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据了解明
第一大家将对数据从概念、范围、来源与可能致使数据差异的原因进行简要的说明,然后对全文剖析的思路和用到的办法进行介绍。
(一)数据概念: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根据巴塞尔委员会致使损失发生是什么原因来划分操作风险种类为7类即推行、出货及步骤管理,业务中断及系统失灵,顾客关系、商品及业务操作,对物理资产的损害,雇佣关系,内部欺诈,外部欺诈。
(二)数据范围:本文选取厦门辖区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厦门商业银行、光大银行等8家主要中资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情况,并从类别、商品、年度、发生部位、映射环节等多个维度对1998年-2004年发生的总损失金额为3.99亿元的172个操作风险损失事件进行剖析。
(三)剖析办法介绍:本次数据的采集第一需要参与行提供包含操作风险损失的损失地址和日期,与之有关的业务线和事件种类,损失数额,若有保险补偿赔付数额是多少;第二需要参与者提供本机构业务线和事件种类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念的业务线和事件种类的对应关系,并基于自己概念的业务线和事件种类上报损失数据,上报的数据可以横跨不一样的时间区间;最后需要参与者在可能的状况下提供业务线和事件种类的操作风险敞口估计值。
2、损失事件的操作风险种类剖析
本部分将通过对厦门区域八家商业银行提供的不相同种类型损失事件的数目和损失金额的对比剖析,找出7种操作风险种类中的重点种类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剖析,并结合国内发生的有关典型案例进行说明。
第一通过图1对不相同种类型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数目与图2其对应的损失金额的分布,大家可以看出,尽管案发数目并不多,但内部欺诈导致的金额损失却占据总损失的半数以上,因此该环节值得银行监管部门引起高度看重,特别近年来内部职员作案和内外勾结作案的状况尤为突出。
同时外部欺诈导致的风险损失1.16亿元占总损失金额的29.11%,这表明在完善内部控制规范的同时各商业银行还面临着非常大的外部风险。推行、出货及步骤管理,顾客关系、商品及业务操作,业务中断及系统失灵这三类型型操作风险损失额占比为13.88%,但发生次数占73.26%。这表明有关商业银行内部程序仍不健全,职员培训、规范建设紧急滞后于业务进步。同时伴随手机银行业务、电话银行、网银等新金融业务的不断推出,针对这类新业务的犯罪方法不断出现,犯罪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
3、损失事件对应的商品及活动状况剖析
损失事件在商品或活动中的分布显示,无论从损失数目还是从损失金额来看,公司贷款部分都是应当给予高度看重的环节,其损失数目43次之多,而导致的损失金额也是高达四成以上,都说明对公授信应是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和管理的重中之重。至于帐外筹资部分,因为辖内工商银行某任行长主导的一笔账外筹资导致损失近1.76亿元,占七年间八家商业银行总损失额44.10%,这也是致使在此次剖析中帐外筹资致使损失额也占四成以上的重要原因所在,同时在表格最后一列的单笔平均损失金额剖析中帐外筹资更是高达2196.813万元,由此充分说明了一旦银行高管职员工作失去控制或者预期出现偏差,将致使紧急的后果和巨大的损失。此外人民币结算所导致的损失也接近一成,这样看来此三者构成了最主要的操作风险损失来源。
公司贷款在国内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比率,同时也是其达成收益的主要渠道,因为该活动发生频率较高与规范上的漏洞,致使该环节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导致的损失这样之大足以引起大家的高度看重。
依据公司贷款类操作风险损失在映射环节上的分布(见图3),可以断定公司贷款在贷后管理环节上暴露的操作风险最为突出,贷款审批、贷前调查也是操作风险较为集中的两个环节。其中,贷款审批环节的操作风险均发生在2000年前,说明近年来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机制改革在封控上获得肯定效果,但出现了风险向两头延伸的现象,对贷后管理阶段的风险辨别和控制亟需改进。
4、结论
通过上述详细的数据和理论的剖析,大家总结可以得到以下三点:(一)操作风险损失巨大。(二)操作风险管理滞后。(三)操作风险防范应突出重点。
5、缘由剖析
总结大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重点职位用人不当,缺少必要的教育诫勉;(二)安全防范手段不落实;(三)内控不健全,责任不清楚。
6、建议
基于上述详细剖析,下面大家将对怎么样提升目前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的防范能力和防范意识提出几条可行性建议以供大伙参考:
(一)强化内部控制,改变基础管理,从根本上提高防范操作风险能力。
(二)尽快将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引入正确轨道,逐步打造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三)尽快解决国有银行改革“上热下冷”的问题。督促国有商业银行将改革重心下移,从基层培育改革的原动力,真的激起基层改革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