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银行资产证券化简单地说就是将银行流动性不足但在将来会有预期收入的资产架构成一个资产池,并对其进行结构性重组,再以重组后的资产作为担保向金融市场发行证券,以此转化成可以在金融市场流通和买卖的证券。
2005年国内开启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方法》的发布,标志着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式启动。国内为了应付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止了银行资产证券化。
2012年将来,国内重启了停滞近四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由此进入了进入飞速发展通道。多家银行相继推出了资产证券化。截至2014年9月末,国内共发行了68单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总规模达到2742.54亿元。
2、国内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1.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提升资本充足率
现在国内商业银行主要以贷款作为资产投资方向,银行贷款到期或是提前还贷,不然银行则会出现流动性不足,而发放贷款势必会产生不好的贷款,即所谓的坏账、呆账,商业银行因而产生经营的系统性风险。而因为存在银行永不破产的观念,国内商业银行先天就对流动性风险认识不足。
2013年的钱荒便是非常不错的证明。不少银行认定大而不倒,一旦出现流动性不足,央行会出手扶持。现在,流动性不足、资本充足率较低、经营情况不佳等是国内商业银行常见存在的问题,负债难以满足贷款需要的增长,增加了风险。而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将它一部分不好的贷款解冻供应,转化为现金流,一定量上可以提升流动比率,提升资本充足率。
2.提升银行风险防范能力
坏账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是损失,将坏账风险转移,尽管高风险高收益,但转移部分风险和收益无疑会给银行一个较为稳定的收益。资产证券化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有促进用途,风险资产回报率得以提升。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背景下,国内银行信贷资产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加大;同时通过增加负债来调整结构,非但过程缓慢,其效果也不大,因此进步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作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调整的要紧及有效渠道。
3.资产证券化有益于减少不好的贷款率
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的不好的贷款率居高不下,资产证券化无疑是转移不好的资产风险的最好渠道。从银行角度来讲,可以减少银行的风险本钱,但对于整个社会则是毫无根治风险问题,无非是从一个风险承担主体转移到其他风险主体。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盘活银行的存量资产,减少、分散并转移风险,改变资本回报率,提升资本充足率。
4.提升银行竞争优势
银行在非常大程度上是国内金融的主力,也是民众最为信任、依靠的存贷款、投筹资机构。过去主如果由于民众的投资理财理念不足和货币粘性,使得民众没有货币贬值的隐忧。伴随民智的开启,金融常识的普及,与金融市场的逐步健全,使得民众意识到也有意对我们的财产进行功用最大化投资。有需要就有市场,由此而来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辗转于个人、企业之间,进行投筹资活动,如点对点。余额宝的出现及爆发更是民声的呼唤。银行在海量影子银行、中小金融机构的搅局下,借贷款日益吃紧,尽管现在尚未对其构成有力的威胁。在网络金融的洪涛中,银行只有不断地健全、革新我们的业务模式才能不被淘汰。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拓展我们的业务范围,也可以为民众及企业发展一条新的投资途径。
3、国内资产证券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1.商品类型单一,投资者范围较小
国内资产证券化商品类型相对单一,对公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的基础资产,而以其他种类金筹资产作为基础资产来发行的证券无论在数目上还是在规模上相对来讲占比不大。资产支持证券商品类型较少,基础资产相对单一,因而对投资者吸引力不足,这也是制约国内商业银行资产支持证券市场进步的要紧原因之一。购买资产证券化商品的机构主要还是集中于银行机构,保险、年金、基金、券商、资管、养老基金等其他种类投资者的参与度不大,个人投资者就更不需要说了。
而在美国,因为其进步较早,资产证券化商品进步较为成熟,商品类型较为多姿多彩,已然构建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体系。在很多资产证券化商品中,资产支持证券(ABS)商品最为容易见到,进步也最快,其基础资产包含传统的汽车、信用卡、设施、应收账款和学生贷款等。因此,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扩大到个人消费贷款、住房抵押贷款是丰富商品的重点。
2.法律法规滞后,监管不规范
政府及法律法规主如果为市场服务,因此其进步总是滞后于市场的进步。国内资产证券化较晚,因此有关法律法规及监管未成系统,有待于在前进中探索。好在有欧美市场的借鉴,但还要结合国内国情及自己文化,来拟定当地化的法律法规及监管系统。因为国内现在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立法和监管之间的衔接不足,有的地方出现监管和立法的交叉或是冲突,而有些地方却出现监管真空。鉴于现在正逐步推行混业经营,可相应地弥补之前的漏洞。
3.银行及各界自己看重度不高
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本身起步较晚,加上银行国有控股或是参股程度较大,对政府依靠性较强,政府机构及银行自己对其认知程度、看重程度和操作方法均不高。加上国内金融市场不够健全,在金融市场上推广的力度不够,各界投资意识不强,以至于到今天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进步缓慢。在金融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中,银行面临内外部的重压,减少信贷风险、提升资本充足率、提升竞争优势将促进其同意并飞速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4、对国内银行资产证券化进步的建议
1.扩大投资者的范围,健全商品类型、层次结构
国内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尚且处于试点阶段,商品类型单一,商品革新不足,市场营销力度不够等等。诸这样类,大家可以借鉴美国的的进步渠道、模式和设计。对一些能过带来预期收益的银行资产都可以作为证券化的目的资产。银行资产证券化可以扩大到信用卡的现金流、银行应收账款、企业贷款、房贷等等。资产证券化商品的革新设计要有层次结构,考虑投资者的收益的同时,还要加大风险防范。资产证券化应开放对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包含社保基金、保险企业和企业年金等机构,将商品设计成有风险和收益等级层次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者的需要。
2.健全法律法规,健全监管体系,打造市场秩序
立法具备滞后性,而法律有哪些用途不是为了处罚违法犯罪,而是规范市场秩序,给企业、个人、社会创造一个好进步的环境。银行作为国内金融行业大型金融机构,其经营的好坏与企业、个人息息有关。大型银行虽有雄厚的资金优势,对资产证券化不太积极,但当下改革浪潮、利率市场化必然促进市场角逐,银行面临来自国内外金融企业的角逐重压,健全自己的营运管理模式是其必走的道路。同时还要放低中小金融企业的门槛,打造一个更为公平的市场角逐平台。机构监管导向的部门法规缺少协调性和一致性,致使监管出现真空。统一市场监管标准,使得立法与监管之间形成无缝连接,健全法律法规可以有效地对资产证券化形成有效的规范和监管。
3.打造安全靠谱的信用评级体系
信用评级一定量上可以帮助投资者知道并辨别投资商品的风险并预估其收益进而定价,安全靠谱的信用评级不但可以提升银行的信誉,也会为其商品和服务作推广。可信的外部评级体系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或有助于正确的风险估值和定价,这也是资产证券化商品投资和买卖的要紧基础,或有利于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中长期可持续进步!因此,一方面大家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成熟健全的评级体系,提升信用评级的可信度;其次对评级市场进行监管,规范评级机构的服务,使得评级机构给出客观真实的评级结果。除此之外,对信用增级、债权出售、资本计提等有关规范也要进一步跟进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