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状况对书法创作的影响

点击数:554 | 发布时间:2025-08-07 | 来源:www.yamkq.com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7-0125(2017)13-0181-01

    书法文化自诞生到今天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长久以来它作为一种线条的书写艺术,一直披着带有“神化”色彩的神秘面纱。不一样的书写状况会使书法创作过程发生变化。苏轼所提出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则被公觉得书法创作过程中的最好状况。

    1、达成“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专业基础筹备

    成熟的技法是达成“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必要条件。“书法创作是书法家在乎识支配下,运用肯定的方法,书写汉字,产生具备审美价值作品的活动。”除去意识有哪些用途外,技法也是完成一幅书法作品的必要条件和基础筹备。方法需要经过长期的自觉练习,才能进步成为无意识的书写习惯。要有“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及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的魄力和决心。只有在技法达到了“技近乎道”的高度时,才可以让技法服务于书者自己的情绪及想象力。

    书法艺术是文字的艺术,其根本是书者通过文字这一介质抒发情感的过程。纵览古今,凡是是经典的作品,无论从内容看还是形式看,都是值得推敲研究的。如孙过庭的《书谱》、苏轼的《赤壁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作品,不论从书法的艺术价值上看,还是从作品内容的文学价值上看,都是中流砥柱的经典代表。

    学书之初大家看字形结体,看线条,而一旦进入创作阶段,对创作内容的选择成为了评定一幅作品水平高低的要紧原因。书法艺术的存在不可以抛开内容谈形式,若要使作品在历史洪流中“站住脚”,一定要有扎实的文学素养做支撑。书法艺术也是书者心和眼相互用途的艺术。书者需要通过不断地察看研究,判断剖析作品好与坏,进而总结经验,培养审美情趣。看的好作品多了,临习古人的字多了,自然会形成无意识的审美习惯,而这种审美习惯在创作过程中会帮助书者构想作品形态,达成“意在笔前”的创作筹备。

    2、影响书法创作的心理诸原因

    心理学看法觉得:认知与情感结合构成了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认知构成了态度中的观念成分,情感构成了态度中的体验成分。因此,情绪情感直接影响书写体验。积极的情绪对大家的行为活动起协?{和促进用途,消极情绪对活动起破坏和妨碍用途。不只这样,情绪还能调控人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不是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主观判断。当一个人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他达到自己目的水平的可能性会更高。而在紧张和焦虑的状况下自我效能的判断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很难达到自己确立的目的水平。所以说苏轼所提出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是一种积极情绪致使较高自我效能感的状况。

    性格是致使形成书写风格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性格是态度与行为方法的统一。而性格在其理智特点中的感知方面表目前:有些人擅长捕捉细节,而有些人擅长把握整体。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资。”

    平时的创作行为受创作动机支配。一旦创作行为发生,便有创作动机的指向用途,而创作动机也有好坏之分。不一样的创作动机影响创作水平的发挥。孙过庭在《书谱》中汇总了影响创作水平发挥的各种原因,即“五乖五和论”。其中的“感惠徇知”与“意违势屈”指的即为创作动机。“感惠徇知”指书者怀有知遇之恩,有感而发的创作,多呈主动性创作。而“意违势屈”则指被动的,迫于重压之下的创作,多呈被动性创作。这也是心理学上动机的强化用途。强化用途可分为正强化用途和负强化用途。比如褚遂良创作《雁塔圣教序》是为了重新确立法度,这便是其创作动机上的正强化用途。东汉蔡邕有云:“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可以佳也”。这种为了完成任务或取悦别人的创作动机,则对创作行为起负强化用途。

    3、结语

    总而言之,书法是结合笔、墨、纸、砚等物质原因与书者思维、情绪、风韵等非物质原因于一体的古老艺术。在心理学被广泛应用的今天,将书法与心理学结合作为一种新学科进步研究,会更有益于推进书法学科的进步。书法心理掌握像一把钥匙一样,帮大家打开更多书法艺术世界的大门,带大家领会奇妙的书法文化精神。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