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考好历史,学生需要了解一些的考试中常常考的要点。,下面智学网将为大伙带来该哦中必学三的历史的要点的介绍,期望可以帮助到大伙。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收获
1、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年代背景:
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国内背景:中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就: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大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国内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年代。
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推行载人航天工程的策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庞大、技术复杂的航天工程。
2025年十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学会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很明显,这给了他非常大启发。
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产品种--南优2号。
2025年,他获得中国国家高奖项--"国家高科技奖"。
2、对人类的贡献: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借助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只大大提升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觉得能够帮助解决将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策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非常高的国际声誉。
3、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进步
1、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进步: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初次达成,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年代。
20世纪末,中国在依赖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
中国成立后。
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党中央提出让常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用途。
2、"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结果: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技和文学艺术范围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兴盛景象。
代表人物及作品:
老舍的话剧《茶楼》,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未来的出色作品
2、曲折的年代
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是什么原因:
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尤其是"文化*"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不一样的学术看法,被看作代表不一样的阶级利益,一些出色作品遭到错误批判。
2、遭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
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人》。
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2月》等。
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很多常识分子遭到了伤害,文静园地百花凋零。
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遭到非常大影响。
3、文静的春季
1、出现的背景:
"文化*"结束。
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静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静需要植根于人民生活。
邓小平指出,大家的文静是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国内进步科学文化具备要紧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进步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兴盛的表现:
反映"文化*"为主题的"深思文学""伤痕文学"。
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科学和文静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季。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进步
1、人民教育的奠基
1、1949年底,第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用苏联经验"来打造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方位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拟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毛泽东提出:"大家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进步,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方位进步的教育方针。
3、在进步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打造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规范,学生可依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一同进步,培养了大量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中的教育
1、表现:
"文化*"开始后,不少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1966年夏,高考考试规范被废止。
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致使大学教育水平降低。
2、结果:"文化*"使中国教育事业遭到很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少,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降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3、教育的复兴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
"*"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进步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进步策略。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将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节奏加快。
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拟定了《义务教育法》。
20世纪90年代,为推进高等教育持续进步,国家着手推行进步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飞速进步壮大。
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途径筹备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期望工程"。到20世纪末,国内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加强西部区域教育进步的力度。
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打造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