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借鉴海外学者对全球产品链的研究,将产业集群分为购买者驱动型和生产者驱动型,并指出以水平联系为主的购买者驱动型产业集群环境对于群内企业自主品牌革新行为具备推进用途。为演示企业自主品牌革新行为的进步演进过程,本文应用了自组织理论对每个阶段进行特点描述和概念划分。
关键字:产业集群 购买者 驱动自主品牌革新 自组织理论。
自从迈克尔·波特的《国家角逐优势》一书出版后,世界各国不断加大对于产业集群的关注,产业集群渐渐成为广大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以水平联系为主的集群内中小微型企业自主品牌革新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剖析集群环境对于群内企业自主品牌革新的推进用途,并结合自组织理论演示企业品牌革新的每个进步阶段。
1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全球产品链(GCC)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格雷菲(Gereffi)等人在对全球产业转移和分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两种商业链运行模式。格雷菲在1999年指出,现在在世界范围内,有一股从生产者驱动模式向购买者驱动模式转变的趋势[1]。
生产者驱动型的产品链一般是大型制造商在整个产品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典型的有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购买者驱动的产品链一般是批发商、大的商家和品牌商起主导用途,他们控制推广部分,而把非核心的生产外放的一种外向型互助生产互联网模式。这种模式一般用于服饰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步,进步中国家渐渐融入全球价值链。很多片断化的链条环节以地方产业集群的形式在进步中国家兴起。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可延续全球产品链的思路,分为购买者驱动型和生产者驱动型。本文研究对象锁定在购买者驱动型产业集群。
2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通过与外面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减少自己的熵含量,且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自己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细致方向进步演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结构有序度和自适应、自进步的过程[2]。
系统的自组织活动一般分为两种基本形态:适应性自组与探索性自组。适应性自组是当外面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系统力图通过改变自己的结构与功能去适应这种已经出现的变化的自组织行为。
探索性自组是自组织的一种高级形态,与适应性自组相比,它具备非常大的自动性。其特点表目前当外面的干扰尚未正式到来之前,系统在以往经验或科学预测基础上所进行的“预调节”[3]。
虽然自组织理论到今天未能形成一种完整规范的体系,但它深化了大家关于系统进化过程的认知。本文试图运用自组织理论研究产业集群环境下群内企业品牌革新的行为,提出以购买者驱动的产业集群环境对于企业品牌革新有积极的推进用途的看法。
3购买者驱动的产业集群内企业自主品牌革新行为。
国内外学者对于集群形成机理主要有外部经济性,节省买卖成本,专业化分工,常识溢出效应等看法,在此不再赘述。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在吸引群外投资方面具备相对优势,正是这种优势带给群内中小微型企业一个开放的环境。本文借鉴自组织理论,觉得集群内企业自主品牌革新主要历程由他组织到自组织、由低组织程度到高组织程度与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3.1由他组织到自组织过程。
购买者驱动产业集群的领导公司主要有批发商、品牌商家与品牌生产厂家[4]。在全球价值链中,这类领导公司通过学会品牌等稀少资源来控制高附加值环节,把加工组装等初等生产任务转移到本钱更低的区域。因此,很多产业集群由委托组装(OEA)或委托加工(OEM)开始进步起来。在此阶段,群内企业的商品同质性高,并没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生产设计的主要驱动力源于组织外部,即为他组织阶段。
此阶段中,群内中小微型企业一方面对领导企业维持着高依靠度,一方面又领会到价值链上的主要份额都集中在流通范围这个尖锐的事实,自有品牌的意识渐渐形成。他们通过贴牌生产累积技术和经验,其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不断自我健全,渐渐达成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的过渡,即组织力来自事务内部的组织过程,从而进入自主设计和加工阶段(ODM)。
总结:集群效应更易于吸引投资带来开放性的环境,这为群内中小微型企业消化吸收先进经验并将它移植到自主品牌提供了便利性条件。
3.2由低组织程度向高组织程度演进。
支配原理是协同学的基本理论,觉得系统自组织一般只有极少量的序参量决定。支配理论同样适用于讲解企业自主革新品牌的进步演进。自主品牌指不光有品牌,还拥有核心技术,并对品牌的进步具备决策权[5]。上个阶段的消化吸收再移植的模式只不过企业自主革新品牌的初级阶段。由支配原理,少数序参量,如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管理等要点决定着企业自主品牌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在自主设计和加工阶段,这类要点之间的有效关联还较弱,单个企业很难达成新产品牌生命周期的延续,此时急切需要外部系统进行支持。此时集群的优势再一次凸显,集群更易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中介和行业协会的信息支持与学校和研究机构的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支持。另外,集群的常识溢出效应也会帮助促进群内企业的革新行为。
在ODM阶段,企业品牌革新的自组织行为基本停留在适应性自组织的阶段,即企业依据市场需要进行技术整理与商品设计。而本阶段中企业可以凭着集群的外部勉励用途而做到集成革新,较之上一阶段已有实质性的突破。
总结:产业集群的支持系统推进了企业品牌革新行为由低组织程度向高组织程度进步,达成了品牌生命周期的延续。
3.3由简单到复杂过程的演化。
耗散结构理论称,系统需要持续的与外面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保持有序状况,并维持肯定的稳定性,且不因外面微小的扰动而消失。在企业品牌革新行为达成适应性自组织后,即企业依据市场需要集成革新设计商品、丰富品牌内涵后,企业的品牌革新行为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具体表现为企业通过品牌革新获得了更高的附加值,提升了市场占有率,并降低对地区品牌的依靠,渐渐不同于地区品牌,成为吸引外部企业进入集群的新动力。伴随产业集群的知名度及地位的提高,集群内的基础建设必然会日趋健全,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在这个动态的不断优化的外部环境中,企业为了保持有序状况,一直与外部交换信息和技术,与外部一同提高。这使企业品牌革新能力由简单向复杂的自组织过程演化,即完成探索性自组织,即企业能预测和引领市场需要,带动产业向前进步,在此过程中企业的品牌价值提高。这种革新行为更偏向于自主革新中的原始革新,是革新行为的最高层次。
总结:产业集群具备单个企业所不拥有的对外吸引集聚效应,能更快的达成外部环境的升级,为企业品牌达成重点突破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4结语。
本文在产业集群视角下,剖析了购买者驱动型产业集群内企业品牌革新行为的自组织演进,并提出在品牌革新行为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细致进步上升的每个阶段,集群效应为企业自主品牌革新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很多产业集群良性进步的同时,还有相当部分产业集群本身存在着低档次商品角逐激烈的现象,商品缺少知名度、各产业集群商品雷同缺少特点,导致产业集群增长缓慢甚至衰退的情况。产业集群应充分发挥其优势,为群内企业提供开放性的环境,并在企业自主品牌革新的每个阶段给予外部系统支持,推进企业品牌革新行为的深化进步,形成差异化的企业品牌互联网。同时,企业品牌会与地区品牌形成良性互动,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潘利。链网互动视角下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
[2]Hanken.H.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M].BerlinNew York.1988.
[3]殷红春。品牌生态系统复杂适应性及协同进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5.
[4]陈小文。产业集群的品牌策略:塑造地域品牌与企业品牌[J].工业技术经济,2006.
[5]邓立治。国内企业自主品牌革新能力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