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340-1
刘德海①作为琵琶大师早在20世纪初期就已被学术界广泛关注,现在可见有关他的研究文论已数见不鲜,但在海量的研究成就之中,关于琵琶独奏曲《春蚕》的研究相对来讲略显薄弱。现在本人所能见到的对独奏曲《春蚕》的研究文论大多数是研究其演奏技法,少数涉及其创作特征的剖析,更不需要说是整体的、全方位的音乐评析,这一学术空缺也正是笔者提笔的初衷。
在创作上,《春蚕》是由《牧羊曲》《埃介姆》《你的天上有没月亮》与《自由的生活》这四首新疆民间乐曲串联、改编而成。共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第1至第7小节引子)、第二段(第8至第39小节)、第三段(第40至第129小节)、第四段(第130至第195小节)。
整首作品风格别致,构思巧妙,丰富多变的琵琶技法,通过透析春蚕柔弱又不失坚韧有力的本质特点,来表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我想听过此曲的人,大多都同笔者一样对这首极具特点的作品念念不忘。为了更好地推广这首乐曲,本文试图对《春蚕》的音乐特征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同诸家以交流。
1、音乐中的民族性
音乐中的民族性,即音乐中的民族特征,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质在音乐中的体现。笔者觉得该作品中的民族性主要体目前音乐旋律与素材、音阶、调式等方面。
(一)旋律与素材的选取
《春蚕》选取新疆维吾尔族民间乐曲为音乐素材,旋律优美明快,极具特点。作品第三段(第40小节至第129小节)旋律带有十二木卡姆②的音乐风格,极富于舞蹈性。特别在第94小节至120小节,右指抵住琴弦弱奏,发出像热瓦甫③的声音。④除此之外运用切分音型,使步伐变得愈加轻快、流畅,即刻表现出维吾尔族歌舞音乐特点。⑤
(二)音阶、调式的运用
作品中较多地运用了音阶的3、5、七级音,这类音阶是构成全曲极富维吾尔族音乐独特风格的重点。作品第二段(第8小节至第12小节)上层旋律是规整泛音阶,下层旋律以2度级进和左手拉弦。⑥值得一提的是《春蚕》中运用了琵琶上较少用的降E调和降B调。对于琵琶来讲,和弦中借助了一个至两个空弦音音响成效更好。⑦
2、音响色彩的对比
第一段(第1至第7小节)在这里音色干脆、饱满的凤眼手型的轮指;与音色的温顺龙眼手型轮指交替运用在力度上和音响色彩上形成了反差。⑧作品在第一段引子(第5小节)、第二段(第77至87小节)、第三段(170小节)、第四段(182至193小节)中用不一样的技法来表现春蚕。如:引子中的弦上发音;第二段的打音、带音、弦上发音三个指法的结合;第三段中一心两用技法。三种不同形式的技法运用,刻画了春蚕吐丝的不同状况,在音响上色彩上形成由点到线的鲜明对比。⑨
第二段中,两段旋律分别用摭分、弹挑两种技法,表现年轻人的粗狂、女孩的柔美形象,在音响色彩上形成明显的反差和对比。⑩
民族民间音乐是民乐创作者想法的源泉,所有不同形式的继承都是不同程度的革新和进步。刘德海先生正是本着“二次创造”的作曲理念,勇于突破当时所处年代音乐创作思维定势,将本民族的、传统的创作置于现代的、西方的创作时尚中,在激烈的碰撞中,挑拣精髓融会贯通于我们的创作。人无完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尽管学界对刘德海先生的音乐创作存在如此或者那样的评论,但先生不懈寻求、勇于发展革新、极具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是无可厚非的,是值得每一位音乐人借鉴与研究的!
注解:
①刘德海,1937年生于上海,祖籍河北沧县。自幼酷爱民间音乐,音乐才能在中学年代初露头角。
1950年开始学习二胡、笛子等乐器,并参加上海广播电台业余民乐队;1954年师从于著名琵琶演奏家、浦东派传人林石城先生。
195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主修琵琶专业,同时同意系统的西方音乐教育。毕业后留校从事琵琶教学工作。
1970年担任中央乐团独奏演员,后调入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授、副院长。
②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集音乐、舞蹈、演唱、诗歌和生活风俗于一体,具备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征。
③袁静芳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344页。
④⑤⑥⑦⑧⑨⑩徐滢?B:《刘德海琵琶曲<春蚕>研究》,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