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内延迟退休背景下养老保险的探究

点击数:137 | 发布时间:2025-01-09 | 来源:www.arimat40.com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4.209

    1 延迟退休政策的背景及带来的养老新需要

    1.1 延迟退休政策的提出背景

    截至2015年,国内人口老龄化率是14.9%,研究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9.3%,2050年国内人口老龄化率将达到38.6%。相应的,这意味着国内人口抚养比在逐年降低。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2年的数据来计算国内人口抚养比,结果发现,2011年的总抚养比为34.4%,2012年国内人口总抚养比为34.9%,由此推算到2027年就会达到50%的临界点,老年人抚养重压加强。到2050年平均每1.3个人就要养一个人。伴随人口抚养比的逐年降低,人口红利在2013年达到高峰之后,趋于降低,并且于2027年人口抚养比达到临界点时完全消失。

    人口老龄化使得企业和政府的养老重压增大,养老金缺口危机渐渐显现。有资料显示到203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38.2万亿元,占GDP的38.7%。这将是一笔庞大的经济支出,对国民经济将会导致巨大的重压,对于财政支出是沉重的负担。

    就在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金缺口这样之大的背景下,国内政府提出延迟退休的政策。通过延长养老金的交费时间,推迟养老金的领取日期,来增加养老金收入,缓解养老金账户收不抵支的近况。这一政策对于缓解养老金重压具备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养老需要的变化。

    1.2 延迟退休引起的养老需要的变化

    延迟退休在一定量上确实可以缓解养老金重压,在短期内起到弥补养老金缺口,与为企业留住一些资深的老职员有肯定积极推动作用。对于从事脑力、技术类的工作于第三产业的老年人来讲,延长工作时间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使个人价值更好地得以达成。

    然而,对于年事已高的工作于1、二产业的基层体力劳动者来讲,延迟退休第一延长了他们的工作时间,也就同时增加了这类老年人所面临的风险,对于身体机能本来就降低的老人来讲尤为不利。第二,相比于朝气蓬勃富有竞争优势的青年,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体力脑力的消耗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再加上现在劳动力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形势,一些企业更想同意青年,而不想雇用老年人。如此就会致使老年人的再就业变得困难。另外,延迟退休后,使得一些更想提早退休,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来讲,无疑使得他们的幸福感降低。

    2 国内现有些社会、商业养老保险的不足

    2.1 社会养老保险的不足

    第一,交费标准的缺点。第一,国内以“社会平均薪资”来确定保险交费标准,并且设定了征缴的上限和下限。然而上下限的设置致使薪资收入越高,交费比率越低。导致富人少交费,没钱人多交费的局面。这事实上愈加不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总体福利的提升。第二,没固定单位的就业者所缴保险费高于有合法单位的就业者。个人与企业一同分担城镇养老保险的交费,个人薪资总额的10%缴纳保险费,根据最低的社会保险交费基数计算,个人每年要缴纳2000多元,其余由单位补缴。然而那些没固定单位的流动就业者,他们参加社会保险至少要连续缴纳15年,并且每年要缴纳6000多元保险费。因此,这类没固定的合法单位的人等于承担了个人交费和单位交费两个部分,对于收入来源本来就微薄的群体重压很大。因为交费标准设计上的缺点,导致养老保险广覆盖的目的不可以真的覆盖到最需要帮助的低收入和无收入人群。如此底层民众不可以更多的受益,社会保障规范的效果不可以全方位发挥。

    第二,农村养老保险规范不够健全,覆盖率低。从参保范围来看,传统养老保险规范推行范围有限,覆盖率仍然较低。原有些养老保险基本上覆盖了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然而一些偏远区域的私企及农村区域保险覆盖面相对较窄。虽然在养老保险的推广上获得了肯定的进步,但在一些偏远区域的农村,依旧处于家庭养老的阶段。养老保险意识薄弱,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植太深,儿女承担着大多数的养老义务。但,家庭养老的不确定原因及其风险非常大,假如子女出现意料之外或者重大疾病时,老人的基本生活就非常难得到保障。因此,国内农村养老保险规范有待健全。

    第三,资本市场进步不健全,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率低。国家规定,养老基金预留2个月的支付成本之后,剩余的基金可以投资于国债或者存入专门账户,禁止投资于金融股市等风险较大的投资范围。加上2015年的央行连续降息降准,使得养老金的投资收益更低,不足以抵抗通货膨胀带来的重压。因此,有部分学者提出养老金入市,但就现在来看,国内资本市场进步不够平稳,上市企业的水平较差,2015年后半年到2016年前半年股市动荡紧急。另外,国内证券公司出现操纵股市等问题,致使养老金入市风险依旧非常大,养老金入市久久不可以放开。

    2.2 商业养老保险的不足

    第一,商业养老保险同质化程度高。国内现在的保险公司推出的养老保险险种都比较单一,而且险种设计上条约类似,同质化程度非常高,缺少革新。现在市场上主要有分红型养老保险、投资连接型养老保险和万能型养老保险这三大类。其中,分红型养老保险占了绝大部分比率,甚至部分公司只推出了此类险种。如多家公司规定投保年龄65岁以下,最高低于70岁;附加险的保障范围不够全方位,主如果重大疾病保险和意料之外险;另外保险给付方法多使用经济给付,极少涉及服务性给付。

    第二,商业养老保险专业化程度低。企业年金和职员福利计划的开发和推广是国内现在大部分保险公司主要的业务进步方向,各保险公司对个人商业养老保险险种?A开发常见较少。现在各寿险公司业务量依旧比较小,只能通过销售其部分团体保险商品来弥补。 第三,寿险公司经营服务水平较低。国内寿险公司在经营方面,技术含量较低,过分依靠社会关系网来保持经营。通过很多招聘推广员来拓宽业务,致使保险职员的水平参差不齐。误导保险买家,损害被保险人的保险利益的现象层出不穷。有的保险从业职员过分考虑我们的营业额,为了私人利益在理赔过程中不遵守保险业的诚信原则,服务态度和水平较差,以致不少老年人对保险产生误解甚至反感情绪。严重干扰了寿险企业的声誉,减少了养老保险的需要。

    3 养老保险针对延迟退休引致需要的改进及政策建议

    3.1 延迟退休后社会养老保险改进

    (1)多层次养老交费方法。延迟退休对于一些就职于2、三产业的相对低收入者,意味着要延长他们的工作时间与养老保险的交费年限,本来这类人缴纳保险费数额占其家庭开销比重较大,然而延迟退休后,使得这种类型的人群在养老金的领取和缴纳上愈加处于劣势。

    在要通过延迟退休来缓解养老金亏空的政策下,更要考虑到低收入者这种弱势群体的利益,以达到愈加公平,提升社会总体福利。第一在养老保险交费标准的设计上愈加细化和公平化,适合给予低收入甚至无收入人群以打折政策,譬如降低低收入者的保险成本。让这种最需要社会养老保障的人更好地从中受益。这与国家想要通过延迟退休来缓解养老金亏空的目的并不矛盾,由于对于一些高收入者,他们的交费年限延长所增加的养老金,通过渐进式延迟退休等方法,逐年积累,足以弥补目前的养老金空账。也就是在延迟退休后应付不同群体分别设计愈加公平的交费标准,以提升社会总福利。比如可以从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企业职工三大群体的养老保险策略的交费标准上进行细化,以适应每个群体在延迟退休后对于养老保险不一样的需要。

    (2)加快农村养老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第一,革新保险宣传方法,加强宣传力度。可以成立专项小组,对一些社会保险覆盖不到的偏远农村进行有效的宣讲,提升农民的参保意识,从而提升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覆盖面。第二,推进政府强制性社会养老保险改革,使社会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真的进入农村,农民不再过度依靠家庭养老。另外,在一些偏远区域的农村可以由政府给予打折政策,加快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

    (3)有效投资,保值增值。拓宽投资途径,比如在有严格监管的状况下逐步推进养老金入市的政策,来提升ROI。现在国内的养老基金只能通过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国债的途径投资,以致ROI过低。因此,政府应当适合放宽投资限制,在有监管的状况下让养老基金逐步走向资本市场。养老基金可以在资本市场达成保值增值,同时资本市场在养老金入市后买卖愈加丰富和活跃。但,资本市场风险较大,为了更高的安全性,就需要合理运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提升收益。

    3.2 延迟退休后商业养老保险革新进步

    (1)养老保险附加险险种的革新。在原有保单标准基础上进行保障范围的拓展,提供多样性的附加险,特别针对延迟退休之后的养老新需要进行附加险种的探索,全方位覆盖被保险人的养老需要。有专家建议让个人账户的部分风险通过保险市场来避免,商业人寿保险公司可以经营个人账户,寿险企业的终身年金由投保人自愿选择购买。虽然退休职工风险系数大,但有风险和盈利基本上呈正比,保险公司应抓住延迟退休这一机会,进行险种的革新,当令研究推出适合的个人商业年金。

    (2)培育健康的养老保险市场,加大监管。养老保险的进步市场非常重要,保险公司应该推进养老保险市场的规范化,构筑适当的市场秩序。另外要通过大众媒体来引导居民对于保险的价值认识,有针对性地对养老保险人群进行培育,对市场进行细分。在城镇将重点放在富裕的有能力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家庭,在农村则要加强宣传覆盖面,适合减少农民参保费率等。另外,保监会等监管机构要加大对保险业的监管力度,促进保险业健康稳定发展。

    (3)政府加强税收打折。税收一直是商业保险的进步瓶颈,对于养老保险来讲,不排除相当大多数企业个人是出于避税目的去购买养老保险,有人将商业养老保险形象地比喻为“避税所”。加强养老保险税收打折力度将是商业养老保险的一大推进力,能充分带动企业和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健康进步。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