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国有资产管理的近况及改革思路

点击数:704 | 发布时间:2025-02-24 | 来源:www.v5788.com

    目前,对于国有资产能否管好,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成功,国有经济生命力怎么样这个问题已经愈加成为政府、企业及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平民百姓的热点话题。由于这上接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与否,下连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本文就目前国有企业产生困难是什么原因及对策谈些怎么看。

    1、国有企业进步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国内工业基础差,经济不发达,建国初期国有经济只有少量的解放区军工企业和接管部分官僚垄断资本企业,这类企业规模小,资产量少。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国内国有资产总额只有12986亿元。经过建国后40多年来的经济建设,国内的国有经济不断进步壮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得到高速的进步,国有资产愈加雄厚,到1995年底,国内国有资产已经达到5.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4.5万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2万亿元,统计表明,1949年以来,国有资产平均每年递增12.4%,其中1980年以来平均每年递增14.5%,1990年至1995年平均每年递增17.9%。

    国有经济所创造的财富保持了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壮大了国防力量,保证了国家的安全,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可以说没国有经济的物质基础,就没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

    但国有经济的进步也同其他所有制经济一样,不是、也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有时也带有明显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既受国有经济政策、政治环境制约,也与国际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以说,建国将来国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实行计划经济的管理方法,在当时国内工业化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不高,提供不足的状况下,是合适国内国情的,对国内经济的进步起到了积极有哪些用途,不但解决了占全世界1/5人口的吃饭和就业问题,而且为国内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伴随科学的进步,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国内、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继续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方法,继续实行原有些管理体系,已经不可以适应国内生产力进步的需要。因此,出现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亏损面逐年增大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独立核算的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1992年~1995年分别为22.7%、29.8%、32.7%、33.5%,1996年上半年则达到43.3%,并且1996年一季度出现了全国性的整体亏损,国有资产的损失数额也逐年增大,据1994年全国拓展清产核资的12.4万户国有企业的不完全统计,全部资产损失达2231.1亿元,全部资金挂帐22069亿元,损失与挂帐合计达4438亿元,占这类企业全部资产的10.7%。

    上述问题是什么原因多方面的,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少怎么看,有些归结为管理体制落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有些归结为企业现在存在三座大山:负债过高,冗员过多,社会包袱过重;有些觉得主如果企业管理混乱,管理水平低。上面这类看法都有肯定的道理,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我觉得,其中非常重要和最直接是什么原因管理规范不顺,企业管理落后。虽然近10多年来,国内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采取了很多手段,包含:放权让利,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质两权离别,进而到打造现代企业规范,什么药方都用过了,但效果并不十分突出,究其缘由,最根本的就是以往这类改革,停留在企业层面的多,政府层面的少,浅表性的多,深层次的少。因此,需要抓住问题的本质,改革才能见效果。

    2、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在于打造起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

    如上所述,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仍困扰和妨碍着企业的进步。

    传统的体制下,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被政府部门分割,导致了产权管理的多样化,政府各部门都可以所有者的身份向企业发号施令,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企业要对多个政府部门负责,但却没什么部门真的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任。因为所有者的责任主体不清楚,企业缺少应有些监督的约束,特别是那些直接归各级政府管理的大企业集团,其产权归政府所有,但政府是由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因为政府没授权由什么部门进行监管,结果是政府什么部门都可以管企业,但大家都管不了,大家都不负责任。政府对企业的状况完全靠听汇报,对企业的内在状况不了解,结果不出问题则可,一出问题就大得不能了,就要关闭乃至破产。

    那样国有企业怎么样进行改革?这方面中央有了明确的规定,即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现在,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从打造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到中间或中介性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再到生产经营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框架,在认识上是统一的。近年来,各地也依据实质进行了很多的探索,现在全国已有上海、河北、内蒙古、吉林、安徽、浙江、青海、陕西、重庆、湖北、广西等11个省、市、自治区及深圳经济特区先后打造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尽管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但新的管理体系基本上是根据三个层次的框架打造的。其大致状况是:在省、自治区政府一级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在中间层打造资产经营公司;在下层是由企业群组成。这三个层次,在上层通过国资委直接管理资产经营公司,而不是靠各部门分工把关,如此既能达成将政府各部门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又直接加大了对资产经营的监督和领导,形成了有效的制约机制;在中间层打造了国有出资人规范,为资本运营构建合格的载体,使企业对投资主体负责,投资主体对出资人负责,出资人向政府负责,达成了国有资产监管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的离别;在下层由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参股及合资企业群组成,这类企业依据国家法律拥有法人财产权,具备企业法人资格,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具体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从而达成了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离别,理顺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初步达成了政企分开。

    实践证明,这三个层次管理体制的推行和不断健全,对于从深层次上改变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多头管理的局面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具体可以从深圳和上海改革的效果得以说明。

    深圳是全国最早打造三个层次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的城市。早在1987年7月该市就成立了市属企业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主要负责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及运营,成立初期也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伴随改革的不断深入,1992年9月深圳又成立了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一年后成立了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市国资委的常设办事机构,专门行使国有资产的行政管理职能。经过几年的探索,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群”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新体制。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打造将来,该市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手段保证其顺利运行。包含按经营规模、效益水平对企业进行分类定级;按行业类别和效益实行企业收益分类上缴方法;实行企业无行政主管部门规范;向国有控股企业和全资企业委派产权代表,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监管国有资产运营,率先打造现代企业规范,强化企业管理,加大企业内部约束和政府对企业监管等。到现在为止,已正式颁布《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公司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公司条例》、《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等几十个法规和规章,特别是1995年该市《深圳经济特区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的颁布,标志着国有资产管理法规、规章体系日趋健全,为现代企业规范规范运作打下了基础,获得显著的成效。截止1998年底,深圳属国有企业的净资产为3477亿元,自1980年以来每年递增53%,1998年达成收益51亿元,达成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上海1993年根据三个层次打造新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后,到1995年底,先后将33家主管局撤销转制为经营公司或控股公司,并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职员分流结合起来,把撤局、组建公司、改制和授权经营同步进行,将管资产、管人相一致原则与党管干部原则相统一,并享有对控股企业的监管权、考核权、奖惩权与收益权。

    上海通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实践,达成了较大范围国有企业存量资产的调整和城市面貌的改观。一方面,以控股企业的商品为龙头,以产权为纽带,组建了一大量企业集团,实质专业化协作,进步社会化大生产;其次,通过退城进郊、土地置换和盘活资产存量等手段,进行企业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达成了优势企业的低本钱扩张,城市的市政、公用设施和文化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再是通过企业间相互持股和环形持股,一大量企业由工厂制改变成为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增强了凝聚力和约束力,培育和进步了行业优势。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组建后,对市区工厂进行调整和土地置换,新办第三产业1200多个,合资企业240个,改组有限责任公司14个,股份公司4个,关停并转企业196家,撤销138家,原所属国有企业由320家降低到180家,妥善分流下岗的17万人,控股公司由原55万人降低到38万人,继招收18名空中乘务员的空嫂旋风”之后,又相继推出了成千上万的呼嫂寻呼台”、“巴嫂”、地嫂”等服务行业,为上海减员增效策略的推行,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坚持改革与加大管理相结合

    目前在认识上有个误区,好像体制改革了,就一通百通,一顺百顺,企业效益自然会提升,这种怎么看是片面的。光讲改革,不讲管理,改革是没办法成功的,改革的目的也没办法达成。事实上,目前国有企业管理弱化,管理混乱,损失紧急,已经到了十分紧急的地步,据国家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亏损企业是管理不善导致的。就我省而言,在前几年清产核资中暴露的损失中,决策失误千万的损失比重较大,当中尤以对外投资最为突出。目前有些企业对外投资未经充分论证,盲目性较大,结果投资之时就是亏损之日。还有些盲目设点拉线,投资链条长,结果连自己有多少个子孙都搞不了解。除此之外盲目借出款项,盲目对外担保,出现紧急的风险。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因为外商资金不到位,有些是合资、合作企业设立后,以合资、合作企业的名义借款作为外商投入资金,结果一旦导致损失债务全由中方背起来,这种例子也是不少见的。导致这样的情况是什么原因既有水平问题,也有管理问题,但非常重要的是应打造起勉励和约束机制,使企业厂长感到有重压。目前企业经营情况的好坏并没与经营者的利益直接挂起钩来,经营好了没得到便宜,经营差了也不负责任,出了问题只须自己没把钱装腰包仍然万事大吉,这个单位搞不好调到另外一个单位去照样可以当官,如此的一种机制打击了先进,保护了落后,也出现了一些投机钻营和短期行为。我觉得,加大管理应该坚持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方针,内部管理主如果提升管理水平,打造内部控制规范,但内部人控制规范现在非常难奏效,由于目前是厂长经理说了算,你要么坚持原则看饭碗,要么保饭碗说谎话。因此,加大政府对企业管理特别要紧,但加大管理并非捆住企业手脚,不可以采取计划经济那一套行政方法,而应该用政策进行规范,用规范约束和监督考核的方法。

    近期几年深圳对资产经营公司和市属企业的管理方面有很多独特的做法。第一,该市人大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国有企业法定人代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条件》,加大了企业法定代表人任期经济责任的监督,客观、公正地评价其经营营业额,保障了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增值;第二是采拿下派财务总监的方法,财务总监不但可以列席企业董事会议,知道企业运作的全过程,而且审核财务报表、监督资金运作状况,真的达到监督的目的。深圳加大企业管理、监督,企业效益不断提升,即便遭受金融风波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比较紧急,1998年度仍然达成收益比1997年度上升。事实说明,只须坚持改革与管理相结合,企业不但可以走出困境,而且可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4、国有企业改革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

    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状况很复杂,目前应该注意预防和克服以下几种倾向。

    一是不可以盲目追求速度。目前有些地方为了赶速度,不考虑客观实质,搞指令性计划,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全部完成改制计划。应该说,改制有个计划是对的,但计划应该实事求是,要因地制宜,不可以强求一致,要成熟一个转一个。不然即便转了,也是换汤不换药。

    二是改制应讲究实效。目前有些企业改制图形式,赶时髦,为组建企业集团搞拉郎配;改变主管厅为公司,把牌子一换,结果机构没变,管理办法没变,职能也没改变;组建经营公司不但未能降低行政干涉,而且增加了新的婆婆。这类不讲究实质的改革,不但起不到应有些用途,反而劳民伤财。

    三是改制应采取多种形式。目前有一种误解,好像一搞改制就只有搞贴身经营”,搞职员持股;一搞抓大放小就只有卖企业。于是出现了不考虑企业和职工的反对,把当地好企业全卖光,好像卖得越彻底越好。有些企业借改制之机化公为私,近期朱总理就曾两次对安徽扬子集团改制中化公为私问题进行指示,提出这种改制”问题不少,父职子继,把国有企业变成家族企业,要严肃处置,吸取教训。

    四是要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目前有些人把国有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都归结到所有制问题,有些甚至怀疑公有制的优越性,这是十分片面的。任何所有制都有优劣,重点是怎么样去扬长避短。就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言,他们很多现代大企业大多都是委托聘用的经理职员作为其代理人控制企业经营,他们本身也并没拥有企业产权,但他们对于不是自己所有些别人财产,为何可以兢兢业业,尽智竭力呢?其奥妙在于有一个经理市场和企业家职业利益风险机制。企业家是一种资本化的产品,一旦经营失败,不但资本家要跳楼,企业家也要跳楼。西方

    这类一流的管理办法和经验,是值得大家吸取的。对于国内的国有企业而言,伴随国内市场经济的逐步健全,伴随国有资产新体制的打造和企业勉励约束机制的形成,国内国有企业是可以也是可以办好的。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