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9082(2017)05-0096-01
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44.4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0%。国内旅游收入3.94万亿元,增长15.19%。国内已经全方位进入大众旅游年代,旅游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消费需要呈现多样化趋势,全域旅游渐渐取代景点旅游。正是因为旅游业的逆势攀升,在旅游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全域旅游正渐渐收到各级地方政府的看重,已然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全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进步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全域旅游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说明政府将在今年和将来的一段时间里认真研究和落实全域旅游。
高等院校作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要紧组成部分,是全域旅游所覆盖的范围,可以在地方践行全域旅游理念中发挥要紧用途。高校校园一般占地面积都比较大,景观价值独特,社会治安情况好,运动娱乐设施集中,校园文化环境浓郁,并且是不少有升学需要的父母期望知道的地方。校园进行景区建设具备肯定优势,是对传统旅游商品的一个有益补充,也是践行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有益尝试。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建设校园景区既能够提高校园的景观化程度,增设人性化服务设施,更好为校园师生服务,又可以开发教育旅游新品,丰富传统的旅游商品类别,为旅游者提供愈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选择。
1、全域旅游的定义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全域旅游是指在肯定地区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地区内经济社会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有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高,达成地区资源有机整理、产业融合进步、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进步的一种新的地区协调进步理念和模式。”可以说,全域旅游不止是全地区范围的旅游进步理念和模式,也是一种全要点、全产业链旅游进步理念。
2、校园景区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校园通过建设旅游景区,严格根据《旅游景区水平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的规范和需要,对校园服务水平与环境水平、景观水平、游客建议等方面进行健全,提高校园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旅游交通、景点规划、卫生安全、形象标识等,树立好的校园整体形象,对于学生德智体全方位进步,树立教育品牌,提升教育水平,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具备要紧的现实意义。
1.为师生提供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校园学习环境包含功能、设施、生态和场合诸要点。校园景区建设将对这类要点给予合理安排与组织,会使环境合理化、生态化、人文化。因此,校园景区建设对于改变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素养、陶冶情操具备要紧用途。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置使校园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合,达到削减重压、疏松心理有哪些用途。
2.体现校园文化与文脉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各高校在其进步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景区建设从校园的自然?h境和历史条件出发,继承并改变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点的形成具备要紧用途,并在非常大程度上展示了校园文化。同时,校园景区建设强调文脉,强调文化的传承,这是环境艺术追求的目的之一。
3.提高学校形象
高校校园景观和外环境是校园形象的最直观部分,是学校进行对外交流和招生宣传的要紧载体。通过对校园外环境和景观的塑造,可以提高学院形象,提升学院美誉度和知名度。校园景观的塑造还可体现学院历史文化和办学理念与思想,有益于学校形象的宣传和推广。好的校园环境和优美的景观是对学校形象的无声宣传,因此,景区建设在无形中提高了学院形象。
4.符合全域旅游新理念
高校从地域上来讲,是地方地区的一部分;从文化上来讲,是地方文化的继承者、创造者、参与者和载体;从经济上来讲,是地方经济进步的贡献者和智商支持者;从旅游上来讲,通过景区建设,与地方旅游资源形成互补,甚至填补地方旅游资源的空白,提高地方旅游形象,吸引更多客人,为地方旅游进步做出贡献,从而成为全域旅游的一部分,符合进步全域旅游的国家政策。
3、校园景区建设的可行性
1.历史文化悠久,地点优越
中国的高校从进步历史来讲,分为两类。一类,办学历史悠久。这种高校大多处于城市中心地方,经过数十年,甚至百余年的建设和进步,大多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重的专业背景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很合适进行科学教育类旅游开发。另一类是近期几年新建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或者原来的老学校搬迁到新建校区。这种高校交通四通八达,地点优势明显,游客的可进入性非常强,同时,新校区虽然没老校区厚重的历史沉淀,但校园建设大多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规模宏大,并根据现代社会进步需要进行专业开发与建设,因此,这种学校同样合适进行旅游开发和校园景区建设。
2.旅游资源丰富,市场辐射力较强
除去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旅游资源优势外,各高校的旅游资源优势还有社会干扰力和市场辐射力最强,市场知名度高,特点突出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专业、名师名园等。特别是一些名校的校园及文化活动对青少年市场的吸引力很强,这一点,在近期10年左右兴起的每年暑假红红火火的北大清华夏令营活动即可见一斑。一般校园对老校友、学生父母、同学和地方居民也具备非常强的吸引力,其市场的辐射力都非常强。 3.社会声誉好,示范用途突出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地方,同时,也是地方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和参与者,具备好的社会声誉,可以较好的带动,甚至引领地方旅游的进步。各高校可以充分借助自己的地点、历史文化优势,尤其是优势专业和品牌文化活动塑造具备示范用途和好社会干扰力的旅游资源,开发教育体验活动,为地方旅游健康和可持续进步起到带动和示范用途。
4.政策环境充分,社会支持广泛
国家旅游局在2005年颁布的《旅游景区水平等级评定管理方法》第四条明确规定有“科教”、“文化艺术”等景区类别,因此,高校建设旅游景区有明确的政策支?巍M?时,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从国家旅游局层面,初次明确提出全方位推进全域旅游进步的策略部署,为高校旅游景区建设提供了愈加明确的政策依据。同时,高校拓展旅游景区建设遭到社会的广泛支持。高校景区建设将在美化校园环境、塑造和进步品牌专业、提高和推广校园文化品牌、增强高校社会干扰力、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提高校园育人水平、扩大教育的宽度和广度、贯彻和推行全域旅游政策等多方面起到积极有哪些用途,因此,学校师生职员、学生父母、当地社会,尤其是地方政府都将给予大力支持。
总之,高校景区建设即符合国家旅游产业进步政策,也符合高校核心功能--育人需要,同时遭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市场认同,因此非常有必要,也很可行,并且在全国已经有了10余所高校的成功案例。但各高校在进行景区建设时也需要解决好多方面的问题和处置好几个关系,譬如,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问题,景区建设管理与育人功能的融合问题,旅游安全与校园稳定之间的关系,资源的开发保护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等等。只须解决好这类问题,处置好这类关系,高校校园景区建设定会精神与物质、文化与文明双丰收,校园与地方、师生与社会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