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秋季,哲学大师海德格尔首次读到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萨特的哲学叙事办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特别赏析萨特对滑雪所做的哲学考虑:对山坡的陡缓程度的体验,取决于你是用合适缓坡的挪威办法,还是用合适陡坡的法国办法滑雪,因所用办法不同,同一山坡时而看上去陡峭,时而看上去平缓[i]。萨特对滑雪的考虑正视了如此一个事实:技术从根本上规定了人对世界的感知,即技术框定了人的视界,已经渗透入大家的生活空间之中。
关于技术的缘起有很多古老的神话。在哲人柏拉图讲述的爱比米修斯造人的故事中,技术与人的由来几乎是同时的:在造物主创制生命的最后阶段,造物主命令普罗米修斯和他的兄弟爱比米修斯替生物进行装备,分别赋予种种特有些性质。爱比米修斯对普罗米修斯说:“让我管分配,你管检查吧。”普罗米修斯赞同了。爱比米修斯一一作了安排:他给有的生物配上了强大的体力,而没给予敏捷,把敏捷配给了柔弱的生物;他给了有的生物武装,为没武装的生物设计了别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可是因为他不够聪明,竟忘记已经把可以分配的特质全都给了野兽,他走到人面前时,一点装备都没了。普罗米修斯前来检分数查询配的状况,正轮到人从地下出世的时刻马上来到。情急之下,普罗米修斯只好偷了赫菲斯特的用火技术和雅典娜的制造技术,同时还偷了天国的火种送给人。[ii]
这个故事好像说明,诸神只把人造到一半就推他上路了,技术是一种补偿,引入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弥补爱比米修斯的失误,是为了叫人凭藉技术谋求存活之道,达成自我“健全”。换言之,天分不“健全”的人无力直接应付自然的挑战,而不能不诉诸技术,将自己周遭的生活环境改造为一种人为的、技术化的世界。
然而,实质的状况可能恰好反过来:人的自然特质或动物性本来大概“健全”,倒正是在无止境的创造冲动和技术旨趣驱使下,大家选择了“没有完成”这一开放式演进模式,而渐渐生疏了“已健全”的天分,降低了对其自然特质的依靠。即人由于选择了技术而成其为人,而具备与动物不一样的生活方法。
由是观之,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式演进的旨趣,这种旨趣和意向使技术活动成为人的内在向度:技术既是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展示过程,也是使自然和人的创造物被再造、被展示的过程。简言之,人建构了技术,技术反映了人的开放性的本质力量。
2、互联网空间中的生活
20年前,互联网空间只不过个生造的科幻定义,其话语首要条件乃十分技术化的控制论,前卫小说家试图通过它展示一些像电子神经系统的反乌托邦情境。但此后不久,电脑信息互联网蓬勃兴起,大家几乎在一夜之间被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世界。尽管大家沿用了互联网空间这一隐喻描绘他们的新奇遭遇,以万维网、虚拟实在为典范的新技术给世界带来的却是另一番生活化的景象:网际交往和虚拟生活。
网际交往是现实交往的延伸,其动力机制主要包含寻求重视内涵的交往、建构新的社会互联网、打造网际社会地位和形成互联网亚文化群体诸方面。网际交往中引起大家常见关注的问题有二,一是互联网空间中的情感和爱欲,二是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群体行动。大家对前者的态度不无暧昧:一方面消费社会将情感和爱欲作为鱼饵引诱惑们不断地追逐欲望的消费;其次,又将互联网中的情感与爱欲视为另类。而这更增加了互联网情感与爱欲的魅惑力。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群体行动包含公共参与、一同抵制等方面,事实表明,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群体行动,会在互联网以外产生现实性的后果,因而问题的重点在于,通过互联网,群体的意愿和力量怎么样显现?这种显现方法对于建设性和对抗性的群体行动分别会致使何种效应?显然,对于这种全新的社会群体行为,大家非常难从理论上加以抽象的定性,而应进一步由具体个案加以体悟。
在互联网空间中,身份的虚拟性和匿名性致使了多重自我现象,使得自我身份的认可远较现实生活复杂,也使互联网交往具备与现实交往迥异的特点。从本质上讲,这种新现象来自于现代人对交往的矛盾心态:一方面,大家期望与别人对话、交流、交流,期望告白自我、理解别人并对别人产生影响;其次,大家又对对话、交流和交流的可能性缺少信心,十分惧怕别人的误解、控制和伤害。当互联网这种非面对性的交往平台出现时,大家便表现出信赖与怀疑、互助与争斗、赠予与索取、游离与沉溺等相互交织的矛盾心态。
[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