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地理学探析

点击数:820 | 发布时间:2025-08-12 | 来源:www.xaikm.com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3-0089-05

    在大众化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被年代赋予了鲜明的地理印记或符号,“时空域”螺旋式进步使得高等教育呈现趋同性与差异性、同质化与特点化并存的格局。当代高等教育解析不能离开必要的地理语境,高等教育维系不能离开特定的地理场域,高等教育进步不能离开相应的地理协同。来自于高等教育学科与地理学科新近进步、变轨而形成的富含吸引因子的要紧交集,高等教育地理学遂成为当代新兴交叉学科。

    1、高等教育地理学的学科溯源

    高等教育地理学具备办法论渊源和本体论渊源。前者由地理学科提供研究框架与逻辑进路,以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为视角,持续审视高等教育的存活与进步问题;后者则基于高等教育现象与规律,以高等教育学科为核心理论体系。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其理论基础与教育学具备较强的拟然性,与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存在较高的牵连度,诸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都可以进一步演绎为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社会学等。假如分支学科已经比较成熟,就可以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踩在巨人肩膀上”的研究捷径。但,相对于其他高等教育分支学科,教育地理学却是一门新兴学科(更准确地说,现在还处于“研究范围”阶段,还未真的上升到“学科”层面),高等教育地理学科不拥有上述捷径效应,其研究与建构愈加具备探索性与挑战性。

    近年来,中国学者开始运用地理分支学科理论研究高等教育活动。以经济地理学为视角,许长青觉得,高等教育经济地理的研究横跨经济学、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经济学等专门范围,具备其独特的主体论价值和认识论价值。[1]以历史地理学为视角,许甜基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脉络,剖析中国高等教育进步初始阶段地域分布的阶段性变迁特点,探索高等教育进步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2]以人口地理学为视角,傅凰等从人口结构对高等教育规模、经费、师资和水平的影响与人口结构对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的影响两方面探讨了人口结构对高等教育进步的影响,觉得高等教育要受人口结构情况的制约,并对人口结构的变动起用途。[3]另外,陈亚借用地理信息管理软件的空间剖析功能对中国生源进行了剖析。[4]李泓泽等通过对2008年全国各区域高校招生规模、效率的综合评估,发现中国高校招生规模总量、增长率和综合效率均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5]

    海外学者同样十分关注高校进步与地理原因的互动关系。在高校定位方面,有学者在研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卑诗省)高等教育体系地理分布的经济与社会意义的基础上,觉得地理空间不平衡与高校机构种类分布之间具备有关性,高校应当呈现多样性,盲目升格将产生负面影响。[6]在高校招生方面,有学者围绕高等教育入学的地理学问题,对于地区人口统计特点、社会空间分化、量具选择、扩大入学比率、符合年代与利益有关者的政策等进行探讨,希冀探索一个可以反映多元社会、空间和时间特点的高等教育入学新模式。[7]在高校规范方面,有学者探讨了确立高等教育政策地理学的要紧意义,试图揭示高校与其所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的关联性。[8]在高校教育方面,有学者考察美国高等教育多样性与地理多样性的关系,并对少数族裔和女人因为区域和背景差异而致使学习差异问题进行了研究。[9]有学者进一步觉得高校和课堂是人文地理社会活动的要紧场合,与社会进步基础彼此交织、联系,应当促进高校地理教育学和批判地理学(critical geography)的有机结合。[10]在高校经济互动方面,有学者研究了高等教育在革新型城市建设和革新型经济进步过程中所发挥有哪些用途[11];还有学者对特定地区的若干高校进行了比较剖析,揭示了高等教育对于地区社会经济进步的要紧用途。[12]

    就学科建设而言,高等教育地理学尚处于萌芽阶段。据中国知网、谷歌 Scholar检索结果发现,国内外均未出版高等教育地理学研究专著,也没发表专门针对高等教育地理学的研究论文,现在还没出现全方位系统讲解高等教育地理学的研究成就,很多范围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联合国经济合作与进步组织(OECD)等国内外机构、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对高等教育与地区社会进步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从不同视角对高等教育的地理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并获得了积极的研究成就,为该学科的建设与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高等教育地理学的要紧理论与实践基础。

    2、高等教育地理学的价值剖析

    所谓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在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用途、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中所产生的效应,既包含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也包含主体对客体的效应。[13]同样,高等教育地理学的价值体目前人―地、高教―地区、理论―实践等对应要点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呈现多样化、交融性和持续性特点。

    一方面,高等教育地理学基于人―地的本质关系,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进步的基本需要。教育是人类特有些社会活动,而高等教育则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与阶梯。虽然远程教育技术方兴未艾,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盛行全球,但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依旧具备强大的生命力。高校是常识分子、高档人才的富集地,也是莘莘学子慕名求学的核心场合,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对于地理原因(包含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具备高度的敏锐性和非常强的倚赖性。同时,高校之“人”对“地”具备明显的反向价值,地理因子完全浸润在高等教育的浓郁环境中。不只“地”之物理状况伴随高等教育的扩张趋势而发生显著变化,而且“地”之民主、文明、教化程度也将日益提高。因此,高等教育地理学成为人―地互动关系研究的独特范围,具备独立的学科价值。 恩格斯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剖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有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类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些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程度也正是在这里。”[18]高等教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的独立性也同样具备类似的重要程度,由于这决定了该学科的独立品质。同时,综合性与倾向性是交叉学科性质的又一特点。具体来讲,高等教育地理学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性,但倾向于社会科学;具备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属性,但倾向于应用科学;具备硬科学与软科学属性,但倾向于软科学;具备传统学科与交叉学科属性,但倾向于交叉学科。可见,交叉学科的学科性质不可以觉得是对所谓上位学科的学科性质的简单继承甚至混同,这将违背交叉学科的成长规律,抹杀交叉学科的成长空间。目前将交叉学科强行纳入某一学科(比如僵化地将教育经济学纳入教育学科,或者纳入经济学科,试图成为某一学科的子学科)的做法值得商榷。

    因为高等教育地理学发轫于实践范围,是对目前高等教育进步失衡、定位失真、管理失范等很多问题的现实回话,具备强烈的实践性,同时,理论源自实践,又对实践发挥指导用途,理论体系的创建也是该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高等教育地理学建设兼具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的双重任务。另外,假如从研究视角来看,可以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从地理学的层面研究高等教育问题,二是从高等教育的视角研究地理学问题。在肯定意义上,上述两个研究方向甚至可以视为“高等教育地理学”与“地理高等教育学”的逻辑分野。“从实质的角度看,任何现实的问题都是综合的,它们并不完全尊重学科的分类。假如将一个现实的综合性的问题削足适履地放在某一个专门性的学科中进行研究和剖析,或者过分强调某一学科的专门性,或许会出现认识上的片面性与失误。”[19]高等教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学科性质具备多科性、开放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因此,需要在理论凝练与具体实践中予以全方位把握。

    5、结语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均与国家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进步息息有关。在综合国力角逐、革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世界各国都寄予高等教育莫大期望,将高等教育纳入地区进步的“同一体系”,赋予规范化优势,进而促进高等教育与地理元素(包含自然地理元素和人文地理元素)的高度契合。因为高等教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边缘学科,既要以地理学的基本原理考察高等教育学,也需用高等教育学的原理考察地理学,因而需要比较宽泛的理论基础。换言之,高等教育学科与地理学科的很多理论均可以成为指导高等教育地理学建设与进步的要紧基础。该学科目前最迫切的研究任务是坚持多学科原则,明确基本范畴、基本价值、基本构造等一系列要点,构建具备独立学科特点的理论体系框架,进而引领学科建设健康进步。潘懋元先生觉得:“从某一门学科的看法考察高等教育,只能看到高等教育的一个侧面。……只有把多学科看法研究成就综合起来,比较剖析,才能获得比较全方位的认识。”[20]高等教育地理学正是提供了如此一个新的视角,符合高等教育进步的多学科研究趋势,是一个具备远大前景的“朝阳前沿学科”,很多处女地正等待着广大教育学家、地理学家和其他学科专家的悉心开发,以期逐步奠定其应有些学科地位。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