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人口问题的什么时间考虑

点击数:606 | 发布时间:2025-02-10 | 来源:www.jgjff.com

    〔摘要〕人口问题是北京需要着力解决的一大难点。将来一个时期,北京的人口仍将处于一个较大规模增长的态势,在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环境下,严加控制不是解决北京人口问题的有效方法,应该随经济社会进步用市场经济的方法逐步解决人口难点。

    〔关键字〕北京;人口;户籍

    一近年来北京人口变动的趋势。

    从1999年到2007年,北京的经济进步速度连续维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同时,北京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也维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北京近年来人口变动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人口维持增长态势。

    从过去的几年看,北京2007 年常住人口为1633万人,相比1998年的1245.6万人, 9年间北京每年新增常住人口43万人,人口增长仍然呈现较高的增长水平。

    2.外来人口维持较大规模增长。

    北京的人口增加主如果由外来人口引起的。

    数据显示, 9年间,外来人口由1998 年的154.1 万人,增长到2007年的419.7万人,每年新增29.5万人,占常住人口新增量的68.6% ,即每三个新增人口中就有两个是外来人口……这体现了外来人口的常住化趋势,故控制外来人口的增长规模是北京人口管理的要紧课题。

    3.户籍人口的机械增长。

    现在,大家对北京人口增长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外来人口的增长上面,对户籍人口的增长尚关注不够。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近9年来户籍人口也呈大幅上升的增长趋势,每年新增13.5万人,占新增常住人口的31.4% ,等于每三个新增人口中有一个是户籍人口,户籍人口增长的90%源自机械增长,且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维持稳定。这种增长固然是经济社会进步所必需的,但面对这样迅速的增长,也应有相应的对策。

    4.地区人口增长格局分化明显。

    近五年来,人口变动的地区差距性最为显著也最具备代表性。核心区人口大幅降低67.1万人,拓展区人口大幅增加190.9万人,进步新区人口增加86万人,涵养区人口整体增加2.3万人。核心区和涵养区的人口变动数目符合北京人口进步目的,但拓展区外来人口增加幅度过大(每年增加好友口为47.7万人) ,进步新区吸引中心城区人口能力相对不足,每年仅吸引7.6万人。

    二存在的问题。

    1.人口迅速增长使北京面临巨大重压。

    按目前每年净增43 万人口的规模,北京到2010年常住人口将达到1762万人,到2020年将达到2192万人,大大超出北京“十一五”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到2010年和2020年的人口规模。而且2007年北京常住人口新增52万人,等于海外一个大中城市的规模,是历年来人口增加最多的一年,人口增长呈现出加速膨胀的趋势,如不加以合理解决,将来人口比上述预测数字还要庞大。这对北京的资源、能源、环境、城市服务等方面导致的重压会愈加大。

    2.外来人口过于集中在拓展区。

    拓展区现在已经成为外来人口的主要聚集地。

    2002 - 2006年,拓展区新增外来人口56.1万人,占北京新增外来人口的58.1% ,拓展区好的投资环境、教育水平、进步空间(就业吸引、置业吸引、学业吸引)吸引了愈加多的外来人口,导致了人口分布也呈“摊大饼”式进步。这种外来人口过于集中在拓展区的趋势不利于北京城市的整体进步。

    3.新城承担中心城人口疏散功能需加大。

    现在,新城区域承担了大约北京三分之一的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进步新区,外来人口增加量占整个新城区域的83,3%。应当说新城的人口集聚效应开始显现。但作为将来北京人口疏散的重点地区,其产业集聚能力还较弱,其人口承载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论文网 LunWenDataCom]

    4.周围区域进步相对滞后。

    据《中国地区进步蓝皮书》显示, 2006年,京津冀地区的“环京津贫困带”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这说明尽管北京自己的进步速度非常快,但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用途非常弱。周围区域进步的落后,致使这类贫困地区的人口不断地涌向北京,导致北京的人口出口不畅,人口只进不出,很难疏散。

    这也是近年来北京外来人口(较低素质人口)不断增加的一个要紧原因。

    5.户籍管理及人口统计工作需加大。

    户籍的多头管理和政策放松是人口机械增长的重要原因。中央、市属和军队三大系统均握有进京户口审批权(涉及26 个单位的41 个部门) ,小城镇、房产外销、高校进京指标等方面的户籍管理政策也较为宽松。同时,因政策性缘由导致的人户离别现象比较紧急。据统计局抽样调查数据,截止到2005年底,北京人户离别人口已达228.6 万人,占户籍人口总量的19.4%,五分之一的户籍人口人户离别。人口管理的松散,导致人口统计工作不清,人口政策指向不明。

    北京人口增长应该主要吸引高档人才,以达成“高档、高效、高辐射”产业进步,但现在的人口管理近况很难做到这一点。

    三对策建议。

    在全国迅速城市化、人口大流动的背景下,达成北京人口与资源的协调进步,应该多措并举。一要靠管理,采取市场经济手段,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引导人口自由、适当的流动,而且满足吸引高档人才的需要;二要靠疏导,从整个地区进步的角度考虑人口疏散,把更多的人口放到新城、周围区域及全国各地去。

    1.优化北京人口增长空间结构。

    根据北京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应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逐步形成按主体功能定位的人口发展势头,力争用5 年时间,达成核心区人口比重有所降低,拓展区人口比重基本稳定,新区人口比重明显增加,涵养区人口集聚水平提升。

    一是优化各主体功能区产业结构,控制功能区人口的相应比率,疏解中心城市部分功能转移到新城,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达成人口的有序、合理流动。

    二是调控户籍政策,适合限制城八区的外来人口规模,积极引导外来人口流入进步新区。用鼓励外来人口在进步新区入户籍的规范,降低城八区外来人口持续增长的重压,达成北京人口空间的合理布局。如新增机械迁入人口,户口优先落在新城;由中心城迁入的人口,其子女可优先进入新城优质中小学就学等。

    三是加大房产业的调控与管理。房产业在全市范围内合理布局,在进步新区和轨道交通站点附近,采取积极手段使其成为中心城区人口的主要疏散地,控制新城产品房外销比率,防止成为外地流动人口的“新城”。可以对符合城市空间布局需要的居住区采取低生活本钱的政策。

    四是加大新城的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新城在教育、医疗、体育等方面的先天不足现象。建设若干重点项目,鼓励中心城优质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搬迁到新城,以提高新城的人口吸引力。

    2.加大地区合作。

    加快推进京津冀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进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作,从地区的角度平衡资源和产业,带动周围地区进步,引导人口在大地区空间上的合理流动。

    一是加快推进京津冀地区在基础设施布局、产业进步、城镇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实质性的拓展,以产业就业引导人口转移疏解,减缓北京的人口涌入重压。

    二是应特别重视与廊坊等周围中小城市的合作,提升其承载力,通过经济适用房、老年公寓、高校转移等方面的合作,引导人口向外疏解。

    三是加大人口异地疏导政策研究,探索异地养老的医疗、社会保障政策,鼓励人口跨地区流动。

    3.加大人口管理。

    人口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工作,应该在传统户籍管理方法与经济社会进步、劳动力供需与城市承载能力、健全各项服务与有效控制人口规模的现实矛盾中探寻平衡,立足现有条件,以科学进步观为指导,不断提升人口管理与服务水平。

    一是成立由国家有关部委、驻京部队和北京政府有关部门参加的首都人口进步委员会,统一领导、协调首都人口管理政策法规的研究、拟定、推行和修订工作;清理户籍迁入政策,变“多支笔”审批为“一支笔”审批,提升户籍迁入人口素质,确实为首都经济进步提供强大的智商支持。

    二是打造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管理软件,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打造标准一致、互为补充的全市人口综合动态信息管理平台,准时学会全市人口信息,提升人口管理效率,减少人口管理本钱。

    三是对外来务工职员实行正常的状态管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劳动监察,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如保障最低薪资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升企业雇用外来劳动力的本钱;严格限制很多用外来人口为主体的企业和产业的进步。

    四是对外来人口提供市民化服务。依法加大对居住场合的管理和服务,改变外来人口的居住和工作条件,如清理整治“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城市地下空间等聚居地,预防形成“贫民窟”;合理调整水、电、气等生活要点价格,提升北京居住、生活本钱,以此控制和降低“三无”职员等寄居型人口的盲目流入。

    参考文献:

    [ 1 ] 北京统计局。 北京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 2 ] 北京社会科学院。 中国地区进步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论/文/网 LunWenData/Com]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