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是什么?没什么,只不过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智学网高中二年级频道为正在奋斗的你整理了《高中二年级政治必学三文化生活测试》学习路上,智学网与你共勉!
1、选择题
1.由于大事件层出不穷,2024年互联网热词的产生更飞速,变化更快,传播更广。如:屌丝、长知识、中国大妈、土豪,这类热词多为新事件、新闻人物的比喻、浓缩或概括。这表明
A.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B.文化的进步与社会实践同步
C.文化具备鲜明的阶级性
D.大家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分析:选D。本题考查文化与人的关系。互联网热词的产生、传播和用,说明大家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应选D项。A、C不符合题意,B项“同步”错误。
2.乡土中国不止是地理意义上的农村,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质。据统计,中国天天消失的村落有80至100个。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膨胀,农村被一步步地蚕食。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止是“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这样来看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传统村落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C.大家的精神活动不能离开物质载体
D.文化是一种要紧的精神力量
分析:选C。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着“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这说明“乡韵”精神是通过村落体现出来的,由此可以得出C的结论。A、D不符合题干主旨。B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3.2024年6月6日《中国城市雕塑邀请展》在深圳隆重举办。雕塑,让城市更美好。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城市雕塑让大家记忆深刻、回味无穷,如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希腊的雅典娜神像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类让人们称作“城市的双眼”的雕塑
①彰显着对世界文化的认可感
②意味着精神商品不能离开物质载体
③蕴涵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
④决定着城市存活进步的文化方向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分析:选B。城市雕塑让大家记忆深刻、回味无穷,说明精神商品不能离开物质载体,应选②;雕塑,让城市更美好,让人们称作“城市的双眼”,蕴涵着大家对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应选③。①错误,应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可;④“决定文化方向”表述错误。
4.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影票房收入164.2545亿元,同比增长34.86%。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95.5816亿元,占58.19%市场份额。在票房前十影片中,有5部是国产片,其中《西游降魔篇》以12.46亿元荣登榜首。电影市场全方位兴盛有益于
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进步②提升文化竞争优势,增强综合国力③更好地满足大家的文化生活需要④抵御外来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分析:选A。本题考查文化的社会用途。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故①②③均符合题干需要。文化的革新进步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故④看法错误。
5.光棍节是产生于校园,以庆祝自己仍是单身一族为骄傲的青年的娱乐性节日。光棍节本来跟电子商务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经过淘宝的包装塑造之后就成了一个购物狂欢节。2024年光棍节这天,天猫的支付宝总销售额达350.19亿元。这说明
A.经济促进文化的进步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分析:选B。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光棍节日带动了购物销售额的增加,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故选B项,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6.从“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的速食文化,再到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电影文化,无一不体现着美国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人士表示发达国家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文化渗透,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大家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②世界文化具备多样性
③需要警惕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④应加大中美文化交流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分析:选B。本题考查的要点是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题干材料主要讲述某些发达国家借用商品向全球推行我们的文化。据此判断,①③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②④表述不符合题意。
7.《人民日报》载文强调,大家要加快形成有益于提升文化商品竞争优势、促进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积极参与文化市场角逐,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出上述需要是什么原因在于
A.文化决定着国家经济政治的进步
B.文化是综合国力角逐的要紧原因
C.文化是大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决定力量
D.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和标志
分析:选B。本题考查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角逐日趋激烈,提升文化商品竞争优势、促进文化“走出去”是什么原因在于它可以提升国内的综合国力,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C项错误,文化是大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要紧力量,不是决定力量;D项错误,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8.第xx届中国艺术节于2024年十月在山东举行。山东组建山东剧院网盟,发挥新建场馆用途,通过各种方法叫人民群众得到出色文化的熏陶。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社会进步与人的进步相互促进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备相对稳定性
D.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文化活动
分析:选D。举办艺术节,组建山东剧院网盟,为人民群众提供好的文化环境,叫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得到出色文化的熏陶,是由于文化对人的影响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应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应排除。
9.漫画《中“头彩”》从一个侧面说明
A.文化对社会进步具备深刻影响
B.文化影响大家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法
C.文化影响大家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法
D.世界观、生活观、价值观对人具备深远持久的影响
分析:选C。漫画中的人把额头挂“彩”看成个人彩票中“头彩”,反映了落后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法的影响,故选C项。
10.“合作共赢”倡导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思想的继承与进步。“和为贵”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法仍有深刻影响。这主要说明文化
A.决定大家的思维方法
B.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C.决定着大家的世界观
D.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
分析:选B。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征。“和为贵”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法仍有深刻影响,主要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备深远持久的特征。
11.“节省一分零钱,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期望,温暖世间真情。”这朗朗上口的公益广告语使大家的言行悄然发生了可喜变化。这表明
A.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对人的影响应顺其自然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文化总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分析;选C。本题以公益广告为切入点,考查文化影响人的特征。抓住材料中的“悄然”,可以选出C项。A项说法不为材料反映,B项说法明显错误,D项说法忽略了文化的负面影响。
12.2024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大地震再一次留给大家的是黑色的记忆和无尽的伤痛。在大家用生命去拯救生命的同时,也有人用音乐哀悼远去的背影,用歌声温暖雅安,为灾民祈福。这表明
A.文化对人具备深远持久的影响
B.出色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法
D.文化对抗震救灾具备决定用途
分析:选B。本题考查文化有哪些用途。用音乐向灾区人民表达慰藉之情表明了出色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A、C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表述错误。
13.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大家要有选择地念书,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更多的好书。通过读一些出色书本,感悟生活道理,开阔视线,增涨知识。这主要说明了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在有的时候对人是没影响的
C.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
D.大家同意文化熏陶的过程是积极主动的
分析:选D。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征。要有选择地念书,说明大家同意文化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故选D项。A、C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
14.有人说赞美是生活经历中的加油站,而批评是生活经历中的修理站,一个人不可以一直修理,但要不断加油!不断加油,他就掌握了自信。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环境决定人的进步②人的成长受环境影响③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④出色文化可以塑造生活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分析:选C。文化对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文化环境并不可以决定人的进步,①错误,应排除。
15.很多教书育人的楷模如胡适、蔡元培、李镇西等,他们博览群书,常识丰富,德智体美均衡进步,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说明
①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的进步②人的全方位进步促进社会的进步③人的进步是逐步提升、永无休止的过程④文化对人的进步起着要紧用途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分析:选B。这类教书育人的楷模推进了教育事业的进步,故选②。他们博览群书,常识丰富,德智体美均衡进步,体现文化对人的进步起着要紧用途,故选④。①③材料没体现。
1、选择题“思想有多远,大家就能走多远”。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这类广告词的问题在于
①夸大了意识的能动用途②忽略了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③一定了意识的能动用途④忽略了实践的决定用途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3.“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这是林徽因笔下的4月天。“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这却是余光中笔下的4月天。品味名家笔下的4月天
①可以感受名家内心精神世界的差异②可以感受客观世界是变幻莫测的
③可以认识到天气变化规律因人而异④可以感悟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14.生活之中,的可能不是比较合适的,比较合适的才是的,生命之中,最漂亮的未必合适大家,合适大家的肯定是最漂亮的。上述生活感悟启示大家
①联系是客观的,大家可以打造有益于生活的新联系
②联系是多样的,生活经历中的联系可以参考人的需要调整
③联系是势必的,要排除生活经历中的偶然联系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要把握生活经历中联系的条件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5.下列对古语的哲学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认识指导实践
②鱼欲异群鱼,舍水跃岸则死——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进步
③春风得意马蹄疾,1日看尽长安花——意识的能动用途
④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规律具备客观性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6.主席在文静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静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这说明
①联系是常见的,事物都处于自在联系中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干扰整体的功能
③事物的进步是辩证否定的过程④整体的功能状况及其变化会干扰到部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7.为找一个停车位不停地开车绕圈子,既费时,又给路面添堵。为此,2024年石家庄启用智慧泊车网络云平台系统,市民可*APP,在手机上查阅某处公共停车点还有多少个停车位,并在导航软件引导下停车,这一举措成为治堵新闪光点。这表明
①实践活动具备客观物质性②意识活动具备主动创造性
③大家可以通过实践打造新的联系④科技革新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先导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8.有研究表明,与双眼相比,耳朵在分辨模式的微弱变化上具备独特的能力,据此进步起来的数据声音化技术,能帮助科学家们测试癌细胞,并探测来自太空的粒子。这蕴含的哲理是
A.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其特殊性B.矛盾具备常见性
C.不一样的事物有不一样的矛盾D.矛盾具备同一性和斗争性
1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李克强总理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完善勉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革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打造容错纠错机制的唯物辩证法依据是
①事物进步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大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遭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进步的环节
④矛盾是事物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工业1.0是机械制造年代,工业2.0是电气化与智能化年代,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年代,工业4.0则描绘了一个通过人、设施与商品的实时联通与有效交流,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进步经历表明
①同一事物在进步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②量变势必引起质变
③实践是推进认识变化进步的渠道④任何事物都是变化进步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1.下列四句投资理财名言体现的哲理依次为
投资理财名言体现的哲理把握商业机会的头号敌人便是拖延100%投资理财资金=50%稳守+25%稳攻+25%强攻股票有涨有落,信心会直接影响你的判断力和收益积极投资时,要把可承担风险比重作为资金分配参照①看重意识的能动用途②抓住机会促成质变
③重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要把握联系的条件性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②④①③D.④①③②
22.数据显示,今年新年假期,平均每一个用户天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接近4个小时,“指尖社交”让假期变成了手机上的忙碌,真的伴随家人的时间明显偏少。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让交流更便利,结果却使得大家愈加孤独。这表明
①量变未必引起质变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③矛盾具备常见性和客观性④新事物的进步一直充满各种各样的障碍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3.伴随美国亚太再平衡策略的推行,中美双方在亚洲地缘政治上的策略冲突更为明显,但水乳交融的经济关系、休戚与共的一同利益,使“危机管控”成为中美双方的共识。这主要体现了
①在双方的对立中把握统一②矛盾双方相反相成
③斗争性为同一性所制约④矛盾常见存在,尽可能回避矛盾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24.下图漫画“能从容地放得下的人,举起来也肯定非常从容”所蕴含的哲学含义是
①主次矛盾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意识具备能动性
③矛盾双方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④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5.“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全方位深化改革重在落实,要使每项改革策略都落到实处,重点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少数。之所以要“抓住重点少数”,是由于
①这个重点少数是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②重点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用途
③主要矛盾对事物的进步起决定用途
④全方位深化改革任务的确定和落实需要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26.“网络+”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网络在生产要点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用途,其重点是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云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革新,进步壮大新兴业态,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批判传统思想和传统思维,转变思维方法
②找准突破口,重点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改变事物的状况,调整原有些联系,打造新的联系
④革新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7.匠心之道,看上去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我们的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守破离”蕴含的哲理是
A.丰富的实践经验势必促进思维革新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进步的环节
C.革新思维对推进人类的实践有决定用途D.树立革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看法
28.一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将军去探望受伤的士兵,得知炊事班的战士大都被炸去世了,而一位炊事员将大铁锅扣在头上只受了点轻伤。将军由此联想到铁头盔,并付诸实践,使得头盔风行于世。这启示大家
①要重视研究新状况,擅长提出新问题②要擅长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③丰富的想象力有益于革新思维的形成④革新需要突破并否定既有些理论和实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9.作为全方位深化改革的“先行军”,财税体制改革饰演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要紧支柱的角色。2024年,国内将基本完成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和任务,2024年各项改革基本到位,现代财政规范基本打造。从唯物史观来看,国内之所以进行财税体制改革,是由于
①生产方法的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②生产关系的变化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
③生产关系必须要合适生产力情况规律④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30.歌曲《前进吧,中共》是专门为中共成立95周年创作的歌曲,也是中央电视台电视文静特别节目《伟大的旗帜》中的主题歌。该歌曲唱响了大江南北,它雄壮豪迈,唱出了中共人的心声,激起了党员的斗志;这首歌抒情感人,唱进了群众的心里,凝聚了人心。歌曲是文化艺术的要紧表现形式,是“传道”的生动载体,具备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成效。这给大家的历史唯物主义启示:
①高度看重社会意识的力量,把其摆在要紧地方②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③全方位从严治党要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用途④反映年代需要的认识推进社会实践的进步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1.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中办、国办日前印发了《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规范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建议》,这标志着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规范改革正式启动。实行省级以下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规范,是党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作出的安排部署,是国内生态文明规范的一项重大改革。这说明
①改革是推进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进步的根本动力②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需要
③上层建筑必须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进步需要④意识活动具备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2.“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下列诗词中蕴涵的哲理与上述古语相一致的是
A.“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一王安石《登飞来峰》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哪个主沉浮”一*《沁园春长沙》
C.“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朱熹《观书有感》
D.“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数百年”一赵翼《论诗其二》
33.2024年12月31日,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说:“上下同欲者胜。只须大家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须大家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块,大伙撸起袖子加油干,大家就肯定能走好大家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的这一论断的依据在于:
①正确的价值观对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具备积极的导向用途
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矛盾双方的互相依靠是推进事物进步的要紧条件
④社会意识具备独立性,推进社会存在的进步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34.2024年十月11日,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规范改革建议》指出,健全询问规范,预防刑讯逼供,不能*其他人证实自己有罪。刑事诉讼规范改革
①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进步②是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进步
③遵循了社会发展趋势④解决国内基本矛盾的根本渠道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5.爱因斯坦说:“我评定人的真的价值只有一个标准即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我’。”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生活的价值在于自我健全
生活的
C.生活价值的大小是看社会对他的满足程度
生活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自我评价的达成程度
30分)
2、非选择题
36材料
伴随“共享经济”的兴起,共享单车作为一种共享经济在国内国内市场飞速进步起来。
中国共享单汽车市场场历程了三个进步阶段。2007年—2024年,由海外引进国内,由政府主导分城市管理,多为有桩单车;2024—2024年,专门经营单汽车市场场的企业开始出现,但公共单车仍以有桩单车为主;2024年到今天,伴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0F0为首的网络共享单车应运而生,无桩单车开始风靡,大有取代有桩单车之势。
目前无桩单车给公众出行带来很大便捷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关注的问题如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的常识,剖析国内共享单车的进步经历。
37.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1998年四次启动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但受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民法典的拟定一直未能完成。从2024年6月下旬开始,全国*常委会第一次审议民法总则草案,先后召开了四场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代表对立法的建议建议,并深入农村、社区进行调查。在一年内三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每次审议后,都将草案审议稿在中国*网上进行公布,向社会公众征求建议。
2024年3月15日,第xx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它的通过有力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结合材料,剖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颁布过程所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