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区别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常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试考试大纲相结合,特别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高能力,填补常识、技能的空白。智学网高中三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中三年级语文必学一上册要点》帮你金榜题名!
1.高中三年级语文必学一上册要点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5.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哀愁幽思而作《离骚》。
8.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9.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0.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很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1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到今天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可以废远。
1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4.时维9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15.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16.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17.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8.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19.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0.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2.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明争暗斗。
24.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1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25.燕赵之珍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可以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26.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XX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8.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哪个得而族灭也。
29.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0.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1.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3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能下咽也。
3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4.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总是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很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可以至也。
36.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可以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37.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9.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0.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4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4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可以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44.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45.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4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47.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48.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49.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能语。
50.对酒当歌,生活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思到今天。
5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高中三年级语文必学一上册要点
1、表官职的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御史医生:其权力仅次丞相。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尚书:六部行政长官。
太尉:军事首脑。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太史:记史,管文收。
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总督:清代地方行政长官。
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②表提高的:擢、拔、陟、升、迁
③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④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
⑤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⑥表恢复的:复、还
⑦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3、表人物个性的:耿、厚、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贪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9、表社会状况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着打扮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
24、表揭发的:劾、讦、揭
25、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29、表朝见的:朝、觐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悦、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46、表死亡的: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终、圆寂
3.高中三年级语文必学一上册要点
介词。
1.根据,依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赖,凭着。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XXXX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击沛公于坐。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由于,因为。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2.缘由,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
动词
1.依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医生、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空间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3.因为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等于“于+此”,在这个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4.高中三年级语文必学一上册要点
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其他人借助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赖其他人把事情办好。
9.弹冠相庆:指XX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或有官可做。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1.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2.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3.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15.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
16.不翼而飞:比喻东西忽然丢失。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17.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
18.如坐春风: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
19.春风化雨:比喻好的教育
20.间不容发:形容情势极其危急。
21.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发生。
22.炙手可热:形容势力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23.一衣带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妨碍。
24.下车伊始:比喻携带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25.单刀直入: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旁敲侧击。
26.水清无鱼: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可以团结人。
27.盲人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28.独步天下:天下没第二个。
5.高中三年级语文必学一上册要点
1.魏:战国时国名,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魏晖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2.公子:诸侯的儿子,后来官僚的二子也称公子。
3.魏昭王:名遬(古“速”字),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95~前277年。
4.安釐王:名圉(yǔ),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76~前243年。釐:也写作“僖”。
5.异母弟:同父不同母的弟弟。者……也:最容易见到的判断句式,可译为“……是……”。
6.薨(hōng):周代,诸侯去世了叫薨;后代有封爵的大官去世了,也叫薨。
7.即位:指帝王登位。
8.封:古时候帝王把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9.仁:仁爱。
10.下士:恭谦地对待士人。下:谦让。
11.无:不论。
12.贤:有才德。
13.不肖:无才德,于贤相对而言。
14.而:顺承连词,可不译。
15.礼交:按肯定礼节与人交往。
16.之:他们,代“士”。
17.以:凭仗。
18.其:他的,代信陵君。
19.骄:骄傲地对待,形容词用作动词。
20.以此:因此。此:代上句内容,甚言地区之广。
21.争:争先恐后。
22.归:投奔,归附。
23.致:招来。
24.食客:亦称门客,指古时候寄食在贵族官僚家并为主人效劳的人。
25.加兵:施加兵力,及发动战争。
26.谋:图谋,做侵犯的计划。
27.隐士:封建年代称隐居民间不愿做官的人。
28.大梁: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
29.夷门:大梁城的东门。
30.监者: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