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泉州,这里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始设县治,南朝梁天监二年置南安郡作郡治。唐景云二年武荣州改名泉州。
因为有很多的历史文化遗存需要珍藏和保护,很多博物馆应运而生。泉州博物馆是一座以陈列泉州历史文化,且融合陈列展览、文物珍藏、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是泉州悠久历史的缩影,具备丰富闽南地域特点的文化遗存。整个展览分为“早期开发”、“刺桐崛起”、“东方第一大港”和“泉南雄风”四大多数。展出实物计2458件、图片201帧、碑刻拓片8件、沙盘3个、场景22个、浮雕图版8个、模型11个。叙述了远古时期,闽越族先民在泉州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拓土开疆。汉晋以来,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和泉州土著居民一同开发。唐、五代,港城崛起,至宋元鼎盛,形成“东方第一大港”;明清时期,温陵子民东渡台湾,成为开发祖国宝岛的生力军;刺桐百姓移民国外,为世界的一同兴盛作出了要紧贡献。
当今在大学和中小学里,青少年休息时间和放假时间都已经延长,但叫人担心的是不少青少年不了解怎么样地去有效与合理地借助我们的休息和放假时间。博物馆拥有社会教育的功能,其中拥有了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在为青少年提供社会教育上有其相当大的优势,开发与借助博物馆面向青少年的社会教育资源有着要紧的意义。
泉州博物馆是泉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民享受终身教育的场合。自2005年新馆开放以来,泉州博物馆加大馆校交流,增进优势互补,与国内外青少年互通信息,增强馆校间的学术交流,与菲律宾、台湾等国家和区域的学校打造交流,吸取有益经验、促进一同进步。
1、以专题展览为载体,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学习的乐园
提升青少年文化素质主要可通过三种渠道即学校、社会、家庭。而社会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教育的要紧辅助资源。青少年教育的拓展,需要有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2005年新馆开馆以来,泉州博物馆在基本陈列的基础上,针对青少年举办了一些内容新颖、富有特点的临时展览。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哪些用途。举办恐龙化石标本及恐龙模型展、泉州地改市二十周年活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图片展、大型秦?兵马俑展览。除此之外,针对青少年活泼、爱动的特征,博物馆还设计了青少年观摩、动手参与的趣味活动。如观摩文物的修复、文物的解说、参与碑石拓片的制作等等。博物馆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资源,所拓展的各种活动能激起青少年对科学文化的兴趣,并学会肯定的科学探索办法,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因此,博物馆正在渐渐成为学校拓展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大大发展学生的视线,成为课堂的延伸和探究性学习的乐园。
2、充实提升服务意识,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好朋友
博物馆专门打造了一支宣教队伍,依据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需要,不按期组织宣教职员进行职位培训,从青少年观众年龄层次的差异和同意能力的不同,撰写他们可以理解的解说词。通过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解说,把学生带入展品背后的故事中,潜移默化地达成着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的目的。
校方和父母提升认识。校方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程度。积极配合博物馆举办的合适学生的展览,要做到教育有内容、工作有计划、活动有安排、参观有保障。参观结束后,老师还会和学生就参观内容展开热烈的讨论和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孩子在快乐中学到书本上所没的东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还有赖于父母的大力支持和亲力亲为。平常可借助节假日和寒暑假多陪同孩子外出参观学习,尽量给青少年创造好的机会,以开阔他们的视线,增长他们的见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博物馆与教育部门的教学功能有异曲同工有哪些用途,并且相得益彰。伴随教育体制的改革,为青少年服务已经成为博物馆工作的重点。博物馆应该紧跟年代的节奏,不断加大自己建设,努力探索新的宣传教育模式,以更好地发挥教育职能,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3、优化互联网服务,让博物馆更好地为青少年在线服务
伴随网络的普及,青少年广泛接触了网络,网络已成为青少年获得常识的要紧载体。为更好服务学生,“泉州博物馆”网站于2005年底正式开通。博物馆充分借助这个网站,广泛征求青少年对各项活动的建议,并准时将青少年的建议和建议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每个部门,对适当的建议和建议尽量采纳和推行,如此就能丰富而飞速地提供各种在线服务。
2008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公告》。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充分发挥了其魔力,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使博物馆愈加融入社会,愈加贴近青少年,贴近生活、贴近实质,从而提升了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