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学会的巅峰,应该在一轮复习之后,也就是在你把所有常识重新捡起来之后。如此看来,应付高中二年级这一变化的较优选择,是在高中二年级还在学习新常识时,有意识地把高中一年级内容从头捡起,自己规划进度,提前复习。下面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高二历史重点知识》,期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一)
1、从“无为”到“有为”缘由: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紧急。
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手段: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很多士兵回家,授与田宅,并免除肯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兴盛,国力日盛。
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权势日益膨胀,土地兼并紧急,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大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进步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年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里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倡导:
为适应汉武帝加大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倡导。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为了加大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待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后人总结为“三纲五常”。
3、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是什么原因:
汉武帝起用不少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规范。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情况: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打造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二)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是什么原因及评价
1、缘由: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遭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需要,提源于己的倡导。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致使教育和学术范围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进步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类学者和思想流派,被叫做“诸子百家”。
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进步的要紧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2、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觉得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惜,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护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倡导“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要紧代表人物。孟子进步了孔子“仁”的思想,倡导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倡导“性本善”。
荀子也倡导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愈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道家和法家
1、道家:
老子,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老子觉得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所有要适应自然,倡导清静无为、满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大家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倡导。
庄子,继承和进步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倡导君主要以法治国,借助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升到极点,迎合了打造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