项背B.蜚声
C.纷至沓来D.错综复杂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用词汇的能力。A项,“望其项背”表示差距不大,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B项,“蜚声”闻名于。C项,“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不合语境。D项,“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状况复杂。
答案:C
3.下列句子,没语病的一项是
A.10多年来,赵广军“生命热线”累计志愿服务5万多小时,接访求助个案14570例,帮助千千万万的失足青少年扶回正路。
B.离开文化的浸润和文明修养的增强,大家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苍白和空虚,内心极度焦虑,人际关系自然也就变得紧张了。
C.各地要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新路子,推进高考考试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D.依据社科院调查数据显示,事业单位职员的家庭幸福感指数高,第二就是离退休职员,农民工的家庭幸福感指数低。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结合混乱,应是“帮助……走回正路”或“把……扶回正路”。B项,搭配不当,应为“文明修养的提升”。D项,句式杂糅,应是“依据社科院新调查数据”或“社科院新调查数据显示”。
答案:C
4.把下列4句话填入横线处,顺序适合的一项是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______;孟子的大老公人格,_________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______;再有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离得远远的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漂亮与洒脱。
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②平和公正,墨守成规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A.②④③①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D.③④①②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应该注意各种代表人物的人格特征。
答案:D
2、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5日平明与我会。”良因怪之,跪曰:“诺。”5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去,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5日复早来!”5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能推择为吏,又不可以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10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老公不可以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可以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蒲伏,俯出胯下。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顾:回头看
B.不复见旦日旦日:第二天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布衣:平民百姓
D.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若:假若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A项,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答案: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使用方法相同的一组是
A.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乃为装遣荆轲
B.常从人寄食饮张良是时从沛公
C.直堕其履圯下吾其还也。亦去之。
D.父以足受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A项,介词,为,替,给/动词,筹备,打点。B项,都为动词,跟随,跟从。C项,代词,他的/表示商量或期望的语气词,还是。D项,介词,用/动词,觉得。
答案:B
7.下列句子中,与“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句式不一样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D.亚父者,范增也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式。B项为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句,其他句和例句皆为判断句。
答案:B
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能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父训诫,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B.从张良愕—忍—怪—异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到他性格转变的过程。
C.漂母的大怒是为了激起韩信作为男子汉的尊严。
D.韩信受胯下之辱中,在他“孰视”、“蒲伏”中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C项,原文为“母怒曰:‘吾哀王孙而进食。’”
答案:C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张良于是觉得这件事非常奇怪,常常反复诵读它。
于是信孰视之,蒲伏,俯出胯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这个时候韩信仔细地查看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一个老人,穿着褐色的衣服,到了张良站的地方,径自把他的鞋子丢到桥下。
参考译文
张良非常悠闲地信步走到下邳的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褐色的衣服。到了张良站的地方,径自把他的鞋子丢到桥下。回头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子取来。”张良非常惊讶,想打他。由于他年龄大的原故,强忍着,下去取了鞋来。老人说:“为我穿上鞋。”张良已经为他取了鞋子,于是直着身子跪下为他穿上。老人用脚同意,笑着离开,张良很吃惊,用眼看着老父离去。老人离去一里左右,又返回来,说:“小子值得教育啊!五天后天亮时和我相会。”张良于是觉得这非常奇怪,跪下说:“好的。”5日后天亮时,张良前往,老人已经先行离去了,生气地说:“和老人约定了时间,却比老人后到,为何?”就离去了。说:“五天后早上再来!”五天后,张良在夜还未过半时就去了,有一会儿,老人也来了,开心地说:“应当像如此!”拿出一册书,说:“读了这个就能作为皇上的老师了!十年后,就能兴盛。十三年后,你来济北见我,谷城山下黄石就是我在的地方。”于是就离开了,没其他的话,张良第二天不再见到他。看他的书,是《太公兵法》。张良于是觉得这件事非常奇怪,常常反复诵读它。
淮阴侯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好品行,不可以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可以做交易保持生活,常常寄居在其他人家吃闲饭,大家大多厌恶他。过去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老婆嫌恶他,就做好早饭后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筹备饭食。韩信也了解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在漂洗衣物。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这样,直到漂洗完毕。韩信非常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肯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老公不可以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期望你报答吗?”淮阴屠户中有个侮辱韩信的人,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里在这个时候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假如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在这个时候韩信仔细地查看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觉得他胆小。
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两首诗都是咏史诗,各自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发表了怎么看。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觉得江东子弟能否跟随项羽卷土重来?简要说明你的看法及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诗词鉴赏的能力。《题乌江亭》是晚唐杜牧的七言绝句。杜牧于公元841年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乌江亭”即目前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失败自刎之处。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死亡的史实,批评他不可以总结失败的教训,不擅长把握机会,不擅长听取其他人的建议,不擅长得人、用人,惋惜他负气自刎,使如火如荼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诗中暗寓讽刺之意。
《乌江亭》是王安石针对杜牧的《题乌江亭》而作,表达了自己对项羽失败的怎么看。王安石依据我们的理解,觉得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由于他们未必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答案: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怎么看,即胜负乃兵家常事,只须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则觉得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我觉得能。项羽英勇盖世,正直仁厚,体恤部下,江东子弟对他仍怀有乡土之情。
我觉得不可以。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部下建议,江东子弟对他失去了信心,加之八千子弟尽失,长期征战,百姓不堪重负,刘邦天下已定,善抚人心,故江东父老不会再支持项羽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知
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
答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答案:大行不考虑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皆叛之。
答案:杀人如不可以举刑人如恐不胜
3、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西洋镜里的中国文化面目与出路
苗蛮子
两个世纪之前,中国的文官规范与科举考试、语言文字与文学艺术、圣哲文化与贤明统治等等,无一不遭到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的盛赞。伏尔泰在《风俗论》中说,“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而在霍尔巴哈、波维尔等人眼里,“中国是世界上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假如中国的法律变为各国的法律,中国就能为世界提供一个作为归向的美妙境界”。
欧洲启蒙年代的中国观,当然是不完整的,也更是功利的——启蒙思想家笔下的中国,不过是他们根据“既定需要”主动剪裁了的文明片段。欧洲启蒙年代,启蒙思想家急切需要一种外力作为传统思想堡垒的突破口。而中国文化里恰好有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譬如孔子思想中“有教无类”的不分贵贱的平等观念、中国科举制相对开放的人才选拔等等。于是,中国文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挑战神权的绝好武器。有人比喻说,中国文化之于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结果是“拿东方之火煮熟了西方的肉”,此话虽有自大之嫌,却也不无道理,由于对于启蒙思想家来讲,中国文化也仅仅只不过一种工具而已。
今天,汉语、孔子、kongfu、书法、京剧、饮食……这类中国文化符号,无一例外地遭到了老外的关注。面对这股前所未有些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大家无疑有必要省思:老外是真的对这类东西有兴趣吗?是真的认可中国文化,还是更多出于一种猎奇心态?在我看来,答案恐怕更多地倾向于后者。甚至要警惕如此一种盲目乐观心态:看着发烫的“中国热”,便纯真无邪地以为中国文化征服了全世界。“中国热”与莫言获诺奖,只能说明中国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事实上,莫言的作品可以进入西方主流视线,非常大程度上得益于“翻译”与“影视”的传播。因此大家需要清醒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还存在着非常大的落差,甚至根本就无从说起。而且中国一些传统文化也因保护不力或循规蹈矩,呈现衰败模样。更为尴尬的是,像书法、茶道等传统文化,在儒家文化圈的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反而做得有声有色。
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到底怎么样,可以与近盛行全球的韩国“神曲”《江南Style》作个比较。这支由韩国“*”朴载相创造的“骑马舞”,不到半个月便席卷全球,各色人等都在尽情地跳,甚至成了美国总统候选人罗姆尼两儿子为老爹拉票的武器。潘基文非常骄傲地宣称,“《江南Style》为世界和平带来强劲力量,有超越4亿人喜欢并赏析鸟叔的表演”。想想近些年,大家大把地砸钱在纽约做国家形象广告、在世界各地办孔子学院,据官媒报道说成效还很好,可鸟叔的一阵哼哈唱跳,便吸引了8亿只眼球,大家能不脸红吗?
传统文化“强”而当代文化“弱”这种不平衡状况,并非向世界所展示的一个完整而有活力的中国。显然,将来中国能否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中具备话语权,取决于中国能否在接续传统的首要条件下,创造出反映年代精神和普世价值的文化符号。当然,在此过程中,大家不可以妄自菲薄,总是仰西方人之鼻息,而有必要培养我们的文化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毕竟无论是“中国热”还是莫言获诺奖,背后都有着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但同时,大家也要警惕那种文化自恋的心态,而盲目搞出一套标准与人类文明相隔绝,不然便贻人笑柄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两个世纪之前,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盛赞中国的文官规范与科举考试、语言文字与文学艺术、圣哲文化与贤明统治。
B.“中国热”虽只不过一些中国文化符号,但无一例外地遭到了老外的关注,无疑都充满着艺术的魔力,征服了全世界。
C.莫言的作品非常大程度上靠着翻译与影视的传播进入了西方主流视线,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依旧不够,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还相当小弱。
D.中国一些传统文化如书法、茶道、京剧等因保护不力或循规蹈矩,呈现衰败模样,而在儒家文化圈的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反而做得有声有色。
E.鸟叔创造的“骑马舞”,不到半个月便席卷全球,吸引了8亿只眼球,几乎没烧钱却为韩国作了非常好的宣传。
分析:本题考查分辨、筛选并整理要紧信息的能力。需要考生在原文找到有关语段,进行比较剖析。B项,“都充满着艺术的魔力,征服了全世界”,与文本第3段内容不符;D项,“在日本、韩国,反而做得有声有色”的不包含京剧。
答案:BD
13.下列言论,不是“欧洲启蒙年代的中国观”的一项是
A.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
B.中国是世界上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C.假如中国的法律变为各国的法律,中国就能为世界提供一个作为归向的美妙境界。
D.国家不是依据神的意志而是大家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君权更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授与的。
分析:本题考查分辨、筛选并整理要紧信息的能力。D项,无中生有,它是欧洲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的话,但不是针对中国说的,与“中国观”无关。其他各项都在文本的第1段中,都是欧洲启蒙思想家说的话,且均与“中国观”有关。
答案:D
14.请指出第2段中“拿东方之火煮熟了西方的肉”在文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要紧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时注意结合语句,解析“东方之火”与“西方的肉”的具体含意。
答案:以“不分贵贱的平等观念、中国科举规范相对开放的人才选拔”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帮助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突破传统思想堡垒,挑战神权。
15.作者觉得当代中国文化怎么样才能找到出路?请分条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理文中的信息,总结内容要素,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应该注意审读题干,怎么样才能找到出路,也就是该如何做的问题。
答案:①将来中国要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中获得话语权。
②在接续传统的首要条件下,能创造出反映年代精神和普世价值的文化符号。
③不可以妄自菲薄,总是仰西方人之鼻息,要培养我们的文化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
④要警惕那种文化自恋的心态,预防盲目搞出一套标准与人类文明相隔绝。
4、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吟风
张绪佑
昨夜一阵凛风,将报社门前台阶上的盆景吹得落叶满地。昨日还是满树黄叶的银杏,突然间只剩光骨临风了。季风就如此将冰清玉洁的冬姑送临。
日复1日,当我在踏上门前的台阶,总要留神关注这盆银杏的生态。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理的忧乐,好像都是随着着季风而变幻,从它的生命正常状态中显现出来。新岁到来时,当春风悄悄拂过,银杏的秃枝上就萌发了嫩绿,绿叶漫漫地展开了翅膀,将新的生命张扬。满眼的碧绿携带非常好的心情,又迎来了凉爽的夏风,将生命的热情推向极致。当夏至尽头,气爽的高秋带来了新的生命信息,满树的金黄预示着生命的成熟,尽管它并未结出丰盈的硕果。秋后的寒风无情袭来,它便当令地脱下金色的外衣,将生命珍藏,将期望孕育。生命之树就如此伴随季风而四时变幻。
风是什么?风是大方的精灵。集日月精气于心,集天地灵气于表,集山川海洋豪气于怀,化作流畅的血脉,灵动的气韵,去感受世界,去催生万物。人间万豪,山川陡变,唯有风敏锐。
风是人间的使者。风既带给大家高山的伟岸风韵,又带给大家大海的宽广胸怀;既可给大家带来心高气爽的愉悦,又可给大家带来秋尽叶落的慈怜;既带来春燕的呢喃,又带来秋雁的长吟……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教人识时应世,临风应付四时的变换。维持生命之树不衰。
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风刀犀利,岁月无涯,数万年雕塑了无数沟壑、奇山异水,雕塑了古道,雕塑了枯树,雕塑了瘦词,雕塑了自然界这个大盆景。塑了霜,塑了雪,塑了云,塑了雾,塑造了有形和无形的自然境界,留下了万年不衰的艺术创意。
风还是忠实的史学家。它用如橡巨笔席卷千年,纵横天下,翻江倒海,将历史记在了悬崖,记在了洞穴,记在了无数次山川巨变之中,记住了无数个破败的村落、庭院和宫殿。随着着多少次战火烽烟,多少回山崩海啸,多少代历史变迁,它记下了千里大漠,记下了秃岭荒原,记下了古罗马斗兽场、古楼兰王国、圆明园废墟、深埋海底的泰坦尼克号。它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记下了生活,记下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的印痕、岁月的磨难。将这所有刻写在每个人的额头上、须发间。
疾风知劲草,敢爱敢怒,颇具英雄气度。有时狂怒号,摧枯拉朽;有时暴性陡起,肆虐山河;有时和煦可掬,遍布抚爱。风有怀柔、有激越、有狂放、有悲壮。古来多少英雄把酒临风,抒发豪情,畅怀壮志。刘邦雄踞天下,重返故里,唱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大风歌》。荆轲满怀壮志,临风唱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绝命悲壮。血战沙场的勇猛将士,面对死亡唱起了“风雪满弓刀”的豪情。风是有情的,风是有骨的。英雄所爱的是大风的一泻千里的豪迈,是义无反顾的铮铮风骨。在临风之时,那些随风而倒的墙头小草缺少的正是这种风骨。
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英雄风骨不变。日月经空,乾坤朗朗,是季风万年不衰的永久风源。愿清丽的风荡涤世俗尘埃,将世界催化得更清纯、更壮观秀丽!
16.为何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剖析把握文章结构和作者思路的能力。解答需要联系前后文,适合剖析文章结构有哪些用途。本题考查开头有哪些用途,从开篇点题、为下文作铺垫等方面入手,并适合结合文章内容剖析即可。
答案: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17.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要紧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需要联系前后文,剖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层含意,还应适合剖析句子在文中有哪些用途。
答案:风从外在看,有温暖的春风,凉爽的夏风,气爽的秋风,寒冷的冬风。它是伴随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时时都在重新雕塑着一个新的世界。风从本质看,是不变的,它有情,坦荡磊落,敢爱敢怒;它更有骨,心高气豪,义无反顾,颇有英雄气度。
18.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剖析作者是怎么样表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方法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的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和我们的理解综合解答。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应该注意看法和文中语句的有效结合,并言之成理。
答案: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比如,“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维持生命之树不衰”,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比如,“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风描绘得愈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愈加丰厚了。
5、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9.阅读下面文字,依据需要,完成下面题目。
时光流逝,中国传统节日正处于渐渐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企业吸金的噱头的尴尬境地。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感不再强烈,仪式感日益淡化。面对这个情况,某校为了让更多同学广泛深入地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筹备拓展系列介绍交流活动。
下列诗句与哪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有关?请将答案填在横线上。
①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效艾符趋风俗,艾符蒲酒话升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为学校拓展的这项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容易见到的修辞办法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重阳节,阴历9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含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所以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艾符:端午日悬艾蒿于门户,并黏贴符箓以祛邪。蒲酒:菖蒲酒,端午日有饮菖蒲酒的传统风俗。
答案:①重阳②端午节
尊重传统节日风俗,传播中华文化精髓。
走近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明。
20.校运会刚结束,高中一年级摄影小组的同学计划在宣传窗开设主题为“精彩瞬间”的栏目,展出校运会中抓拍的部分竞技照片。请你帮他们写一段栏目介绍词,突出栏目照片的特征。需要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至少用两种修辞,不少于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时,注意主题是给校运会的“精彩瞬间”写栏目介绍词,要突出栏目照片的特征。评分要素:内容3分,不可以只抓住一个画面进行描写,这样则酌情扣分;两种修辞、语言鲜明生动2分;语意连贯1分。
答案:在这里,你可以领略跳高选手奋力跃起,腾空而上的精彩;你可以感受铅球选手凝神托球,追逐梦想的镇定;你可以推荐短跑选手身如利箭,冲向终点的开心——瞬间的精彩,永恒的记忆!
6、本大题1小题,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依据需要作文。
眼下,在不少父母花尽心思把孩子送往城市重点学校就读时,武汉有7对爸爸妈妈反其道而行,将孩子从城市带到农村,让孩子们在一所废弃小学内学习生活,父母自己则当起老师教育孩子,过着类似“世外桃源”的生活。父母说,操场上的沙子、砖头、茅草,也是孩子们心爱的玩具,孩子们常常在这里堆沙堡、建草屋。
这类爸爸妈妈的教育方法引发了你什么样的考虑?你有过如此的历程吗?请结合我们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需要: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能套作,不能抄袭。
分析:材料中的7对父母,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很与众不同,既训练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又让孩子们回归到大自然,甚至是回归到了天性。本文可以立意为: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另外,考生在写作时可以引用古人教育子女的例子,如“孟母三迁”;讲述爸爸妈妈教育子女的故事,如傅雷的教子故事;还可以引用诗词,丰富文章内容。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