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 人·存在·价值

点击数:995 | 发布时间:2025-03-05 | 来源:www.rasxy.com

    提 要:本文觉得从根本上说,人的存在是一种“需要一创造性”的存在。这种特质使人的存在又成为一种价值存在。人类存在的独特质——“需要一创造”性,及人类活动的独特质——能动的实践性,都是通过价值所显示的人的本质,表征着人的存在的价值属性。人的世界是一个价值的世界意义的王国。除此之外,文章还指出 其中讨论人的价值问题,更要强调人的能动的创造性,即创造价值,一个人性结构的内在规定。
    关键字:“需要一创造”性价值存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是“自我构成”、“自我运动”、“自我进步”的。人类也不例外。马克思说:“人双重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己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存活的这类自然无机条件中。”①这表明,一方面,作为经验层面上的肉体存在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需要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保持自己的生命过程;其次人又具备内在尺度,从而大概通过自我意识把自己从自在世界中提高出来。因此,“人不止是自己然在物,而且是人的自己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己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②这第二方面,对人之为人的存在具备决定性意义。正如有学者指出,人是符号化的存在物,人是文化的存在物,人是能动的实践存在物,等等。众说纷经,但归之一点,即人的存在方法是与众不同的。笔者觉得,从根本上说.人的存在是一种“需要一创造”性存在。“需要”与“创造”是人类所具备的两种相互确证,相互渗透而又彼此推进的特质。这种特质使人的存在又成为一种价值存在,并使得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乃至文明的进步表现出肯定的秩序性和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觉得,人的活动是人类存在和进步的唯一可能的形式,马克
    思明确指出:“ 历史任何事情也没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财富’它并‘没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所有,拥有这所有并为这所有而斗争的,不是‘历史’, 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非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借助的某种特殊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③笔者觉得,人的需如果这种活动的最后推进力,创造性则是一活动的本质特点。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需要一创造”性是人类存在和进步的本质特点。
    人的需要,从其最直观、最普通的意义上说,就是人与外部环境之间肯定联系的势必性,或者说是由人与外部环境(不止是自然环境,更主要的是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某种不平衡关系而引起的人的某种渴求和欲望。人的需要不只表现为人的欲望、情绪、意志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而已反映出人的所有活动尤其是劳动创造活动的内在势必性。人类的所有活动无非是要使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类的所有对象化活动无非是要使我们的需要对象化、现实化。正如马克思所说,“其他人假如不同时为了我们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可以做。”④需如果人类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活动、实践活动——的动因。在“人一自然”有关的自然范围,“需要过去是,而且愈来愈是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⑤在“人一社会”有关的历史范围,“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势必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⑥“大家通过每个人追求他一个人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我们的历史。”⑦总之,对人来讲,“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⑧然而,“需要”并非人类所特有些东西。早在物质运动的生物形式阶段上,就已经产生了需要。但人的需要与其他生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不同。其一,动物的需要不止是动物进行各种活动是什么原因,而且规定着它们活动的方法。由于它们的需如果出于本能的维系物种存活、繁衍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动物的需要永远超不出生物性的本能;对人来讲需要固然是人的各种活动的动力源泉,然而,它并不直接地规定着人的活动的形式。人可以进行选择,具备在某种外在势必性面前说“不”的能力。动物的活动方法没有选择的问题,而人的活动方法处处渗透着人进行选择的“意向性”。如饥饿的野兽因为求食的本能不能不吃摆在面前的食物,一个饥饿的人却可以出于某种非自然是什么原因而抗拒“饿了要吃”的生理势必性。其二,人的需要要总是表现为一种“需要”,而不同于动物的那种“欲望性”的需要。动物的需如果在对象许可的范围内,由外在对象决定的;对人来讲 “自然界并难以满足人类,大家决计要用我们的实践改变它。”需要的这种“需要”性,既表现出人类需要的能动性,又表现出其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实践性。当然,这种需要是双向的,既需要客体合乎于自己,又需要自己合乎于客体。其三,动物的需要的满足主要依赖其本能活动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存活的必需品;而人的需要依靠于人的创造性活动来满足:即人通过我们的活动变更自然,创造源于己所需要的新的“生命材料”。创造性不只构成了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本质不同,对于人的存在来讲,它具备本体论意义。人类需要及其满足方法的特殊性,也就意味着人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恩格斯过去指出“没一只猿手过去制造过就算是最粗笨的石刀。”⑨创造性乃是人类所独有些一种属性。总之,动物式的需如果无意识、非深思的,是人类需要的生物学首要条件,二者有着本质有什么区别。
    需如果创造的源头。人类的刨造力及其进步与自己的需要的进步成正比。一个人的需要愈丰富,其生命力就愈强。他的内在世界就愈广袤,需要自我表现、自我确证的冲动就愈强烈。因此,大家可以说创造力就是人在自我达成、自我确证的冲力的驱使下,将我们的生命力及内在世界自主、自由地对象化的能力,自由创造是人的根本存活样式。人的需如果一个进步着的开放性系统,“人是一种不断需要的动物,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飞速出现并取代它的地方。当这个满足了,又会有一个站到突出地方上来,人几乎总在期看着什么,这是贯穿他整个一生的特征。”⑩从而决定了人的存在的非终极性。
    创造,就其本身而言也,是人类的一种需要。从纯生物学的意义上说,人的存在是“有缺点的”,人缺少自然存活所必需的生物方法。如人没用以应对恶劣气候环境的天然毛发层,没天然的攻击器官,即便就感觉器官的发育程度而言,大部分动物也要优于人,然而,正如德国哲学家米切尔兰·德曼指出,“人类的非特定化是一种不健全,可以说,自然把尚没有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对人做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量上给他留下了来确定性。人类正是通过创造性活动是自己总处在“造就”之中,总在克服事物及自己的现存状况,不断地规划将来,创造将来;不是力图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其次,从人存在的社会意义上说,创造是人社会性存在、进步的需要。人及其社会的进步不是简单重复的循环运动,而是一个体现了主客体之间动态价值增殖关系的合目的性的运动过程,这种合目的性运动,通过人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而现实化。创造性的活动连通着人的过去、目前与将来,使人类有着一部自己创造我们的、永远向着将来开放的、有待于不断制作的历史。
    最后,需要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又不断地被“创造”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不断得到满足的需要与人类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又产生出新的需要。这也体现了人类需要的开放性、进步性。
    需要与创造两者相互确证、相辅相成,统一于“超动物类存活”的人身上,离开了需要,所谓的创造就失去了动力、目的,人类的每一种创造活动背后部潜藏着巨大的力量,即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人的需要;离开了创造,需要也就不是真的人的需要,人从来不会满足于自然、自我的现存情况,而要不断地寻求更新、更高的“自然”与“自我”。



    “需要-----创造”不止是人的根本的存活样式,而且构成了人的基本价值,由此使生活活在价值的世界,“意义”的范围中。如前所述,人可以自主地选择我们的存活、活动方法,这一选择的依据就是价值,即人依靠价值选择我们的存活方法并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第一,人类存在的独特质——“需要一创造”性就是通过价值所显示的人的本质。人的开放性的需要体系决定了人的创造性活动是无止境的、永恒进步的,这也表征着人类高于其他生物的本质特点:以进步求存活,通过人的各种能力的提升及其潜能的发挥来显示其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人的存在及生命的保持有其相同的自然性的一方面。如人和动物都要不断地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然而人类决不只满足于保持生命体简单的重复性的存在与延续。展示在大家面前的人类历史是一部不断进步、进步的永不满足的历史。之所以这样,在于人具备创造的本性,具备不断地追求价值的意识。人的活动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也就是追求某种价值,在挖掘自己潜能的同时改造世界和创造价值,通过创造更高的价值来展示生命的意义。没价值意识——即对自己的价值需要及外物对自己存在的价值的意识——人类根本不可能提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务;离开了创造的活动人类历史将止步不前.不可能出现一次又一次历史性跃迁,人类也就不成其为人类。
    第二人类活动的独特质——能动的创造性,也反映了人类存在的本质。一方面,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性,就是人类对某种价值的追求,即人意识到自己的某种需要及外物(或其某种特定形态)对满足自己需要的价值,从而进行有目的追求价值与创造价值的活动。更要紧的是人的目的具备“自觉性”,即大家在对价值目的追求的整个过程中一一一包含目的拟定、推行、检验——都了解地意识到我们的目的,并可以参考具体状况的变化,调整目的的内容和推行策略,使之最有益于目的的达成。这种为目的的达成而对活动的策略、手段所进行的选择和调整,具备价值范导性,事实上是大家进行价值深思的结果。也就是说,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可以脱离目的大家追求肯定的目的就是追求肯定的价值。其次,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尺度”, 也体现了其价值意义。马克思说过:“动物只根据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了解根据任何一个尺度进行生产。井且了解如何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叫这里马克思讲了人的活动的三个尺度:求真、求善、求美;并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基本特点。求真,即合规律性。把握“任何物种的尺度”以使我们的活动合乎于外在事物的客观规律;求善,即合目的性。把握“内在固有些尺度”并将之运用于外在事物,使外物由“自在”的存在转化为“为我的存在”。达到了“善”,也就达成了价值目的。“求善是求真”的目的;只有在“善”这里“真”才获得其实在的意义。主体把握客体尺度、认识客体的活动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主体将自己尺度运用于客体、改造客体的活动是一个求差的过程,两者的统一即“美”的世界。求美是人类最高的价值理想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和谐统一。“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就对人的自由的充分一定即“自由”的境界。它充分一定并展示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及人的活动的创造性。这里人的内在尺度,不断进步的人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不只建构个人价值世界而且使这个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从而成为价值世界的内在动力源。因此价值的达成,真、善、美的产生,自由的获得,本质上是一回事。它们都与人的主体性内在地联系在一块。自由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体现。因而也就成为人类最高的价值理想。类的世界是一个价值的世界。
    人类能动的实践活动是价值的源泉,价值的客观性不是自在乎义上的客观性,而是实践意义上的客观性。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人类自己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矛盾的不断展开的过程,人的本质力量不断物化的过程,又是外在事物的自在性、异已性不断被克服并内化人类自己力量的过程。随着着这一矛盾过程的进步人的存在方法、本质力量日益丰富。确切地说.这一过程也就是大家对‘自由 的不断追求的过程,充分发挥人类的潜能、创造性成为目的本身,即价值的最高本质。

    “需要一创造”性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的“由我们的需要驱动起我们的创造,用我们的创造满足我们的需要”的本质,并使人的存在表现为一种能动的实践的存在、价值的存在。作为一种价值存在的个人其自己的价值问题也具备复杂性。
    第一,大家说“需要---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点,表征着人类的特质。因此,大家在讨论人的价值问题时,不只要看到人的能动的创造性,即创造价值;还应注意人的存在又是具备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的存在。不少人一谈到人的价值只重视于强调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是一种“产生价值的价值”。这只不过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其次在于,人类还有保持存在和进步出种种“需要”。人类需要的特有性质决定了需要既是人的活动的力量源泉,又是人的活动结构中的一个原因,因而成了人性结构的内在规定。假如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的现实也就成了句空话,更谈不上进行价值创造。从这 意义上说人的本质活动无非是创造并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人类的需要日益多元化并日益向高层次进步。因此,就社会来讲,应重视对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当然,人的需要也存在正当与不正当、合理与不适当的区别。大家觉得,判断人的需如果否正当、合理主要应看这种需要的满足是不是有益于人的主体性的增强和提升。由于从根本上说,价值是客体对于增强人的主体性所具备有哪些用途和意义。其次,从整个社会来看,人通过我们的创造性活动创造出价值同时,社会不断地满足人的日益丰富的需要,进而继续进行“扩大着的”价值再创造活动。这一过程即:创造(付出)一需要的满足(回报)——创造(付出:扩大再生产)。由此价值的创造呈现出日益递增、扩大的趋势,整个社会才能处于良性运动进步之中,其中任一环节失调而打断这一循环,整个社会的运作、进步势必遭到损害。总之,那种只将劳动、创造而不将任之为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看法,在理论上是不对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当然只讲需要及其满足,而不讲人之为人的创造如此的存在并不是“真的的人的存在”,“毫无价值”的存在。无论何时,对于人类自己特质的认识,都要确认“需要 ——创造”的双重性。
    第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再价值关系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即是具备主体性的价值客体。人不只能把自己同自然界不同开来,而且能把自己同别人不同开来;他不只意识到我们的存在、我们的需要,而且还需要处置我们的和别人、社会和关系,这就产生了人的自我价值达成与社会价值目的的关系问题。人的自我价值的最高表现即自我达成和个人全成进步。马斯洛从心理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我达成,或者说,都有自我达成的倾向。⑿同样人作为社会文化存在物,一直处于肯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与肯定的社会选择和社会价值目的向联系,这所有不只影响着自我价值达成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个体自我达成的成败。在这一意义上,个人的自我达成、价值目的的确立又要以他所处的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及社会价值取向为依据。这一点是大部分人倡导并一再强调的。但这里应该注意的是,社会不应该忽略、更不可以压抑、限制其成员个体的价值达成即不可以过分强调价值达成的社会本位。恩格斯早就指出,社会历史的进步是由无数个人有哪些用途合理推进的,大家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一个人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已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怎么样,而着很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无数个体的价值理想、自我追求,都是由其现实生活激起起来的它们的相互用途构成推进整个社会不断进步的巨大动力。因此只有看重其成员个体价值达成和潜能的充分发挥的社会.才是朝气蓬勃、有无限生命力的社会;理想社会应该促进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使每人在各方面都得到全方位进步,这是马克思早已的提出的目的。

    注解: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上)第16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上)第118-11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上)第286页。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