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中,考生依据课本对入门知识点和考试知识点,进行了全方位的复习扫描,已建构起高考考试基本的学科常识、学科能力和思维办法。二轮复习是承上启下的要紧一环,要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依据考试大纲,落实重点,突破难题,找准我们的增长点,提升复习备考的实效性。智学网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要点》期望可以帮你学习!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
1、秦统一天下的势必性和条件。
2、秦始皇打造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手段。
3、从正反面剖析秦亡汉兴是什么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用途。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的道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
12、秦汉是对后世具备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国内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征。怎么样理解?有那些史实?
1、奴隶社会的进步史:
1、夏
2、商
3、西周
4、东周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隋唐时期
4、五代十国时期
5、辽宋夏金元时期
6、明清时期
1、怎么样巧记办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减去3个世纪——再减去3个世纪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不同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怎么样运用政治学原理剖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1、井田制瓦解——致使了“分封制没办法保持下去”——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进步缓慢是什么原因——遭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妨碍
例3、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推进社会进步,需要打造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进步,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3、什么是中央集权规范?中央集权规范的特征?意义?
概念: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实行中央政令。
特征: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终使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意义:
有益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进步。
有益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进步,国家的独立。
4、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统一全国,打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打造中央集权规范
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手段
过: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刑法严苛,赋税沉重,*而亡
焚书坑儒
5、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的地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封地有俸禄
3、用途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权势,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6、皇权和相权之争是什么原因和过程:
缘由:皇帝为*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办法,以达成君主****。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光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光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款》
5、汉化政策,
6、加大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进步,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大了同周围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大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步,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兴盛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擅长用人和纳谏,具备非常强的自我检讨能力,成为古时候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将来历朝的治国方案产生了深远影响。
7、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方案、“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8、科举制的“利”和弊
科举规范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益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进步,特别是文学的进步
3、社会风尚:促成了常见持久的念书风尚
4、规范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规范一定量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规范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事实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倘若没科举规范设置的独木桥,可能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终进步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致使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紧急束缚了
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念书的奴仆而非真的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进步,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常见持久的念书风尚,
4、规范建设上:考试选官方法有肯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少进取精神和革新意识的人,念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妨碍了近代科技的进步,
9、“百家争鸣”形成是什么原因和影响?
缘由: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升,社会经济进步,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获得较大进步
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很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影响:1、中国第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范围对后世影响深远。
10、古时候中国科技发达是什么原因和明清落后是什么原因?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中国古时候科技进步的特征?
发达缘由:1、政治上长期统一局面
2、经济上,农耕经济兴盛
落后是什么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进步的需要
科技进步缺少社会和生产需要的动力
2、政治上,君主****的束缚,妨碍科技进步
3、思想上,教育上八股取士,忽略自然科学的教育,XX禁锢常识分子思想,科技进步缺少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流,妨碍进步
5、文化传统上,“重道轻器”,轻视科技进步,没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
东西方科技进步比较:
1、中:看重经验。西:看重实验
2、中:看重综合,西:看重剖析
3、中:看重实用,西:看重理论
4、中:看重服务于农业,西:看重服务于工业
1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范围上——都属儒学
倡导——都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地位影响——都是古时候哲学的重大收获
不同的地方:
对宇宙的构成,分别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道德倡导,“天理”为行为规范“内心”自修,自省达到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