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硕果。不要让追求之舟停泊在幻想的港湾,而应扬起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生活的大海。智学网高中一年级频道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高一化学必学一第一章要点总结》,期望对你有帮助!
一.化学实验安全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知道安全手段。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合处置(吸收或点
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合处置。
(2)烫伤宜找大夫处置。
(3)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大夫处置。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
用很多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着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着火,应飞速用湿抹布扑盖。
3.学会正确的操作办法。比如,学会仪器和药品的用法、加热办法、气体采集办法等。
二.混合物的离别和提纯
1.过滤和蒸发
实验1—1粗盐的提纯:
需要注意的地方:
(1)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预防液滴飞溅。
2.蒸馏和萃取
3.(1)蒸馏
原理:借助沸点的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实验1---3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仪器: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操作:连接好装置,通入冷凝水,开始加热。弃去开始蒸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采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现象:伴随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至100度后沸腾,锥形瓶中采集到蒸馏水。
需要注意的地方:
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②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先打开冷凝水,再加热。
⑤溶液不可蒸干。
萃取
原理:用一种溶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仪器:分液漏斗,烧杯
步骤:①检验分液漏斗是不是漏水。
②量取10mL碘的饱和溶液倒入分液漏斗,注入4mLCCl4,盖好瓶塞。
③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④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⑤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从下端口放出下层溶液,从上端口倒出上层溶液.
需要注意的地方:
A.检验分液漏斗是不是漏水。
B.萃取剂:互不相溶,不可以反应。
C.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放出。
四.除杂
1.原则:杂转纯、杂变沉、化为气、溶剂分。
2.注意: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可以是“适当”,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需要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肯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
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水平(M)
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备的水平叫摩尔水平。(2)单位:g/mol或g..mol-1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水平或相对分子水平。
6.物质的量=物质的水平/摩尔水平
二.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或m3/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1)0℃101KPa,Vm=22.4L/mol
(2)25℃101KPa,Vm=24.8L/mol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概念: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mol/m3
(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肯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依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办法,求出所需溶质的水平或体积,在烧杯中溶解并在容器内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的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不是漏水;
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需要注意的地方:
A.使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用前需要检查是不是漏水。
C.不可以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察看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
C·V=C
一.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见的基本办法,它不仅能够使有关化学物
质及其变化的常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知道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肯定的规范,依据不一样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一样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见的分类办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用途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肯定的规范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⑴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与反应前后物质类型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⑵依据反应中是不是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⑶依据反应中是不是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点: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况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含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⑶依据反应中是不是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点: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况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况下都不可以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区别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况下能否导电。②电解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需要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况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多数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⑵离子方程式:用实质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只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种类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种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办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不是相等
⑶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很多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可以很多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可以很多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可以很多共存:如H+和C32-O,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可以很多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可以很多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很多的H+(或OH-)。
⑷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不是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不是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可以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不是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不是符合事实。四看离子配比是不是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不是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不是正确(过量、适当)。
4.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中定义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化合价减少——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