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独生子女政策与脱贫致富两者间的关系是需要引起看重的一个问题。独生子女政策不只致使了数以亿计的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从而引发社会与家庭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培培养本暴涨,存活风险加强与亲属关系支持互联网缩小等,还因很多违法生育而出现“因超生受处罚致贫”与“因超生受处罚返贫”现象,使部分妇女儿童健康受损。独生子女政策推行对脱贫致富不利,调整现行生育政策,常见允许一对夫妇至少可以生育两个孩子是风险避免与风险应付的势必选择。
关键字:独生子女政策;贫困;风险。
1、引言。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点,也是人类一同的敌人。在长期的反贫困研究中,社会原因,其中包含规范性原因所致使的贫困常常被大家有意无意地忽视或者屏蔽。事实上,中国现在所遭遇的贫困问题,多与长期推行不当的社会经济政策有关。比如,城乡与区域之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城乡与地区隔离性规范安排的结果。因此,消减贫困第一要从规范重构开始。
就人口与贫困问题的关系而言,多子女家庭在孩子较小时总是负担较重,经济上一般不如少子女家庭。但随着着孩子的成长,多子女家庭因为劳动力丰富,相对于少子女家庭而言,有更多的人为家庭与社会做贡献,状况就会渐渐发生逆转,原先多子女在家庭经济上的劣势不只渐渐被消除,而且最后可能赶上并超越少子女家庭。因此,从短期看,少生对消减贫困是有利的,然而长期地看,因为家庭劳动力资源缺少,使得少子女家庭更易陷入贫困陷阱而不可以自拔。
2、独生子女政策与贫困。
计划生育对消除贫困、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发挥了巨大有哪些用途。但硬币也有另外一面,计划生育也使大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伴随时间推移,因计划生育或独生子女政策而致使的部分家庭的贫困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一)宏观视角1.劳动力短缺。
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推行,势必致使持续低生育率甚至超低生育率年代的加速到来与人口结构的畸形,并早晚会出现劳动力短缺。中国由劳动力过剩到劳动力短缺的刘易斯转折点已经或将要到来。[1]虽然中国劳动力供给从过剩到短缺的转变因世界经济危机而被推迟和暂时被“遮蔽”掉,然而世界经济危机一旦过去,当世界经济重回正常增长轨道时,中国的劳动力短缺也将因此而加速显露出来。①假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丰富而便宜的劳动力资源的话,将来经济可能因人口过度老化与劳动力短缺而陷入结构性衰退的陷阱。[2]
2.劳动力培培养本上升。
一个孩子家庭的单位养育本钱显著高于两个孩子家庭的单位养育本钱,两个孩子家庭的单位养育本钱要高于三个孩子家庭的单位养育本钱,以此类推。这样来看,孩子养育边际本钱具备递减效应。“经济学者觉得,在美国如此的主流家庭养育三个孩子的社会,养三个孩子的花销只等于养一个孩子花费的1·6倍,可三个孩子长大后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却是一个孩子的三倍。”[3](P216)没证据表明生育一个孩子就比生育两个孩子养育得更好,成才比率更高,事实上,独生子女可能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养育孩子的边际本钱递减,而对社会的边际贡献不变,这等于养育孩子的(社会)边际净收益(边际收益减去边际本钱)是递增的(与人力资本投资边际收益递增类似,同时与以往研究所揭示的家庭生育边际收益递减并不矛盾)。
这样来看,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单位劳动力培培养本很大化,从而削弱了其经济角逐能力。因此,长期地看,独生子女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多是负面的。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培培养本大幅上升,不利于经济增长与竞争优势的提升,从而对脱贫致富不利。
(二)微观视角。
1.独生子女家庭劳动力短缺,影响家庭致富。
在妇女孩育率较高,大大超越更替水平常,适度的少生可以减少家庭对子女的抚养重压,妇女受家庭拖累降低,更可能在生育后重回工作职位,参与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这不只有益于妇女地位的提升,也有益于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变。但,少生绝不意味着只生一个孩子,生育数目过少从短期看暂时减轻了家庭的抚养负担,但从长期来看,势必致使家庭劳动力缺少,不只影响家庭致富,而且还大概因此而陷入贫困境地。因此,笼统地说“少生快富”是缺少事实依据的。在现在社会经济环境下,多生小孩可能影响致富,少生、甚至只生一个孩子同样可能影响致富。
独生子女家庭劳动力资源短缺,长期地看,对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变更多是不利的,或者说影响家庭致富。调查表明,因为劳动力缺少,独生子女家庭不只很难致富,而且还成为贫困家庭主体。比如,“2008年,安徽铜陵县2945户低保家庭中,计划生育家庭达2503户。低保户中计划生育家庭高达85%”[4](P120)。“独生子女家庭特困户873户,占特困家庭总数的88·09%”[5]。
2.“因超生受处罚致贫”与“因超生受处罚返贫”。
独生子女政策人为地制造了很多的违法生育者。因超生而面临数额庞大的经济处罚而使生活陷入贫困境地、多年翻不了身的现象数见不鲜,对于体制内职员,还可能面临开除公职与开除党籍等处分。长期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因超生受处罚致贫”与“因超生受处罚返贫”
现象不只长期存在,甚至会比“因病致贫”与“因病返贫”还常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某些人眼里,“社会抚养费(只)是第二生产力”。[6]这种怎么看是有问题的。
3.因独生子女伤残死亡而陷入贫困。
“生老病死”不可防止。但独生子女及其家庭的独特之处在于:独生子女一旦意料之外伤残、重病、死亡,尤其是成年开始赚钱养家的独生子女意料之外伤残、重病、死亡,不只给家庭导致重大经济损失,而且给爸爸妈妈精神以致命打击,并因此而陷入绝境。[7][8]假如说在爸爸妈妈生命周期早期出现的存活风险可以通过补偿性生育得以消解,在生命周期晚期出现的存活风险则由于爸爸妈妈年龄已大而丧失了补偿性生育的可能。比如,广州现有2300多位妈妈已经49周岁及以上的独生子女夭折家庭[9](P75);“重庆有中年丧子(女)的独生子女爸爸妈妈13574人,其中城市6267人,农村7307人。重庆北碚区等13个区县打造联谊会和会所,加入联谊会的中年丧子(女)群众有5000余人。”[10](P104)。投资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风险防范原则是:“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独生子女的唯一性就决定了没选择,只能将唯一的鸡蛋(独生子女)放在一个篮子里,而且这是一个“瓷鸡蛋”,一不小心就会被打碎。这样来看,独生子女政策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把所有些期望与责任都压在了一个孩子身上。假如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家庭存活风险就要小得多。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异常脆弱。大家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假如构成国家的数以亿计的细胞是脆弱不堪的,甚至是存在紧急缺点的,由这类细胞组成的国家会强大吗?
4.亲属关系互联网缩小。
独生子女本身使得家庭的亲属关系互联网缩小到极致。一旦独生子女家庭遭遇困难或不测时,源于亲属关系互联网的支持就大为降低,家庭依赖传统亲属关系互联网的抗风险能力会减少至极致。此时,假如社会支持不可以准时跟上,极易使独生子女家庭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有调查表明:贫困独生子女家庭一旦遭遇困难,绝大多数向亲属求助。独生子女家庭响应国家号召,由此降低的包含亲属关系互联网等在内的社会支持资源的降低理应由政府来填补。[11]打造完善社会保障规范,改变以血缘、家族为纽带的救助模式,是政府的基本责任。
5.老年贫困与养老没着落。
独生子女及其爸爸妈妈面临独生子女爸爸妈妈养老风险、独生子女责任最大化风险、独生子女自己养老风险与家庭经济支持能力弱化风险,因而陷入老年贫困与养老没着落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老年人非正式经济支持主要源于子女。
爸爸妈妈年老将来非正式支持的多少、生活质量的高低依靠于子女数的多少和子女性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子女越多,老年爸爸妈妈得到各方面赡养的机会及数目也就越多。独生子女爸爸妈妈因子女数过少,源于子女的非正式支持常见不足,陷入老年贫困陷阱的可能性因此而大大增加。成年独生子女的意料之外伤残与死亡,更使其爸爸妈妈完全或几乎完全丧失老年期的非正式经济支持。
6.身心健康受损而贫困风险增大。
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使得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受损的风险不是减小了,而是被放大了。
主要体目前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绝大多数超生者都是在一种非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孕育生命与成长的。超生者及其超生子女遭遇常见的社会歧视与社会排斥。第二,因为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百姓的“生育空间”被挤压至极限,再加之性别偏好,势必致使性别选择性人工流引产现象的增多,这本身对孕妇的身心健康构成较大的伤害。第三,对超生者的经济处罚,使部分家庭因此而陷入贫困境地,家庭生活质量因此而大幅度降低,甚至因此而陷入营养不好的的境地。第四,在一个有着重男轻女传统的国度,独生子女政策本身使得更多的妇女因未完成“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历史责任”,而更易遭受来自己家里庭与社会的歧视。第五,大多数区域需要对夫妇再生育缘由张榜公布,同意群众监督。再生育夫妇的某些隐私在“张榜公布”与“同意群众监督”中被公开暴露出来,给当事人可能导致紧急的伤害。最后,强制推行的“一环二扎”,给部分节育夫妇留下了手术后遗症,劳动能力降低,医疗成本上升,陷入贫困风险增大。身体素质好未必就能脱贫致富,但健康素质差不只影响脱贫致富,而且可能因此而陷入贫困的陷阱。健康与疾病问题已成为中国现在主要的家庭致贫因子。
3、讨论。
(一)独生子女政策的本质。
任何时候任何状况下,一对夫妇需要生育两个孩子的需要都是最基本的,也是合情适当的。假如每对妇女孩育低于两个孩了,而没或极少有夫妇生育二个或者更多的孩了,在此情形下,笔者坚信多数人都会赞成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了政策的。然而,上述假设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不可以成立的。人日要可持续进步,其生育率需要保持在更替水平附近。因为总会有生活育二个或者更多的孩了,为了使生育率保持在更替水平附近,在近日死亡率水平下,就势必需要有人只能生育一个孩了。如此,多生与少育相匀_抵消,生育率才大概保持在更替水平附近。再加之很多人觉得“允许生两个,就会生二个‘,井o n1是出于如此的思维逻辑,中国的独生了女政策便因此而诞生了。但假如仔细推敲,自然会发现,由于有人想生育多个孩了,事实上也生育了多个孩了,因而就要剥夺大家生育两个孩了的权利,仅允许他们生育一个孩了,如此的政策某种意义上是以一部分人作为多育夫妇的殉葬品而出现的。i }i(一)独生了女家庭结构的脆弱性。任何社会组织结构都是金字塔型的,金字塔型的社会组织结构意味着稳定与秩序。然而,独生了女家庭结构却是倒金字塔型,其底部只有一个支撑点。当家庭结构上部的重压过于沉重,超越了其唯一支撑点的承受能力,唯一支撑点稍有闪失或本身就存在问题,根本无力支撑家庭结构大厦上部的重压时,家庭结构大厦将顷刻轰然倒下。因此,这种倒金字塔型的独生了女家庭本身就存在着紧急的结构性缺点,是不稳定的与经不起风浪的。任何社会政策都是一把双刃剑,都有其局限性,都有i1,负两方面的社会功能,只不过有的社会政策的负面功能潜伏周期较长。同时,任何社会政策都有意料之外的后果,这类意料之外的后果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独生了女政策即是这样,在推行30年后其负功能才加速显现出来。假如说大家以往收成的更多的是独生了女政策所带来的收益(如人日红利加速到来与异常丰厚),那样将来大家将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如人日负债异常沉重)。
(二)理性与超生。
经过数十年的广泛宣传,己绝少有公民不了解”超生“的后果。然而,到了现在,仍有不少人无视超生后果与海量超生者的前车之鉴。
这恰恰说明民众己经意识到独生了女家庭面临的风险要远远大于超生处罚的利益损失,因而海量民众经过缤密考量、精心算计、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后最后还是作出了超生的决定。这样看来,超生者比按政策生育者更理性。
独生了女爸爸妈妈们未必对独生了女家庭风险全然不知,也未必认可独生了女政策,他们只生一个,更可能是屈从于外面重压下的被逼无奈或自我牺牲。体制内职员极少超生与体制外职员极少不超生,其根本缘由就是这两类人所面临的超生处罚是非常不相同的。
(四)不可持续的社会建构。
独生了女家庭本质上是高风险与不可持续型家庭,独生了女社会是高风险与不可持续型社会。自推行独生了女政策以来,中国i1,处在一个人为建构的高风险社会。大家需要深思的是:独生了女政策的推行,客观上使得中国少生了很多人,然而大家也因此换来了独生了女高风险家庭的出现。多一个独生了女家庭就多一份风险,少一个独生了女家庭就少一份风险。
假如中国采取的不是独生了女政策而是一孩政策的话,可能因此比目前多出生数千万乃至上亿的人口,对资源环境的重压也会因此而增大,但大家因此防止了数丁’万乃至上亿的独生了女高风险家庭的出现,也使得人日老龄化与出生性别比率失衡问题不至于变得像目前如此突出。两者之间权衡利弊得失,在这两难的选择中,究竞是哪一种选择更有益于家庭的幸福安康与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呢?
(五)风险避免风险应付与生育政策调整。
风险竹理分为两种基本的种类:一是风险还没形成时的避免,一是风险出现后的应付。国内近日既面临着怎么样应付独生了女家庭风险,又面临着避免独生了女家庭风险问题。独生了女家庭本质上是高风险家庭,具备天然的自己很难克服的结构性缺点。一个人日学意义上的风险社会—独生了女社会:不依大家的意志为转移而在加速形成过程中,从而大大增加了中国的社会风险。从风险避免角度考虑,应尽力防止独生了女现象的延续。然而,中国的计划生育早己陷入矛盾陷阴1、一方面,意识到独生了女家庭的结构性缺点,对包含独生了女家庭在内的计划生育家庭实行经济补偿,其次,仍在继续鼓励更多独生了女的出现。前一种可以看作是风险应付,是对因计划生育而利益受损者的补偿,而后一种则是政府目前烧钱为将来政府与家庭购买风险,从任何角度考虑都是值得商榷的。在研究并拟定风险防范手段时,应该达成从”有病治病“到”无病防病“的思想转变。独生了女政策为中国人日的数目控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需要看到大家为此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展望将来,大家面临着一个怎么样避免风险和减少代价的问题。而其最好方法就是调整现行生育政策,常见允许一对夫妇至少可以生育两个孩了。虽然即使允许一对夫妇至少可以生育两个孩了,其风险仍然存在,但需要承认,一对夫妇生育至少两个孩了给家庭与社会所带来的风险要远小于独生了女家庭所带来的风险,因而风险被大大减少了。
参考文献:
[1]蔡肪。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进步新阶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 (4)。
[3]易富贤。大国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M].香港:大风出版社, 2007.
[4]金小桃等。加快打造”生育关怀行动“的长效工作机制———赴安徽、江苏的调查报告[A].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计生协”生育关怀行动“联合调查报告汇编[Z]. 2009.
[5]陈德祥,马德发。农村计划生育特困家庭的调查和考虑[J].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3.
[6]陈友华。独生子女政策潜在的社会风险[J].探索与争鸣, 2009, (7)。
[7]穆光宗。中国人口转变的风险前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6)。
[8]潘金洪,姜继红。江苏独生子女数目测算及其风险剖析[ 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1)。
[9]张建等。广东”生育关怀行动“调查报告[A].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计生协”生育关怀行动“联合调查报告汇编[Z]. 2009.
[10]武家华等。广西和重庆生育关怀行动联合调查报告[A].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计生协”生育关怀行动“联合调查报告汇编[Z]. 2009.
[11]吴永波,吴永斌。农村计生贫困人口问题近况剖析及解决路径选择[ 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