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经济学院99级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常识是产品,是具备价值的,可以用于交换,最后体现其用价值;生产资料在新品的生产过程中,仅作为一种工具起用途,不创造价值,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提出人力资本定义是两者在今天实践中相互用途的产物。
关键字:常识经济 产品 价值 生产要点人力资本 劳动力资本 物质资本
劳动价值论
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就会接触到“产品”与“价值”的定义。由“产品”这个逻辑起点出发,马克思揭示、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而构建了其庞大的资本理论体系。依据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办法,产品成为此理论体系中最抽象,最一般,也最简单的经济范畴。 “价值”成为“产品”有利的补充,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产品及由此构建的整个理论体系。涉足经济学范围,在理解了这类基本定义后,进一步地学习和探讨,会发现伴随年代的变迁,《资本论》旧说中的一些问题不只仍为大伙继续探讨的对象,而且还赋予了新事物以新说。
常识价值新论
当今社会,不知何时“常识经济”这一名词悄然兴起。何为“常识经济”?1996年《经济合作与进步组织》发表了《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声望》的报告,指出“常识经济”就是以常识为基础的经济。伴随时间的推移,常识已向经济渗透,成为经济进步最主要的推进力。那样,“常识”可否“经济”?大家可以用马克思的看法去分析常识,进而探讨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
日常,大家可以看到如此一些现象:中关村IT行业的研究职员,月薪可以与国内一些区域居民的年收入相抵;工程师、教授们的自己家里用车也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汽车大军,可以说,这是社会进步对常识的一种新认知。在没有生产及交换的原始时期、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农业经济时期,经济的定义从无到有,常识可以说是一个荒谬的存在,既难以满足大家衣食的需要,也不可以带来更高中一年级层次的享受。社会进入了工业经济时期,常识的重要程度慢慢地让人们所认知,但仍是一个依赖原始的劳动力从自然界提取初级资源的过程。直到进入常识经济年代,也就是被叫做后工业时期的阶段原本在生产中只能饰演辅助品和改革中的媒介物的常识,成为社会经济进步的重点。大家意识到不只直接参与商品生产的劳动是劳动,新的创造、创造也是劳动的存在形式。正是常识具备无差异的劳动的属性,而且在交换中达成了其创造者的目的,因而也具备了产品性。常识的生产者与用户与常识的关系,愈加具备产品的生产者与买家与产品的形式,即价值形式。大家将为了用常识,而购买常识,并且对常识定价,根据市场规则,得到其用权。常识将会为了供应而被生产,买家为了使其在新的生产中增值,而去购买并用。
常识拥有了产品的所有属性。常识由劳动创造出来,常识的生产是为了参与交换,可以带来收益,给大家的需要带来不同程度上的满足,而且还是存在肯定本钱的。常识的本钱怎么样衡量?这不只包含在常识商品生产中劳动者投入的生产要点——如机械,仪器等价值的转移,还包含劳动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等等。由此可以一定:常识是一种产品,可以像其他产品一样自由交易,存在供需,存在市场。
常识定位为是产品,常识的价值就是常识的生产过程中凝结在其中的人类劳动,由社会劳动量的多少决定,会因社会劳动生产过程中投入劳动的不同,表现出不一样的形式。并且,常识的价值也是在交换中得到达成的。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海外有学者觉得常识就是价值,价值就是常识,这是对常识的价值不完全的表述。混淆常识的价值与常识的用法价值,就是大家常常接触到的错误之一。常识的价值应说是常识本身内在的,而常识用过程中体现的经济价值,只是常识被消费的一种表现,是常识商品投入生产后,常识价值达成转移,使新品增值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再者,常识的学术价值,也是常识用的形式之一,表现了其在肯定范围中的用法性、创作性。
在这个生产力进步,经济腾飞的年代,常识成为年代的主流,一个崭新的常识文明年代马上到来。在这个年代,常识不只将会成为最有价值的产品,也将如一些学者所说,进步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常识产业,形成拥有常识的常识阶级,并在生产中达成常识资本的投入,以进行最佳的生产活动。
评析生产要点价值论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觉得,商品的价值是由三个原因一同创造的,即劳动力、资本与土地。三者互相协作创造价值,并参与了收益的分配。这便有了如此一种看法,生产资料也创造价值。以马克思理论的角度剖析萨伊的看法就是表明,生产资料是产品,是具备价值的,是可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通俗点说,一辆汽车的价值就是生产汽车所需要点的活劳动价值(V+M)的总和。果真这样吗?让大家再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定义看起。第一,产品是一个外面的物,一个靠我们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也可以说是一个最后产物。这种物与大家的需要直接联系,以带给大家不一样的功用来达成自己的用法价值。那样,生产资料满足人的这种需要吗?不!满足人的这种需要的是大家通过生产资料借用生产资料的所有功能创造出的另一实物,生产资料在这一实物的生产过程中,只是一个可以简化人类劳动的工具、方法而已。有劳动者借用于生产资料的劳动在其中,这种物才是产品。再者,产品生产的目的是用于交换的,生产资料参与交换吗?答案还是相反的。如上,生产资料并没拥有作为产品所需的最基本的特征,因此便不可以称之为产品。
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违背了劳动创造价值论,觉得除去劳动以外,生产资料仍为价值的源泉。那样生产资料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误解,又将怎么样讲解呢?不要把眼光只放在产生价值的现象本身,用其逻辑推导、总结,这并非非常难理解的。第一,由生产资料的参与得到的新品价值的增值是生产资料价值转移的一种表现。价值增值越多,转移的价值就越多,决非生产资料在创造价值。再者,生产资料是在通过简化人类劳动,带动社会生产率的提升,这就增加了商品的相对剩余价值。这种用途在生产活动主要依赖原始劳动的社会,并没引起大家太多的关注,也就是在科技不断进步,生产资料有哪些用途愈加明显的今天,伴随剩余价值量的大幅度增加,大家才更多的意识到使最后商品增值的这一要紧原因。
剖析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可以得出:一方面,他们扩大了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定义。生产资料作为生产资料部门的商品时,是用于交换的产品,是经过了人的劳动的。但作为生产其他产品的工具时,创造价值的劳动并没投在生产资料上,而是完全体目前新创产品的价值上。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扩大了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围。其次,它不知道劳动方法和劳动对象作为劳动过程的要点,只是起到了创造新的用法价值的具体劳动中,物质原因有哪些用途。鉴于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在以上问题的判断,于是便有了不只人的劳动可以创造价值,而且机器设施等生产资料也可以创造价值的结论。这种说法不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进步。物之所以有价值,由于它们是人的劳动的表现,而不是由于它是物本身,产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其中包括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而且不只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还要参与交换。其中,生产资料有哪些用途表现为简化大家的劳动,加快大家劳动的速度,提升劳动生产力,作为一个工具或者载体。在每一轮新的生产过程中所用的机器设施、动物等生产资料,都是过去劳动的产物,然而不可以够由此觉得它们可以进行劳动、创造价值,从而把劳动创造价值说成是生产资料创造价值。
以上,大家讨论了常识的性质,否定了生产资料创造价值论。可以看出,这都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客观运用。
人力资本
——劳动价值论的回归
伴随常识文明的到来,大家愈加多地意识到常识的重要程度,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种看重教育、看重人才的政策。在经济范围,常识成为一种要紧的要点,投入到了生产过程,并为经济的进步做出了无可限量的贡献。常识与生产要点结合,提出一个崭新的定义——人力资本,这是一种“劳动价值论”回归。
什么是“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舒尔茨给了它如此一个概念:所谓“人力资本”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在劳动者身上所形成的特定劳动能力。顾名思义,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为资本的两种形式之一。但,不可以由此混淆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资本的定义。由概念可以看出,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力资本,不同于原始劳动力,是一种经过了人力投资的劳动力,一种高级的劳动力,具备特殊技能的劳动力。既然人的这种劳动已经被物化,那样,它就具备了与物质资本相同的一些性质。作为生产资料的前一阶段,人力资本同样具备产品的属性,参与交换。作为生产资料阶段,人力资本就是一种方法,价值通过生产新品得到体现。
大家是怎么样注意到人力资本的存在的?战后,不同经济进步水平基础上的国家,不一样的进步道路的选择及其结果,给大家提出了考虑。第一,根据原经济学理论——高积累带来高增长,没办法讲解德、日两战败国在较短期内,达成经济复苏并挤身发达国家行列这一现象。如大伙所知,德、日两国长期处于备战状况,国内没办法达到高积累状况,战争后期,工业又遭到重创,加上日本的自然资源又极为贫乏,是什么力量,使两国奇迹般的飞速恢复并进步?再者,舒尔茨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20世纪初的50年间,美国农业的产出飞速增加,生产率飞速提升。但,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本及劳动力数目的投资都无明显变化。根据进步经济学中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剖析,伴随经济的增长,一定得到一个资本——产出比上升的结论。但统计结果表明,在进步过程中,这类国家的这一指标非但没上升,反而是降低的。那样,带来高产出的不是大家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又是什么?经济学家们开始考虑这类由进步带来的问题。经过剖析,找到了其中的奥秘即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又是怎么样带来高增长的?
人力资本最后可以被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投资阶段,也就是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点投入生产前期,体现其产品的性质,被生产出来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各种渠道,使自己成为学会肯定的常识,拥有肯定技能的要点。既然这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那样同样存在基本要点的投入。教育和培训,个人历程、时间的花费即为此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点。在这一过程中,大家可以发现,由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决定,此类产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资本。同一要点的投入会得到不同质的商品。经过这一过程,人力资本达成了自己的价值,成为一种自由的产品,进入市场,筹备买卖。第二阶段是产出阶段,也可以说是收益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力资本投入用,与物质资本协作,创造新的商品、新的价值。这一过程讲解了各国经济高速发展是什么原因,是带来经济倍增的源泉所在。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揭示,不断增加物质资本的投入,收益将趋于0。但,在经济进步时期,伴随物质资本的投入,经济产出一直呈现了一种高于、甚至是倍增于资本投入比的趋势。而且,即便没增加资本的投入,经济仍维持了一种较高的增长速度,并没停滞。如何讲解这类现象?人力资本的特殊性是经济持续进步的要紧原因。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不同,具备一种边际收益递增的性质。在运用人力资本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发挥其常识、创造力及才能,将它价值转移至新生商品上。这种价值的转移,使商品增值,这种效应,抵消了物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甚至可以达成商品价值倍增的目的。由此,战后资本分布不均衡,经济进步不均衡的现象得到了一个适当的讲解。
“劳动价值论”讲解、进步了的人力资本问题,人力资本问题又再一次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存在性与正确性,这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进步观的第三认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2、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
3、洪远朋:《<资本论>难点探索》。
4、李廉水:《常识经济到底是什么》。
5、伍装、张熏华:“现代经济学中的两种价值判断理论”,《经济学家》。 1999.5。
6、顾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及价值规律的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99.4。
7、陈振羽:“不要重犯价值理论的历史错误—‘社会劳动价值论’的质疑”,《经济评论》1999.5 。
8、赵希望:“常识经济年代的价格特点与劳动价值理论的健全”,《经济体制改革》2001.3。
9、杨明洪:“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主线与思路”,《劳动经济》 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