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城镇化特点剖析

点击数:431 | 发布时间:2025-06-06 | 来源:www.dlipro.com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4)17-0079-03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进步蓝图时提出的策略构想。伴随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其内涵和意义得到了丰富和进步。在20世纪末基本达成“小康”的状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需要,中共十八大又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达成全方位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的;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更是强调城镇化在国内经济社会进步中的要紧用途,即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国内人口城镇化水平为52.57%[1],这是数千年来城镇人口初次超越农业人口,达到50%以上;这是中国城市化进步史上具备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标志着国内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继工业化、市场化之后,城市化成为推进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巨大引擎[2]。根据城镇化的基本理论可以觉得,国内在2012年已经基本达成了人口的城镇化,而甘肃2012年城镇人口的比重仅为38.75%[3],远远滞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本研究主要拟对甘肃全方位小康进程中的人口城镇化进行比较研究,就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使人口城镇化真的成为达成新型城镇化的助推力、全方位小康的主要途径和扩大内需的主要载体。

    1、人口城镇化在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中的要紧用途

    人口城镇化是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中衡量经济进步的要紧指标之一,其在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要紧有哪些用途。

    (一)人口城镇化是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的要紧渠道

    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的要紧渠道是城镇化。城镇化主如果随着着现代工业进步和分工细化而产生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两部分人口,一部分人口在行政建制的市和镇生活与向这类地方迁移,另一部分人口脱离了直接农业活动向集镇的流动。这种迁移和流动,必然需要整个社会完善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并同时加大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改变城镇环境,创造好的人居环境,而所有些这类,都是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的要紧内容。

    (二)人口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策略、推进城乡协调进步的基本需要

    统筹城乡进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变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能够帮助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进步,达成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推进城镇化进程,能够帮助达成“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升,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的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的难题和重点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内经济社会进步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富裕农民需要降低农民,要兴盛农村需要推进城镇化[4]。推进城镇化进程能够帮助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提升城镇人口比重,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工农差别与城乡差别,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进步,达成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

    (三)人口城镇化是推进经济增长、释放内需潜力的要紧渠道

    人口的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投资需要和消费需要。迟福林(2012)教授觉得,将来10年左右,通过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人口城镇化率有望达到50%以上,城乡居民消费需要或有望达到45万―50万亿元左右,居民消费率将达到50%左右,最后消费率达到60%左右。如此,将基本形成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5]。

    2、甘肃全方位建设小康中人口城镇化近况及特点剖析

    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这里所谓的城镇和乡村是按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2012年,甘肃城镇人口为998.80万人,占38.75%,参照全方位小康≥60的规范,其达成程度为64.58%;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的24.01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4.74个百分点,达成程度由2000年的40%上升到2012年的64.58%。现在,甘肃人口城镇化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21.31个百分点。

    (二)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差距进一步扩大

    2012年,全国人口城镇化率为52.57%,甘肃人口城镇化率为38.75%,低于全国13.82个百分点;从纵向来看,甘肃的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2.21个百分点,到2012年,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差扩大到13.82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于西部平均水平,在西部区域排名靠后

    甘肃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于西部平均水平,2012年比西部平均水平低5.51个百分点,比西部12省(市)中人口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内蒙古低18.99个百分点,比最低的西藏高出16.00个百分点,在西部12省(市)中仅高于贵州和西藏,排名倒数第三位。 (四)各市州人口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达成程度参差不齐

    甘肃各市州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在14个市(州)中人口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嘉峪关为93.3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4.62个百分点,其全方位小康人口城镇化的达成程度为100%;人口城镇化水平最低的陇南其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仅为23.37,比甘肃平均水平低15.38个百分点,比最高的嘉峪关低70.00个百分点,全方位小康城镇化达成程度仅为38.95,差异较大;另外,在全方位小康该指标的达成程度上,14个市(州)中,坐落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上的仅仅有5个,即嘉峪关、兰州、金昌、酒泉和白银,其余的9个均处于平均水平之下,可以看出,各市州人口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达成程度参差不齐。

    3、全方位提升人口城镇化水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进步。”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正确的方向就是新型城镇化,把进步水平摆在突出地方,把握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等基本原则,才能不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十二五”是甘肃经济社会达成跨越式进步的关键时刻,甘肃的地区进步策略中也需要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用途,塑造陇东、河西两大能源基地,突出产业优势,构建各具特点的组团式进步格局,全方位推进地区协调进步,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推进全方位城镇化,促进全方位小康的达成。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发挥中心经济区“增长极”用途

    依据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结果,2012年,甘肃有城镇人口超越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2个(兰州和天水),人口50万―100万人的中等城市8个(天水),人口5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4个,大中小城市的比率为2:8:4,无特大城市。依据实质状况,甘肃的城镇化建设要继续采取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四个层次城镇体系协调进步的道路,在“一体两翼”地区进步策略的指导下,继续推行“都市圈带动”策略和“城乡一体化进步”策略,突出发挥“兰白经济区”在地区经济进步中的带动用途,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使其成为转移农村人口的主途径,努力构筑起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协调进步的城镇体系。

    (二)进一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视城镇化“质”的内涵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最基本的是要做好三个平等,即身份平等、机会平等和进步平等。在继兰州取消农业户口之后,有规划、有步骤、分地区地取消农业户口限制,达成农业转移人口身份的平等;重视城镇化“质”的内涵,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政策的平等化,重点保障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公共就业机会与社会保障权、自由迁徙权,尽快把农业转移人口纳入所在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之中,真的的将“农民”变为“市民”,达成“同城人同待遇”。

    (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加大城市化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人口的城镇化势必需要有合适套的城市公用基础设施。据有关资料显示,将来3年国内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约为11.7万亿元[7],所以,仅靠政府的投资远远不足。对于甘肃来讲,应在充分运用开发性金融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投筹资支持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拓宽城市建设资金来源途径,加大城市建设;同时,以人为本,突出城市的“人性化”管理,坚持可持续进步,提升城市用地的集约化水平,弘扬城市文化,打造完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保证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真的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