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年级语文必学二要点及复习资料

点击数:318 | 发布时间:2025-02-14 | 来源:www.dps4.com

    当所有都毫无期望时,切石工人在他的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领会到,并不是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我期望初中生朋友们做什么事情,只须你认准了,就不要轻言舍弃,由于成功就在下一步。智学网高中二年级频道为大伙整理了以下文章,欢迎点评和推荐~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作者介绍

    郁达夫,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过去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静作品的熏陶。192024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网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肯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词汇讲解:

    混混沌沌:hun hun dun dun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

    原文: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的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赏玩:shang wan赏析玩味。

    原句: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姿态:zi tai

    领略:linglue知道事务的状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分辨他的滋味。

    原文:求并非名花,也并非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况,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适合的。

    碧绿:bi lu

    原句:你也能看得到非常高非常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一椽破屋:yi chuanpo wu这里指普通平房。

    原句: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疏疏落落:shu shu luo luo稀疏零落。

    原文: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点缀:

    原文: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落蕊:luo rui

    原句: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细腻:xi ni精细光滑。

    原文: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着既感觉细腻又感觉清闲。

    落寞:luo mo寂寞;冷落,也作落漠。

    原文:潜意识下并且还感觉有点落寞。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淮南子说山》“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原句: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类深沉的地方。

    啼唱:ti chang

    原句:由于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嘶叫:si jiao

    原句: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的家虫。

    平仄:ping ze平声和仄声,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原句: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橄榄:gan lan常绿乔木,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花白色,果实长椭圆形,两端稍尖,绿色,可以吃,也可入药。这种植物的果实。有些区域叫青果。油橄榄的通称。

    原文: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椭圆:tuo yuan一般也指椭圆体。

    原文: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萧索:xiao suo缺少生机,不热闹。

    原文: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一直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譬如:pi ru譬如。

    原文: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第一部分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是总起部分。

    第二部分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季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记叙:依据“清”、“静”、“悲凉”这一特点,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2、议论: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第三部分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第三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同步复习资料: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凋谢混混沌沌椽子馍馍廿

    平仄疏疏落落点缀嘶叫柘

    颓废落蕊着着

    答案:diāo hùn dùn chuan món iàn zè shū luò zhuì sī zhè tuí ruǐ zhuó

    2.下列词汇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苦涩屋檐萧索落蕊B.幽深混钝落寞平仄

    C.训鸽细腻凋谢意境D.点缀颓废赏玩蟋摔

    提示:B项,“混钝”的“钝”应为“沌”;C项,“训鸽”的“训”应为“驯”;D项,“蟋摔”的“摔”应为?“蟀”。

    答案:A

    3.下列有关文学知识的解释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是浙江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B.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说具备爱国主义思想,并对封建道德作大胆挑战,但带有颓废情绪。

    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址,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D.用“故都”而不需要“北平”,表明作者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

    提示:D项,“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有误。

    答案:D

    10分钟练习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季的倩影倩:美好。

    B.不可以自已已:止,抑制。

    C.何尝不然然:对,是。

    D.回味不永永:久远。

    提示:C项的“然”应讲解为“如此”。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有什么区别呢?

    提示:B项把“枣子颗”比作“橄榄、鸽蛋”。

    答案:B

    3.下列语段的语序已被打乱,其中排序正确的一项应为

    ①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②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③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的家虫④由于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

    提示:注意句子之间的内容衔接。先是写秋蝉的声音是北国的特产,然后写缘由,接着跟南方的对比。

    答案:C

    4.作者笔下的“南国秋”,其景象有哪些特点?从哪两个侧面表达出来?

    提示:注意抓住草木、空气、天空、气候的特征来剖析。

    参考答案:草木凋得慢,空气润,天颜色淡,多雨少风。混混沌沌地过去,只有一点点秋凉。秋味、秋色、秋意、秋姿,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足。

    5.“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句,作者为何要写朝东?作者写出了槐树的动感,这动感源于哪三方面?

    提示:“朝东”体现出来的是方位感,由于太阳从东方出来。第二问注意概括其内容。

    参考答案:由于作者写的是“早晨起来”。①使人联想起它是秋的点缀,②落蕊铺满地,③扫街的留下扫帚纹。

    6.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什么段落?其用途是什么?

    提示:要从作者体现的内容重点来看,作者把全部情感寄寓在北国之秋,因此可知写江南之秋是衬托。

    参考答案:主要在2和13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主要内容:描写了作者站在王圆箓的塔前,在想象中重现了这个道士愚昧无知地毁坏,并贱价出卖国家文物,而当时政府对此不闻不问的一段让人痛心的历史

    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表带了作者对因愚昧的道士和不作为的政府而丢失的文物的的痛心与憎恨。

    作者介绍: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宁波余姚县,中国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内地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与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与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余秋雨以擅写历史文化散文著称,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出版后广受青睐。除此之外,他还著有《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散文作品。

    《道士塔》写作背景

    莫高窟是国内的佛教石窟。在甘肃敦煌县境内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国内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

    光绪二十六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文书等文物4万多件。1907年英国的斯坦因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绘、绣佛画5箱。1914年斯坦因第三从敦煌掠走5箱写本,两次共掠走遗书、写本1万余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精品,掠走5000件。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又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莫高窟壁画26块。这类偷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遭到很大的损失。

    而所有这类损失,大多数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有关。王道士,即王圆箓,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时候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很难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当时的情形是,王道士对于敦煌的所有毫不珍惜。庚子年阴历5月26日清晨,他发现了藏经洞!但他对于藏经洞中宝物的价值一无所知。随便拣来送人。后来,外国人了解了,用了极少的钱就从王道士手中盗买走了其中的很多宝物。

    作者对于这类宝物的损失深感痛心~从中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作者即是依据这一思路行文的。

    同步复习资料

    1、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坍弛倒溯排场遗赠

    B.歆羡婀娜车辙关卡

    C.官邸朔风凛冽拎来

    D.呆滞偌大蹊跷憨厚

    2下列各组中没错别字的一项是

    A.藉贯浓阴端倪头昏脑涨资*源%库

    B.尴尬烦躁糟践鸦鹊无声

    C.缴纳品位倾泻揠苗助长

    D.松驰遨翔炽热饮鸩止渴

    3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汇,正确的一项是

    好,________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资*源%库

    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______就是那个王圆箓!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______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

    目前,他正衔着旱烟管,趴在洞窟里随手捡翻。他______看不明白这类东西,只感觉事情有点蹊跷。

    A.既然居然虽然自然

    B.既然居然依旧当然

    C.果然居然仍然自然

    D.果然居然依旧当然

    4下列句子成语用不适合的一项是

    A.林冲回头望了望火光冲天的草料场,大踏步朝前走去,朔风凛冽,那雪下得更紧了。

    B.余秋雨的《道士塔》,生动深刻,才华横溢,是其“文化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C.柳永与红颜知己难分难舍,《雨霖铃·寒蝉凄切》中表现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让人叹惋不已。

    D.玄奘不远万里前往印度取经,其间风餐露宿,长途跋涉,历尽磨难。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大的倾泻也只不过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B.当学校宣布大家文学小组成立并交给大家任务的时候,大家大伙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C.任何社会、任何家庭都是经不起奢靡之风的侵袭的,何况大家的国情还不到玩名猫名狗的地步。

    D.作家赵丽宏也不太赏析散文虚构,但他觉得余秋雨的散文仍然可以当散文看,由于不是每篇都有如此的虚构,而且有些历史的记载也不详尽。

    2、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不过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真不了解一个堂堂佛教圣地,如何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儿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如何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

    …………

    王道士天天起得非常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助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感觉暂时没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手了刷把。

    6“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一句有哪些含意?

    7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评价王道士这一历史人物的?

    8在王道士的背后,还有什么人可称真的的历史罪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青云谱随想

    余秋雨

    对于中国绘画史,我特别重视晚明至清一段。这与我对其他艺术门类历史进步阶段的评价有非常大的差别。朱耷就出目前我特别重视的那个阶段中。

    在此前漫长的绘画进步历,当然也是大匠如林、佳作叠出,有一连串说不完、道不尽的美的创造,但,要说到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强悍呈现,笔墨丹青对人格内核的直捷外化,就不能不把目光投向徐渭、朱耷、原济与“扬州八怪”等人了。

    毫无疑问,并非画到了人,画家就能深入地面对人和生命这类根本课题了。

    中国历有过一些非常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访、顾闳中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我都是非常喜欢的,但总的说来,被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己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也是非常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人物或要紧场面,艺术家本人的灵魂经历并不可以酣畅地传达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倒是山水、花鸟画更大概比较曲折地展示画家的内心世界。

    山水、花鸟本是人物画的背景和陪衬,当它们独立出来之后一直比较成功地表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意境,而在这种意境中又大多溶解着一种隐逸观念,那就触及到了我所关心的生活意识。这种以隐逸观念为主调的生活意识虽然有浓有淡,有枯有荣,而基本走向却比较稳定,长期以来没太多新的伸发,因此,久而久之,这种意识也就泛化为一种定势,画家们更多的是在笔墨趣味上倾注心力了。

    所谓笔墨趣味认真说起来还是一个既模糊又复杂的定义,说低一点,那可能是一种颇感得意的笔墨习惯;说高中一年级点,可能是一种在笔墨间带有整体性的境界、

    感觉、悟性。在中国古时候,但凡像样的画家都会有笔墨趣味的。即使到了现代,国画家里的佼佼者也大概在或低或高的笔墨趣味间邀游。

    这类画家的作品常常因优雅精美而叫人叹为观止,但毕竟还缺少一种更强烈、更坦诚的东西,比如像文学中的《离骚》。有没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大家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不少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历代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状况下忽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后来又见到过他的《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与我非常喜欢的《杂花图长卷》。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在这里,仅说笔墨趣味就非常不够了,仅说气韵生动也太矜持了。

    9对于中国绘画史,作者特别重视晚明至清一段是什么原因什么?

    10第五段中“这种意识也就泛化为一种定势”一句中的“定势”指什么?

    11作者看到徐渭的一幅画“精神陡然一震”是什么原因什么?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