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高中二年级开始努力,所以前面的常识一定有肯定的欠缺,这就需要自己要拟定肯定的计划,更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白白流淌的,收成一直我们的。智学网高中二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必学一历史要点》,帮你金榜题名!
1.高二必学一历史要点
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规范:
秦汉:郡、县;西汉中期后是州、郡、县。
唐代:道、州、县。
宋代:路、州、县。
元代:
实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即中书省;宣政院。
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大中央集权,尤其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备要紧意义。
明代:承宣布使司、府、县。
清代:省、道、府、县。
2.高二必学一历史要点
1.契丹的兴起:
时间:10世纪初
人物: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打造契丹国
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西夏的打造:
时间:11世纪前期
人物: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3.北宋的打造:
时间:960年
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打造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北宋与辽之间订立的澶渊之盟。结束战争,双方维持了很久的和平局面。
南宋打造: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岳飞班师后,宋金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高二必学一历史要点
1、素称发达的古时候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进步,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高超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新石器年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兴盛→春秋至秦汉:广泛使用鎏金、镶嵌工艺
2.冶铁技术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创造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世界
3、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造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国内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出现一批名窑。
6.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7.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飞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创造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4、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3.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水平高。
4.汉代丝绸的道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目激增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进步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4.高二必学一历史要点
1、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进步经历: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象形字后来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征:
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
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征,分别被叫做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魏晋以来,草书风靡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伙。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任,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欢。
2、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进步经历:
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_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重视表现人的精神风韵。
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很多出色作品。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3、京剧的出现
1、进步经历: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艺人。
5.高二必学一历史要点
中央集权的进步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大了中央集权。
2.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紧急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4.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规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区域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行省长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央节制。
行省制加大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