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教学法在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点击数:878 | 发布时间:2025-02-03 | 来源:www.telpuan.co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151-01

    计算机科技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同各行业的融合度更是得到持续的加深,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成为大家从事各项工作必须具备的技能。计算机技术同医学各范围的深度融合,对医疗行业从业职员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要。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的医学技能外,更需要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要紧的基础课程来讲授。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公共基础课使用的方法依旧是“填鸭式”教学来传授常识[1]。传统的“课堂理论+机房实践”教学模式不只将常识的获得和常识的实践人为的划分为不一样的教学阶段,而且将不同常识背景、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强行放在一个教学环境中,从而致使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质教学成效差的结果。教学观念落后是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常见存在的一种问题,教学内容缺少革新是致使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2]。分级教学法是在充分考虑医学生学习认知特征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办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医学生自己的常识背景及认知特征为基础,充分关注其个体差异性,对讲课对象进行教学层次的划分,并为每一个教学层次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做到真的的因地制宜。所谓分层教学,就是依据不同专业、不同水平层次的受教育对象,拟定不一样的教学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办法[3]。分级教学法能提升医学生学习计算机常识的积极性,符合医学生的认知特征,在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学水平。

    1、本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近况

    1.医学生的近况

    本校是高职高专类医学院校,开办有护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专业,学生的生源地多以县及县以下行政地区,因此,其计算机方面的常识基础较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背景、兴趣、喜好、思维原因的不同[4]。通过对入学新生问卷调查的剖析可知,18%的学生极少接触计算机,52%的学生常常用计算机但仅为打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等活动、10%的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有兴趣并且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学生的计算机入门知识差异显著。另外,因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我校为公共课程,学生的看重程度不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

    2.计算机公共课教程的近况

    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医学类院校学生的公共必学课程,是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科目[5]。现在,本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教程主要讲授基础课程,包含打字、计算机基础、word、excel、powerpoint与互联网基础。教程内容安排同非医学类院校的公共课内容大致相同,同医学结合度较差,缺少“医味”。

    3.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近况

    现在,本校对大一新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忽略了学生在计算机技能方面的个体差异,出现了基础差的听不懂、基础好的不想听的问题,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千篇一律的“课堂理论+机房实践”教学模式违背了计算机常识的认知特征,使本来具体化的实践过程抽象化,人为增加了学会计算机技能的困难程度。

    2、分级教学法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本校现阶段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的问题,借鉴一流的教学改革成就,马上分级教学法应用于实质的计算机教学中。

    1.学生分级,做到因人施教

    因为本校学生的生源地遍布全国各地,学生的计算机入门知识参差不齐,因此,分级教学法推行的首要条件就是对学生进行分级。第一,具备针对性的设计调查问卷与入校基础测试,对入校的新生的计算机技能状况与对计算机的兴趣度进行摸底。然后,依据调查问卷与入校基础测试的状况,将学生划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为基础级,该级别学生的计算机入门知识较差,常识的同意能力也较差。第二级为兴趣级,该级别的学生具备计算机入门知识,对计算机常识具备好的同意能力。第三级为应用级,该级别的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入门知识,对计算机常识具备较强的同意能力。通过对讲课对象的分级,可以对不同计算机基础与不同同意能力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讲课,即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常识需要,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常识的兴趣,在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学水平。对学生的分级不是千篇一律的,学生在通过本级别教师的常识考核后,可以随时随地调整其分级状况,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2.分级备课,做到精确备课

    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教学模式不断出现,但,学校教学的主要方法还是“黑板+多媒体”的面对面的讲授,讲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进行课程的讲授,需要讲课教师对讲课大纲做到彻底的理解。因此,讲课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依据讲课对象的分级状况来确定该级别的讲课目的。分级备课也就意味着讲课教师也需要分级,即讲课教师需要依据自己的业务素质来选择自己能承担的讲课任务。依据学生的分级状况,讲课教师也需要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来承担对应级别的讲课任务。

    3.分级讲课

    分级讲课是分级教学法推行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在学生分级和分级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的。讲课教师需要对自己教授的课程进行梳理,依据本级别学生的常识同意能力来安排讲课内容的开端,把握好讲课过程中的重点知识,巧妙处置好要点之间的衔接,做到要点与要点之间的平滑衔接,重视要点之间的递进关系。讲课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做到讲课教师的主导地位。讲课教师在讲授常识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让学生在理解入门知识的同时能学会大纲需要的实践能力。

    3、结论

    分级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课堂理论+机房实践”教学模式的束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常识水平、认知能力,进行差异化教育。分级教学法的推行,防止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刀切”问题,使不同认知能力、不同常识水平的学生都获得到符合自己能力的常识。分级教学法的推行,既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升教学水平。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