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这一学科名字,在中国已存在和用了100年.做为一个专门学科,无论是正式的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在中国都明确指向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具体包含: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四大门类.这已经是家喻户晓和熟练用的词汇和定义。
做为一门学科,“美术”这一名字不论是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团体,还是艺术教育及普及、出版传播和商业等范围,在冠名的用法上都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学科名字。但因为“美术”和“艺术”做为一百年前从西方输入的外来语它们都来自于同一英文单词“art”,在正式的书面表达和对艺术文献原文的翻译上存在着常见混乱现象,而在西方及世界很多国家的辞典讲解和实质运用中,“art”从来就没象中国一样把它明确指向表示“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的定义范畴。从语言学和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显然是不严谨、不科学的。尽管在具体的语境中用大家并不在乎它的含混性,也从未出现过大的歧义,但问题在于中国的视觉艺术所面临的艺术进步情况和现实与100年前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和信息社会迅猛进步的大背景下,中国当代视觉艺术和艺术教育都面临着前所未有些挑战。加之“美术”与正处于困惑中的“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做为一个专门学科名字不论从具体用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应用性上显然已没办法承载它所涵概的范围和当代艺术的进步情况。
因此,有必要对“美术”这一学科定义及它的用法进行一次全方位、彻底的疏理,使它从中国100年对艺术的误读与偏离中解脱出来,踏上科学和健康的进步轨道,这已经是当代中国艺术和艺术教育所面临的要紧问题。
一
“美术”一词源自英文“art”,再往上溯,英文“art”又是源自拉丁语的“ars”。当代出版的由牛津大学和商务出版社主编的《牛津现代高级英汉辞典》(1987年版)是如此对“art”进行讲解的:
① 美的事物的创造和表现;艺术,如文静复兴时期的艺术、儿童艺术、风景画艺术等。
② the fine arts;美术,包含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舞蹈等。
③想象力及个人鉴赏比精准计算更为要紧的事情;人文学科,如历史文学、教学演说等。
④诡计、诈术、巧计、策术、魔术、妖术。
从《牛津现代高级英汉辞典》的讲解中,显然未将“art”指向今天大家所理解的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而“the fine arts”(美术)则包含了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舞蹈等每个艺术门类。而英国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art”这一条目又是如此讲解的:
“用技术和想象力创造可与别人共享的审美对象、环境或经验。艺术一词亦可专指习惯以所用的媒介或商品的形式来分类的各种表现方法中的一种,因此,大家对绘画、雕刻、电影、舞蹈及其它的很多审美表达方法皆称为艺术。”
“艺术亦可进一步特指一种对象、环境或经验作为审美表达的实例。比如大家可以说“这张画或壁毯是艺术”。传统上,艺术分成美术(the fine arts)与语言艺术两部分。美术(the fine arts)一词译自法语“beaux-arts”,偏重于纯审美的目的,简单说即偏重于美。“
从西方对“art”的词汇讲解来看,将“art”做“美术”(the fine art)解,是一个涵概面非常广的形容词性质的词汇,即:美的艺术。而未指向包含:绘画、雕塑、建筑及工艺四大门类的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
二
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不论是“美术”还是“艺术”,这两个专门名词事实上都是从海外引进的外来语。直到中国清未洋务派运动对西方工业文明开始引进,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不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上都从未出现过类似英文“art”(艺术)或“the fine art”(美术)的定义表述和中文字样。中国古籍中也只有“绘缋之事”、“刻削之道”、“锦绣文采”等类似术语的运用。
中国古籍中“艺”的定义与西方的“art”(艺术)在传统的狭义表述上有共通之处,那也只限于“艺术”这一定义的技术层面,与大家今天理解的“艺术”或“美术”没直接的关联,如古籍中,“藝”等于“蓺”,意为种植之技。《说文解字》中说:“周时六藝,盖亦作蓺,儒者之于礼、乐、射、御、书、数,犹农者之树蓺也”。中国古籍中的“藝”又等于“术”(術),引伸为技术、技艺,这和西方“art”来自于拉丁语的“ars”,泛指作学问和专司具备文化涵意的技术工作非常相近,此“艺术”表示一种可学的而非本能的方法和特殊才能。事实上在古时候的西方,象木工、外科大夫、烹饪术、建筑术均包括在艺术中,艺术的全部形式大约有400余种。[1]这种对艺术的理解持续了相当长期。
古希腊时期,尽管创造了很多杰出的艺术品,但当时大家并非用今天大家看待艺术的见地看待它们,而是将它当作一种高超的方法的结果。中世纪时期,艺术有两种含义,一种以是文科艺术,包含:修辞、逻辑、格律和语法;一种是高级艺术,指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四大学科。这其中一些,在当时被叫做自由学科。然而,所谓自由学科并未包含绘画、雕刻、和建筑,非常象中国古时候周时的“六艺”学说。文静复学时期,艺术是一种高超方法的观念又得以重新恢复,但艺术家当时仍是被视为工匠。虽然达·芬奇等具备广泛人文常识的全才式艺术家很多涌现,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造型艺术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因为在他们的实质创造行为中,艺术研究与科学研究非常难分开操作,并且又都是按着契约者的表现需要和完成期限来工作,因此仍未拥有大家今天所理解的“艺术”或“美术”做为一门感性创造学科的特质。
直到17世纪,艺术这一术语才有了大家今天所理解的意思,即“美学”上的意义。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中,艺术就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诗歌和音乐,后来则进一步形成了优美的艺术(the fine arts)和实用艺术(applied arts)有什么区别,而所谓“优美的艺术”并不单纯以方法和实用功利为其特点,而是一种精神意义的“美”的艺术。这种观念在西方一直延续到今天。
不论从今天辞典的解释还是从东西方艺术历史的进步史实来看,不管艺术是局限于技术的层面,还是纯精神意义上的“美”艺术。西方先哲们难道是出于疏忽还是有意让后人为难,竟从来没从空间、感性和媒介等特质上对艺术的类型进行说明和分类,或者确立一个叫做“美术”的学科定义。这也真叫中国人难免陷入困惑之中。
事实上,在西方及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是把大家今天所理解的“美术”叫做视觉艺术。从书面文献的表达和口头表达,从学术研究机构到学术团体再到艺术教育,“art”一直是一个涵概诸艺术门类的总称(这里包含纯精神性的“美术”(the fine art)也包含实用艺术及各类艺术的变体,从来没一个像大家指称为视觉艺术的“美术”如此一个名字定义。在这一点上,世界各国只有中国把“art”即做“艺术”解,又做“美术”解,并应用于不一样的学科范围来用。那样中国人为何置本来是西方的学科定义在概念和用上的事实与不考虑?而在定义的运用上把艺术划定为涵概各艺术门类的一级学科,把“美术”划定为包含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视觉艺术的二级学科?这有其深刻而客观的历史缘由。
三
大家了解,因为中国古文的坚涩难懂,加之特定的传统文化背景和思维方法与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19世纪末,中国人引进西方文化的时候在翻译外来的人文学科定义和词汇上遇见了相当大的障碍。因此,中国早期的很多人文学者便采取了一种迂回变通的方法,从邻国日本引入了很多的汉字词语,而这类汉字词语则是日本人对西方有关词汇的翻译。这种词汇的输入与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工业文明正好同步。而对于从未接触过西方工业文明的封建中国,引进西方工业文明需要从学习和教育开始。于是西方的艺术学科也便同时输入进去。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人幡然领悟到西方科学文化的强大,于是中国人开始看重科学,关注经世致用进步实业的实用常识。在“西学东渐”的理念下,中国西式的“新学”如雨后春笋般萌发出现。1867年,洋务派为推行“洋务运动”,开始很多引进西方技术,大举开办新式工厂和对西方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新式学堂”。因为“新式学堂”引进的数理化、医学、生物、工学等科目大多与图画有关,(如算术要用图形,地理要用地貌,医学和生物则需要解剖图与标本图样,工程建筑更不能离开建筑绘画与设计图。)于是从科学和实业的看法认识到“美术”为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生产所具备的工具性价值。1902年创办的国内最早的两江师范学堂及后来的很多类似的实业学堂,都培养了很多的能“画图”的工艺人才,而这类学校则都是仿照当时日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学模式,并聘请日本教员来执教,教授的课程包含:西洋画、用器画、图案画、雕塑、解剖学及艺术史等课程。
日本引进西方工业文明和技术,是在“明治维新”时期,比中国早三十多年,当时“明治维新”时期的历史背景与中国很相象。因为当时图画类的科目完全从是工业技术,是为了培养产业后备军所需要的技能。日本人把本来是西方艺术科目下的视觉艺术表现称之为“美术”则司空见惯了!事实上早在“明治维新”时期,“美术”的汉字词汇就已经出目前日本工业学校的教科书和教学中。那末是哪个后来把“art”译成“美术”两个汉字?又是出于什么具体的想法目前已没办法做具体的考证。大家只能从当时日本从西方引进“美学”而把在西方本意为“感性学”的“aesthetics”译成“美学”是什么原因上找到一些理念上的依据。[2](关于“美术”与正处于困惑中的“美学”纠缠不清的关系,本文作者将在另一篇文章中加以详尽论述。)日本人一定是把西方人将“art”做“the fine arts”(美的艺术)解的内容做了直接的汉字简化翻译,加之对西方传统“感性学”的误读和理念上的偏差,在学科的定义用上含混地加以运用直至后来恐怕是不能已而为之地加以延续并指向了与“图画”有关的视觉艺术了。
不论是把西方的“感性学”译成“美学”还是把“art”译成“美术”,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不只包括着词源学上的误读,更表现了审美文化的偏颇,同时也表现出东方人片面狭隘的价值取向。这主要反映在东方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上一般只不过以形式与办法两方面介入和把握对象,即只吸收其技术及办法,而其思想和精神一般是不可以考虑吸收的。中国的“洋为中用”的“用”字正是泛指技术与办法之意,而日本的“和魂洋才”的说法(意指“东洋道德、西洋艺术)与中国也是同出一辙。
那未无论是日本的“明治维新”还是中国的“洋务派运动”,在一个急切需要西方的技术来增强国力的功利思想背景下,日本人把本来表示为纯精神性和赏析性的艺术,即“美的艺术”理解成“美的技术”并将“美术”的简化词汇应用到工科的视觉表达上,这种误读和偏离显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四
中国人在19世纪末并不止是从日本引进了西方的技术文明,很多人文学者亦曾接触了很多的西方文献,并在“新式学堂”里也聘请了很多西方人来讲课,那未中国人为何未加分辩和详细考证就全盘照搬了日本人的观念呢?这除去以上中国人对外来文化与日本人有着相同的功利色彩和狭隘的东方思想观念外,语言上的障碍则是一个非常重要是什么原因。当今中国的人文学科70%的专门词汇都源于日本的外来语,[3]与在对西方文化的翻译史上严复严译后来败给日本人的史实就是非常不错的证明。
1900年,“百日维新”后在引进西方工业文明并大办实业工厂和实业学堂的同时,很多人文学者也远赴海外学习。这对于迫于经济文化落后重压下的中国也是一个迫不能已的选择。刚开始是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之命东瀛,并不懂日文的他接触了不少日文书本。因为日文是由假名和汉字组成,他多少也能看个大概,后来回国之后,不懂日文更不懂西文的梁启超在日本人的帮忙下译了很多的西方文献,其中很多词汇大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词汇的翻译。因为在中国古文里非常难找到相应的词汇,所以梁启超只能原样照搬日本人的翻译了,并非常随便地把诸如:民主、科学、政治、经济、自由、法律、哲学、美学、美术一类词介绍给中国读者,已至延续到今天。
1901年,大学者王国维亦远赴日本留学(东京物理学校),回国后在武昌农学校任译授,并翻译了很多的西方学术著作,其中很多的学术名词都是从日本外来语直接借用过来的。尽管留学欧洲并深切知道西方学术思想的严复有其中国特点的译法,但王国维则倡导借用日本已有些译语,强调新学语的输入。一来他觉得便捷可行,二来防止了严复严译中的“古雅”的“自我作故”。于是在王国维的大力主张下,严复对西方思想的译法败给了日本人的译语,从此日本外来语很多进入汉语之中,成为中国人平时语言和学术用语的要紧组成部分,并在中国牢牢扎下了根。
中国刚开始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引进,因为看重科技和物质文明生产的功利主导思想和狭隘的东方民族心理,在引入西方艺术思想的定义上,便导致了“美术”对“艺术”的首次误读和偏离,把在西方直至当代一直被理解为具备“纯审美”的精神特质内容的“美的艺术”限制在“美的技术”。“美术”的定义和名字并由此延续到今天。
“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等人开始意识到近代工业文明一味追求物质欲望与情感生活匮乏的弊病,于是把席勒极力推崇的古希腊所具的的健全人性的培养和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格的自然完美和关注精神陶冶的理念结合起来,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倡导美育才是吸收外来文化融会贯通的正确方法。这使中国的视觉艺术在继续采纳“新学”的同时,从“美的技术”又回归趋向于“审美”的“美术”定义上来。但,这种“以美育代宗教”,即以美育代替道德训诫和人伦教育的思想从目前来看本身就是值得怀疑。它把本身具备“自律性”的艺术引导到社会伦理的层面上,这本身便违背了艺术进步的自己规律和做为一种感性文明的要紧特点。事实上蔡元培先生对“美术”定义的进一步明确,当时也没把它限定于视觉艺术的范畴,他早期运用“美术”这个术语也包含了诗歌和音乐等很多艺术形态,还是等于今天大家理解的“艺术”的定义范畴。问题在于,新文化运动时的“美术”定义,从某种程度上对后来中国艺术的进步和对艺术的价值定位起到了肯定的影响。即中国艺术一直以来没办法摆脱的对政治、社会伦理、经济和科技的倚赖性、工具性和功利性。而没将艺术导向感性文明的正确进步轨道,这便导致了“美术”对“艺术”的第二次偏离。
四
解放初至70年代末,因为政治是什么原因,中国的视觉艺术狭隘地独尊前苏联的理念,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理论与实践遭到坚决的抵制和排斥。因为明确地强调艺术的工具性,为政治和实用服务,使苏式自然主义的艺术表现方法和职业技能第一的观念全方位统治了中国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同时,视觉艺术完全从艺术学科中分割出来,并确定了“大美术”的定义,将视觉艺术划分为国画、版画、油画、雕塑、工艺五大学科专业,并全方位地推广至中国社会及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范围。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原因,中国完全隔离于世界文明和艺术进步时尚以外,在批判“封资修”的口号下,实用功利的思想,甚至进步成完全为政治服务的“样板戏”、“样板画”,艺术在感性、个性表现和创造性精神的本质特点完全丧失。这是“美术”对艺术的第三次偏离,也是最离得远远的艺术本质特点的偏离。
改革开放将来,中国长期封闭的大门终于向世界打开,海外尤其是西方的艺术表现形态和思想蜂涌而入,艺术界渐渐认识到艺术的人文特点与感性和创造性的本质。但因为历史长期积淀是什么原因,强调职业技能和实用目的艺术体系和自然主义的艺术表现办法因广泛的社会基础仍处于主流地位。特别在艺术教育上,徐悲鸿的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写实主义思想与前苏联的具象写实教育体系在非常大程度上使中国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者很难逾越。直到今天日,很多大专院校及社会办学的视觉艺术学科(甚至包含现代艺术设计学科)依旧延续着这种所谓“美术基础”的单一技能表现方法。而在艺术人才目的的培养上依旧固守着严格的学科专业划分及职业技能教育模式,缺少与其它艺术及有关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更缺少从人文性、主体性、创造性等艺术特点角度对艺术人才进行培养教育。
这种偏离艺术本质特点,重技术、轻艺术的现象不知何时才能彻底改变!尤其是从将来人才的进步、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国际角逐的角度来看,值得每一位有责任的艺术工作者和艺术教育工作者警醒和深思,不然大家仍然会偏离在违背艺术自己发展趋势和艺术本质特点的轨道上,而误国、误民、误人子弟!
“美术”时艺术的误读和偏离,究其历史是什么原因难免让大家感到震撼和沉重的历史负担,让大家积重难返!从1898年梁启超亡命东瀛开始翻译西方文献到1902年的“新式学堂”以科学和实业的看法引进技能性的“美术”教育,到今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假如100年前中国没日本如此的一个近邻,或许大家只能用严复严译的定义或依据大家自己对西方文化的研究和考证来理解西方思想及学科定义,并应用于艺术等范围。或者,刚开始大家没把“art”译成“美术”而是仅已译成“艺术”或象西方一样把大家理解的“美术”刚开始就叫做“视觉艺术”,同时把研究人类感性文明的“感性学”不是译成“美学”,不在单一的“美”的感性方法上留恋往返,那样今天艺术的进步结果会是如何?再假如,大家没由于政治上是什么原因把前苏联“老大哥”请进门来而狭隘的独尊其为政治和实用服务的理念,那样结果又会如何?中国的视觉艺术的进步会不会像今天一样面临这么多困惑而积重难返。这类问题不只反映在大家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教育范围,也反映在中国人文学科的很多方面。这个问题太大,越想越沉重,越想越可怕!同时,也是摆在中国人文学者,包含大家艺术工作者和艺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很严峻的课题。
注解:
[1]美国著名的美学家托·门罗觉得,在古时候不只绘画、音乐、戏剧、文学是艺术形式,而且美容、整形外科、美食、服饰、理发、刺绣、酿酒、烹饪术、香料制造、畜牧业等都是艺术形式。
[2]日本“明治维新”在有选择地学习西方科技文明之后,也意识到西方文静思想对文静启蒙的重要程度。日本很多人文学者从西方引进“美学”作为文静启蒙的突破口,传播人文科学思想,但未能准时消化。刚开始日本人西周把一本《aesthetics》译做《善美学》,强调“善就是美”、“和就是美”、“节度与中庸就是美”。中村兆民译介了维龙的《aesthetics》,把在西方本意为“感性学”的“aesthetics”译成“美学”。在序论中,他将艺术办法分为“摹拟美人之迹”、“务求其似真”和“将感慨表露于外”来说明艺术本质,强调娱乐人心,使人的风韵和品格趋于高尚为目的的“雅艺”。这类都说明日本人在接触西方人文思想上浓厚而狭隘的东方色彩。
[3]从词源上考证,中国在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汉语名词70%是从日本输入的,并且都是日本对西方相应词汇的翻译。如: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理论、哲学、原则;还有经济、科学、商业、干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文学、抽象、美学……数不胜数。“艺术”和“美术”也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