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5312(2015)21-0138-02
为躲避战乱,客家先民从中原区域迁徙到闽粤赣三地交界区,并在这一区域繁衍生息。客家先民在长期迁徙过程中,为了可以适应新环境,他们不能不在原有些文化基础上进行改进,将作为外来文化的中原文化与闽粤赣区域原有些土著文化相结合,在维持了相对的文化独立性同时又体现了不同背景下文化相互交融影响的特征。客家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不同环境下的进步,可以一定量上体现出人口迁移对大家观念的影响,从而解构人口迁移对民间艺术进步的影响。客家女子传统服装是客家传统民间艺术中最为直观与形象的表现,是研究客家民间艺术的有效切入点。
1、客家女子的传统服装概况
最有代表性的客家女子服装便是大襟衫和大裆裤。大襟衫整体式样较为宽松,直线剪裁,浅领、右衽,衣襟两侧底端开叉,色调以蓝、黑为主。大裆裤腰高裆低,裤腿宽松,裤腰部分多用布带扎紧,冬季可以加上棉衬里御寒。客家女子常戴凉帽,凉帽以篾片、麦秆等材料编成,呈圆环状,外围缀以15厘米左右的蓝色或黑色的布帘。客家女子平常以赤足、草鞋为主,只有走亲访友时才会穿车花鞋,其造型与中原基本相同。客家女子佩饰多为银质,佩饰重体量不尚小巧,以中间细两头粗的银簪造型最为容易见到。
从以上对客家女子传统服装的描述中,大家既能够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子――凉帽保留了中原传统的帷帽①形式,大襟衫和大裆裤分别保留了中原传统的宽松的右衽上衣和有裆裤装,又可以看到浓厚的当地特点――尚蓝的服装色彩习惯和缠足风俗的废除。这种特殊的服装习惯非常大程度上是在人口迁移的推进下形成的。人口迁移不但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播,更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民间艺术文化融合。
2、人口迁移下的客家民间艺术文化传播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一样的文化形态都有各自相对应的文化地理空间,每一个文化地理空间里都有着该文化形态影响下所形成的独具特点的文化集从。“服装文化也是一个复杂的文化集从,而不一样的气候条件、历史沿革、信仰心理、风俗习惯又使这一文化集从当中的文化内容具备鲜明的地域特点。”②客家女子传统服装与中原女子传统服装、当地少数民族女子服装都是同一文化集从中具备不同文化特征的服装样式。在肯定时期内,这种不同文化特征的服装样式是具备肯定的稳定性与鲜明的地域性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地域性特点又是动态进步着的,其中以文化的迁移、扩散为最主要方法。在文化范围,大家可以把客家人的迁徙看作是文化的迁徙,客家先民将中原传统文化带入了闽粤赣三地交界区,打破了由当地土著文化所建构起的地域文化,因为中原传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在文化情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民间信仰、自然环境、经济地位、政治保障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历史上,两种文化之间一度产生过激烈的碰撞,并对社会产生过一系列负面影响。但不管它们过去有过哪种碰撞,它们毕竟共存了下来,两种文化在互相接触中都找到了他们文化中值得本族群认可的部分,并以此为起点借鉴吸收了他们的一部分文化元素,并由此形成相对固定的,有着鲜明地域特点的新型文化。这两种文化都已经不是单纯的中原文化或土著文化了,它们是以本元文化为基础的多样化进步。比如,客家女子的大襟衫、凉帽等都是在维持了中原传统服装特征的基础上吸纳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特征,并同时融入了客家人对环境的适应性改进而成。
3、人口迁移下的客家民间艺术文化融合
罗伯特?莱顿在《艺术人类学》一书中指出:“艺术的地理分布方法肯能反映了不同传统下常识控制的不同方法……大家将尽可能不把艺术品所传达的理念和价值,减低为对社会互动性被动的反应,而是评估其作为能动者对社会关系形式的意识形态的影响。”③客家女子服装文化作为当地民间艺术的一个要紧分支,明确地反映了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型社会群体中大家意识形态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以直观地理解成中原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
现在有的学者觉得,客家先民将中原传统文化带入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文化群体中,中原文化强大的适应性与先进性同化了当地土著居民,从中原来的客家先民与一部分当地居民融合,一同形成了客家文化的源泉。笔者觉得这种说法基本正确,但表述并不见得多考究。从对客家女子传统服装的剖析来看,尽管中原传统文化在当地海量文化中占有优势地位,但大家好像不应该用“哪个同化哪个”或“哪个压倒哪个”的说法,他们之间的关系更重视一种互相的适应性影响,在面临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空间、社会情况等方面的改变后,双方都对自己原来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整,并最后派生出独特的生活方法、生产方法与意识形态。这种文化上的融合与适应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它更偏向于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这种双向互动也不单单指中原传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互动,也包含民族间的互动、地域间的互动、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间的互动。马克思主义告诉大家,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管在什么历史时期,存活问题永远是大家需要考虑的最基本问题,“造物是随着着从功利需要向精神需要的转化过程,依伴随两者并存的关系不断进步的”④。对大家主要讨论的客家先民来讲,在两种文化相互影响过程中,最后起到主导用途的就是怎么才能更好地存活下去的问题。现实的物质条件决定了客家先民的民间艺术表现方法与进步方向,简单说来就是客家先民们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4、结语
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和进步都不是偶然的,大家所说的中原传统文化、客家传统文化、畲瑶少数民族文化或者福佬文化,他们无一不是在海量原因的一同用途下形成的。不少学者在提到客家传统文化时,喜欢用“一体多元”来对其文化形态进行讲解,通过对客家女子传统服装的对比剖析后,笔者更倾向于“二元性”的说法,即客家文化一方面维持了中原传统文化特质,其次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人口迁移打破了中原传统文化相对稳定的地域性人口分布,将中原区域的民间艺术形式带入闽粤赣三地交界区,两种文化经过多年的交融最后形成了客家文化这种新的文化种类。而同样是人口迁移所带来的福建福佬文化却与客家文化有着明显差异,福佬文化的民间艺术形式保留了更多的中原性,愈加接近于中原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同化,是中原文化在不同区域的进步。
由此大家可以看到,人口迁移是作为社会经济、文化范围进步的一个客观原因出现的,人口迁移本身只不过在肯定时期内对民间艺术的传播、扩散起了肯定的推进用途,真的决定民间艺术文化形态的却是迁入地的政治经济情况,现实的生活需要衍生出了相对的民间艺术文化,同时,一个区域的民间艺术文化形式也每时每刻不在服务着现实生活,向外面传达着当地人民特有些精神状况与思想追求。
注解:
①帷帽是传统中原女子所戴的帽子,由藤或毡所做,四周围以丝帛做成的帽帘而成,帽帘长度一般垂落到颈部,也有些垂落至脚部以笼罩全身。
②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16.
③罗伯特莱顿(英).艺术人类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④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