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换政府职能的机会
十四大确立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6年多了。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转换政府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进步需要的任务还远未完成。从改革时间和力度来看,无疑,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其规律性,从资本主义进步过程来看,是先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进步,然后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进步到一定量,与原有些政治体制发生尖锐矛盾时,政治体制改革才被提到日程上来。从国内改革过程来看,也是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践证明,这种改革策略是符合国情的,更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怎么样通过改革巩固和健全社会主义规范的科学道路。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机构改革比较大的有过三次:1983年、1988年、1993年。这几次改革在当时的条件下困难程度是非常大的,可以说效果甚微,出现了改革———精简———膨胀的局面,特别是转换政府职能的力度不大。政府职能不转换势必在改革———精简———膨胀的怪圈中恶性循环。这有三方面缘由,其一,改革之初从根本上说是在计划经济的总框架内进行渐进式调整,政府机构或政府职能对经济进步的阻力还不大,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政府与企业矛盾还不尖锐。虽然企业与政府存在着一些矛盾,但企业还不能离开政府,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势不强劲。其二,理论上还没有成熟,理论上处于探索阶段,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规律性认识还不足。大家中央党校在80年代中期成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所,并办了一个刊物,后来有所变动,但研究没停止。目前机会成熟了,需要大家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加强研究和改革的力度。其三,政府需要有权威,但因为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政府很难放权,按新体制需要,该管的未能管好,不该管的管起来不放,这实质上是政府职能错位。1993年改革力度大一些,主如果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推进,但这次改革也没从根本上转换政府职能。因为体制转轨过程中,权责关系暂不规范,以致在一些范围政府权力无限大,责任可以无限小,加之受利益驱动致使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出现。90年代中期,伴随改革的全方位推进,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协调性问题成了最紧迫的课题,尤其是一些范围的政府官员、企业领导与人民群众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于是有了十五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和九届人大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策略》,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机构和人事体制的改革。这说明了两点,一是政治体制改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也就是说,改革的机会已经成熟,条件已经拥有。二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其规律性,可以说是各国改革的一同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通过改革来非常不错地解决个问题,使两种体制改革协调起来。
2、转换政府职能的原则
转换政府职能,需要有几条原则,讨论起来才能形成共识。第一条原则,转换政府职能要符合社会主义进步方向。一要有益于巩固社会主义规范,二要有益于发挥社会主义规范的优越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苏东剧变,亡党亡国的一个根本教训就是改革受“新思维”的误导,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政治体制改革也好,转换政府职能也好,需要体现社会主义原则。邓小平讲大家政治体制改革就不可以搞西方的三权分立,不可以搞多党制。第二条原则,要有益于社会主义生产力进步,这是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一个要紧内容。政治体制改革是上层建筑的改革,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调整的目的是要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有益于进步经济。假如达不到这一点,大家的政治体制改革或转换政府职能就是失败的。第三条原则,大家改革需要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拥护,要有益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归根到底,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人民群众理解和拥护了,才能参与和支持改革,大家的改革才有群众基础,才能顺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扩民主,转换政府职能的实质就是要消除官僚主义,提升工作效率,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这也是小平同志讲的改革要符合人民的利益。第四条原则,要有益于社会的稳定。稳定是改革的首要条件,政治稳定了,社会安定了,没其它干扰,上下齐心协力,才能搞好改革。没一个稳定的环境,根本不可能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非常复杂,非常敏锐的问题,搞不好会出乱子,这方面大家是有教训的。第五条原则,需要坚持党的领导。整个改革与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动摇的一个根本原则。因此转换政府职能的过程和政府新职能的确立,要充分体现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体现党的监督和领导。决不可以以转换政府职能为名削弱或损害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不只要体目前路线上、思想上,而且要体目前组织上,要把党的领导落到实处。
3、转换政府职能的条件和需要
条件主要有两个:一要解决政企分开。二要解决党政分开。也就是说对下要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对上要解决党政分开的问题。政企分开已经讲了好多年,理论界也作了不少探讨,我想这个问题主要解决政府从作为直接投资者和直接营运管理企业这个地位撤出来。企业自己管我们的事情,全权全责地把企业自己的营运管理搞好;政府为企业进步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具体说,政府要为经济进步提供三种环境:一个是市场环境,政府要为企业打造一个公平角逐,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另一个是市场体系,政府要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推进改革的深化,逐步健全市场体系,使企业的生产要点与经营活动,都能在市场条件下有效运行;再一个是市场规则,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要打造公正适当的市场规则。当然政府还要大力进步教育、科技为企业进步创造好的人才、技术环境。党政分开。小平同志多次说过政治体制改革要解决党政分开。我觉得党政分开主如果党委要主动理顺党政职能,不要以党代政,党委不要直接干涉政府的平时工作。执政党主如果为巩固社会主义规范和促进社会主义进步拟定路线、方针、政策,并采取手段监督和保证方针政策的贯彻实行。只有如此,才能改变和加大党的领导。政府则要遵循党的路线、方针,认真履行职责。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政府职能的转换方能到位。转换政府职能的需要,主如果中央提出的精简高效。精简第一是简政,第二是减机构,然后减人,如此以最必要的人办最必需的事,才能达到高效。前几次出现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问题主如果没简政。政府职能没改变,而且有扩大趋势。这次是简政减机构减人,抓住了要害。机构多,人多势必是没事找事,结果为下边导致风险。精简是高效的基础,也是结果。高效,我想主如果降低环节,办事水平高速度快,服务周到。精简高效有个中间环节,中间环节就是克服官僚主义。官僚主义风险非常大,机构精减了假如仍然是官僚主义,精减了也不可以高效。克服官僚主义党委要作两方面的事情。第一拟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级党委依据中央的精神也可以拟定符合当地的政策,如此可以规范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从政策和规范上预防官僚主义。第二是组织建设。着重作好培养、选拔、监督干部的工作,严格组织纪律,完善决策和办事程序,从根本上铲除官僚主义的产生。
4、转换政府职能的手段和渠道
转换政府职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要紧组成部
分,也是达成跨世纪策略目的的要紧条件。加快政府职能转换的节奏,打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要依据十五大提出的,从国内实质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目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缩小或撤销具体管理企业的职能,把企业生产营运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第二,依据精简、统1、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打造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升为人民服务水平。第三,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降低专业经济部门,加大执法监管部门,培育和进步社会中介组织。对社会中介组织,既要积极培育进步,也要严格规范,严格管理。第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达成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坚决裁减冗员。第五,深化人事规范改革,引入角逐勉励机制,逐步健全公务员规范。人事规范改革,要和反腐倡廉结合起来,真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总之,大家要在增强党和国家活力,维持和发挥社会主义规范的特征和优势,维护国家统1、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进步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和创造一种适应并切实促进市场进步的政府职能的达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