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册教材5篇

点击数:467 | 发布时间:2024-12-22 | 来源:www.ddazt.com

    高中二年级变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选三)。在对每个学科都有了初步知道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将来的进步科目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可谓是学生们第完全自己把握、风险未知的主动选择。智学网高中二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历册教材5篇》,帮你金榜题名!

    1.高二历册教材


    1、教学目的

    1.借助南北朝并立形式图明确东晋与南朝空间地方与朝代的更替,理解统一是中国古时候历史进步的趋势。

    2.通过多途径采集与江南开发有关的文献图片等史料,小组讨论总结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提升史料概括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感受中国古时候地区开发的新收获,认识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进步的要紧用途,树立积极为家乡经济进步做出贡献的意识,认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2、教学重难题

    江南开发的表现。

    江南开发是什么原因。

    3、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教师朗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提出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学生回答:东晋诗人陶渊明。

    教师追问:诗人所生活的东晋是什么样的?他追求的生活可能出目前什么区域?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2、新课讲授

    东晋

    提问:当时在南方打造了什么政权?

    学生回答:西晋灭亡后,32024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教师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紧急低估的王朝——东晋》,提问:视频中反映了东晋什么样的特殊现象?

    学生剖析回答:在三国、西晋将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医生家族开始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他们在西晋灭亡后,逃到南方,这类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东晋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教师补充:门阀士族在内迁南方之后,轮流把持朝政,当时有权势的王氏家族当政期间,被叫做“王与马,共天下”。

    南朝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南北朝并立形式图》,提问:南朝是如何打造的?具体先后历程了什么朝代?

    学生结合教程回答:东晋的士族争权夺利,权势渐渐衰弱。42024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政权,打造宋朝,史称刘宋政权。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历程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教师总结:这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江南的开发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史料和图片,进行小组讨论:江南区域为何可以得到开发?

    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宋书》中的史料,提问:江南区域经济进步的表现有什么?

    学生结合教程回答:南方土地很多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升。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教师补充: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很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南北朝对峙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南北朝进步动画视频,提问: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权势范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权势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扔掉了四川和荆襄。

    教师补充:到后期,在南北对峙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环节3、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总结本节课所学常识。

    2.作业:课下搜筹资料,知道魏晋时期有什么的门阀士族。

    2.高二历册教材


    1、早期农业的出现

    1.“神农”的故事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2.农耕格局

    考虑1:国内古时候为何会形成南北不同特点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进步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进步。

    考虑2:影响农业经济进步的原因有什么?

    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规范、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时候农业进步的原因有什么?

    生产工具的改革;水利工程的兴修。

    2、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耕作办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用法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进步,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时候农业的传统耕作方法形成。

    说明:

    ①古时候农业耕作方法的进步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升。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缘由是生产力的进步。

    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积极:提升生产效率,促进农业进步,推进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革命性的进步

    3、水利事业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术: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时候不利于农业进步的原因有什么?

    4、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出现是什么原因

    2.小农经济的特征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法,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自给自足、极少有产品交换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手段。

    天生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

    3.高二历册教材


    1、教程

    过渡语:教程剖析是上好一堂课的首要条件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程的理解。

    《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学三第八单元第24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20世纪世界音乐的进步变化”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进步”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19、20世纪音乐进步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进步经历。

    2、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只要深入剖析、研究教程,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经学会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技巧和方法,并且已经打造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可以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办法的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从学生实质的进步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实质同意能力和心理特征。

    3、教学目的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拟定教学目的的出发点和依据,依据新课标对本课的需要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的。

    说出19、20世纪音乐与影视艺术进步的有关史实。

    通过概括、问题探究等,训练和提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力。

    正确认识人类文化进步的年代性和民族性。

    4、教学重难题

    过渡:在吃透教程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题。

    主要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由来与进步经历。

    19、20世纪音乐产生的年代背景及各流派特征。

    5、教学办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看重教学办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办法有谈话法、表格总结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6、教学过程

    过渡语:下面,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重视突出重点和难题,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1、导入新课

    过渡语:我使用谈话法,导入新课。

    课程伊始,我会与学生互动,询问同学们周末都有什么休闲娱乐活动?引出音乐、电影和电视。顺势导入新课。

    从生活入手,拉近了大伙平时生活和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投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2、新课教学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第一引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常识,19世纪世界历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19世纪音乐进步背景的考虑。学生可以回答出工业革命、殖民国家的扩张、美国南北战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19世纪音乐的进步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原因综合用途的结果。

    在讲浪漫主义音乐时,我会多媒体出示《浪漫主义音乐概况》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表格进行补充健全。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就可以知道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代表人物及作品。

    紧接着我会多媒体展示一组《天鹅湖》剧照,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简单向学生介绍民族乐派。

    通过对以前所学常识的回顾,可以打造起新旧常识间的联系性;表格的运用,可以使零散的常识更具系统性,便捷学生的记忆。

    2.20世纪世界音乐的进步变化

    第一,展示20世纪世界音乐进步变化的有关史料,学生阅读考虑进步变化是什么原因。第二,介绍现代主义音乐,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填写表格的形式进行。后,学生依据课前筹备的当代音乐进步的有关资料,就当代音乐进步的趋势及走向兴盛是什么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进行补充健全。

    通过表格的形式,把音乐进步各流派的特征、代表人物及作品进行系统概括,既简单实用,又突出了这一重点常识。史料的运用,可以训练和提升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进步

    这一部分要点的线索脉络较为明确,且高二的学生已经拥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愿望较为强烈。因此在这一部分我完全使用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充分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我只在必要时刻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着重理清影视艺术的进步脉络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如此做有哪些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更容易加深对历史常识的理解和学会。

    环节3、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新知。因此在小结环节我使用了师生一同总结本课常识内容的方法,加深同学们对本课常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互相推荐交流自己喜欢的音乐。

    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可以提升大伙的学习兴趣,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特征。

    4.高二历册教材


    1、教程剖析

    《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学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学会理学和心学的内涵,领会宋明时期儒学的进步。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进步,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进步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有哪些用途。

    2、教学目的

    1.常识目的: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看法

    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的:

    通过宋明理学学习,掌握剖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进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时候思想家主要学术看法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有关常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生活理想。

    3、教学重点难题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进步的各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题:宋明理学的产生与进步的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4、学情剖析

    大家的学生是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学会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和进步经历。但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解说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进步。

    5、教学办法

    1.掌握用察看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剖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重视同别人,特别是具备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的→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深思总结、当堂测试→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6、课前筹备

    1.学习筹备:预习宋明理学,初步学会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看法。

    2.教学筹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全班分十组。课前分工,包含组长1人资料员3人记录员1人、发言人1人。

    5.高二历册教材

    入门知识目的:

    汉武帝达成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手段。理解其内容、用途、影响。

    能力培养目的:

    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学会历史人物的评价办法。

    教学重点:

    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题:

    “大一统”的意思、“推恩令的内容和用途

    1、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考虑,问:

    1、讲的是汉朝什么皇帝的故事?

    2、你了解关于汉武帝的什么故事?

    历的汉武帝到底是如何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2、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打造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大家的语言叫“汉语”,就是由于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大家一块儿看一下汉武帝是怎么样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怎么样?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哪些手段?起什么用途?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用途: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大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什么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方法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因为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如何处置?

    思想: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察看太学的基本状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手段:(统一铸币、盐铁官营)→缘由→用途: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何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如此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样,武功方面又怎么样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察看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复习本课线索、内容。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