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政策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定义由特?莱维(LevyT)于1985年提出,他觉得经济全球化是“产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范围中的扩散”。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得到广泛的认同,但到今天尚无统一的讲解。朱贻庭、崔宜明在《伦理学词典》中将经济全球解决释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和不同区域经济活动日益相互渗透、相互依靠的趋势。”国际商务掌握的主席、印第安纳大学教授阿兰?鲁格曼(AlanRugman)觉得,经济全球化即“跨国公司跨越国界从事外国直接投资和打造商业互联网来创造价值的活动”。对经济全球化的讲解为何会出现众说纷纭的状况呢?问题的重点在于对经济全球化理解的出发点不同,假如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经济全球化,那样,它就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是一个历史过程;假如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经济全球化,那样,它就是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控制世界经济;假如从内容的角度剖析经济全球化,那样,它就是产品、服务、资本、技术的全球流动,是各国(区域)经济的进步与全球经济的进步相互影响和制约。
世界贸易组织的打造正是全球认同“经济全球化”的拐点。经济全球化并不是贸易保护政策的消失,事实上,贸易保护政策、国际贸易政策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产生。由于世界贸易组织在不允许成员使用不正当贸易方法进行国际贸易角逐或扭曲国际贸易角逐的同时,又允许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肯定时期和肯定范围内进行出口补贴、配额和许可证等“特例”扭曲国际贸易角逐的现象存在,为少数发达成员借助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的“特例”玩弄贸易保护主义开了便捷之门。这样来看,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贸易政策愈加复杂化、隐蔽化、多元化。世界贸易组织为成员之间打开国门创造了条件;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创造了条件;为自由贸易与全球经济的融合创造了条件,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在全球经济相互紧密依靠的同时,在世界各国(区域)对外依存度提升的同时,贸易摩擦的机率增加,贸易摩擦的频率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方法也会层出不穷。
2、常识经济年代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政策
经济全球化与常识经济是一个问题的两面,经济全球化年代与常识经济年代是同一个年代。经济全球化是从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系、全球经济的相互依靠、全球经济以市场为基础出发看问题,常识经济是从全球经济的动力、全球经济以常识为基础出发看问题。当今社会,既是经济全球化年代,又是常识经济年代。人类历程了5000多年的农业经济年代,又历程了大约300年的工业经济年代,目前进入一个崭新的常识经济年代。农业经济年代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年代,小农经济从微观上使每个家庭封闭,从宏观上使民族封闭;工业经济年代使微观的企业相互联系,但宏观上的各民族可以相互独立;常识经济年代使全球经济没办法分开,使全球经济的时空界限缩小和模糊。数字化、互联网化、信息化使崭新的常识经济年代到来的同时,经济全球化年代也到来。从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进程看,常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定义;常识经济从赖以存在的基础看,它是与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相对应的一个定义。常识经济定义的提出与经济全球化定义的出现是同年代,都是20世纪80年代。
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有了“常识经济”的提法,1997年初,世界经济合作和进步组织(OECD)面对近20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给经济进步带来的一系列新特点发表了一份年度报告,报告的标题是“以常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为“常识经济”。世界经济合作和进步组织在该年度报告中指出:常识经济是打造在常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用(消耗)之上的经济。常识经济的核心、本质是常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用,而常识的核心、本质不是口头禅中的书本常识或死常识,而是科技常识与高附加值的信息。
常识经济不等于高新技术经济,但常识经济的支柱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科技产业、生命科技产业、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科技产业、空间科技产业、海洋科技产业、有益于环境的科技产业和管理科技产业等。高新技术应以生产智能和新思想为主,开发人的“脑力”、“心力”。常识经济的前瞻性产业是文化教育产业,而文化教育产业是生产、传播文化和常识信息的产业,是开发“软实力”的产业。常识经济的灵魂产业是研究开发及咨询决策产业。常识经济的核心是革新,它涉及到理念的革新、科技的革新、常识的革新,而常识的革新是原动力。自然资本创造的价值或者说物质财富在用中不只消耗,而且不可以增值,有的资源甚至不可再生,而常识财富在用过程中不只不会消耗,而且通过革新会不断增值,成为全社会共享的资源。常识经济年代的新特点使国际贸易政策渐渐向高档推进,尤其是从技术、环境、社会、安全、健康等方面考虑国际贸易政策的拟定。一方面,发达国家控制常识经济的制高点,通过国际贸易政策严格控制高新技术的出口,其次,在进口上则提升进口货商品的技术指标、环保标准、健康标准、安全指标等。大家也看到,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政策的颁布上也体现了常识经济的核心――革新。他们不断颁布维护本国利益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伴随国际贸易的进步,这类政策的常识含量愈加高,国际贸易的准基础知识槛也随之越筑越高。这就迫使贸易国不断提升自己商品的常识含量,但同时也加强了进步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困难程度。 3、低碳经济年代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政策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一个比经济全球化、常识经济晚一些出现的定义。
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能源白皮书《大家能源的将来:创建低碳经济》,这是首次以政府文件形式直接论及低碳经济。提出低碳经济定义的国际社会背景,1992年6月4日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最后目的是“将大方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预防气候系统遭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公约》指出:“人类活动已大幅增加强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增加增强了自然温室效应,平均而言将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方进一步增温,并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方位控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应付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之前发表的一份报告觉得,假如对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不采取“猛砍”的手段,那样到2050年,全球变暖每年将给全球导致的经济损失最多可达3000亿USD。进步低碳经济势必成为21世纪经济的主流、技术革命的主流、新能源革命的主流;进步低碳经济势必成为21世纪人类生产方法和生活方法革命的主旋律;进步低碳经济势必带来大家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进步低碳经济势必带来国际贸易政策的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常识经济、低碳经济是从三个不一样的侧面描述当今年代的定义。低碳经济从保护人类存活、进步环境出发;从子孙后代的利益出发;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进步出发,需要全球减少CO2的排放量,达成低碳生产和生活,需要用同样多的CO2排放创造更多的GDP或者用更少的CO2排放创造更多的GDP。低碳经济使市场体系大伙族增加了新成员,在原有生活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的基础上增加了碳买卖市场。低碳经济的出现、碳买卖的介入使国际贸易政策增加了新的内容,有了与碳有关的国际贸易政策,如碳关税等。
4、后危机年代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政策
后危机年代的“危机”是什么呢?危机,《现代汉语词典》讲解为“危险的根由”,或“紧急困难的关头”。《辞海》中的危机有三种讲解,一指“潜伏的祸机”;二指“生死成败的要紧关头”;三指“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学辞典》觉得,经济危机又称“经济恐慌”,一般指资本主义经济进步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这类讲解泛指的都是危机或经济危机,而不是后危机年代的“危机”。后危机年代的危机是特指起始于2006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动引起的金融风暴。所谓“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而言的,“次级”是与“高级”、“优等”相对应的定义。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次”指信用低,还债能力低。所谓“按揭贷款”就是购房者以所购住房做抵押并由其所购买住房的房产企业提供阶段性担保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次级”指按揭贷款人没(或缺少足够的)收入和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因负债较重而资信条件较“次”。美国“次贷危机”起始于2006年春天,2007年8月开始由美国蔓延到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因为次贷抵押贷款机构纷纷破产,投资基金不能不被迫关闭,从而使西方股市剧烈震动,引起世界性的金融风暴。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于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并裁减职员25%。随后,德国工业银行于2007年8月2日宣布盈利预警,缘由是工业银行及其下属的一个127亿欧元规模的投资基金――莱茵兰基金参与了美国房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出现巨大损失,估计亏损82亿欧元。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也于2007年8月2日宣布,因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使旗下的两只基金破产,负责此项业务的一同主席和一同营运官沃伦?斯佩克特(WarrenSpector)当天离职;紧接着,美国第十大概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于2007年8月6日向美国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旗下的三只基金因为投资美国的次贷债券而损失极其严重,2007年8月9日被宣布冻结。日本、韩国也因美国次贷危机出现损失,如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于2007年8月13日宣布因为参与美国次贷而损失6亿日元。依据瑞银证券日本企业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贷担保证券超越1万亿日元,韩国5家银行持有美国次贷担保债券权重565亿USD。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美林证券等宣布有百亿USD因美国次贷危机而损失。
2011年,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年代,所谓后危机年代不是危机已经结束,不是危机已经成为过去,而是指危机缓和后出现的一种看上去风平浪静的状况。这种“平稳”情况是相对危机而言的,由于导致危机的根源并没消除,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原因仍然存在,一有风吹草动,危机就或许会卷土重来,随时或许会出现新一轮的经济震动与心理恐慌。故后危机年代,一方面表明全球金融危机暂时过去,其次表明现阶段世界经济并无明显摆脱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金融危机随时或许会再出现。
2011年8月,欧洲债务危机引发欧美股市暴跌。该月4日,美国股市道琼斯指数跌500点以上,为2008年12月以来单日下跌点数之最。恐慌像瘟疫一样蔓延,油价暴跌近60%,犹如投下一颗“金融炸弹”,刺激了脆弱的金融神经,引燃了信用危机。后危机年代并不是兴盛期的到来,并不是意味着经济进入高涨期。金融危机使全球贸易处于近50年来的低谷。依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世界贸易下滑12%,其降幅远远超越世界生产的降幅,为二战以来最暴跌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萎缩,国内消费降低,失业增加。发达国家由高调的新自由主义贸易转向新保护主义贸易,表现为反倾销调查、贸易救济调查、反补贴案件的有增无减。他们启动劳工标准限制海外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进口;借助汇率、利率政策影响经济和贸易。从肯定意义上讲,经济危机同贸易保护是一对孪生兄弟。经济衰退到来时总想把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于是首推贸易保护政策。这种贸易保护会引起他国贸易报复,引发贸易大战,从而扩散经济危机的破坏力、影响力,使经济危机外溢,而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后危机年代,注意危机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注意危机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左右,并采取相应的举措应付看上去十分要紧。
后危机年代并不是意味着保护贸易政策的消失,并不是意味着保护贸易政策的减弱。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中国饱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害处,仅2010年首季,就有10个国家对中国发起19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手段调查,直接涉及中国出口金额12亿USD。而在2009年,共有22个国家和区域对中国发起116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手段和特保调查,直接涉及出口金额126亿USD。据WTO统计,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被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除此之外,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高筑绿色贸易、技术等新贸易壁垒,出现了主要针对新兴市场和进步中国家的投资保护主义倾向,限制对基础设施、高新技术、能源、金融等范围的投资,甚至把经贸问题政治化。针对以上新状况,国内应在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寻求经济进步之策,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注:武汉商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2014Y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