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141
所谓商业银行风险就是指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因为事前没办法预料的不确定原因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实质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蒙受经济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最大的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高负债经营,这也决定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势必具备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之处,具体体目前:①银行的各项业务都面临风险,不只资产业务会面临风险,其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也会面临风险,如利率降低时固定利率存款会给银行导致损失,中间业务会给银行带来操作风险;②除非停止所有业务,不然银行的风险不可以降为零;③银行风险具备强传染性和外部负效应。当一家银行出现危机的时候,大家自然会觉得其他银行也有危机,因此会出现挤兑现象,从而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因为银行经营主体是货币资金,因而与整个经济社会的联系都很密切,所以任意一家商业银行一旦产生危机,就会飞速传递到其他行业,形成连锁反应,进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动荡。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同时也是风险管理的产物。要想更好地管理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第一需要知道风险的由来。
1 信息不对称致使风险发生
信息经济学觉得,在一项买卖中,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总有一方对另一方不可以充分知道,因而影响做出准确决策,使之面临风险。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又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所谓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发生之前,因为一项经济行为可能面临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出于安全考虑,行为主体总是会做出“不作为”的选择。而道德风险也就是违反约定,做出对自己有利而对买卖对手不利的事情。在银行的信贷业务中,相对于银行,借款人对于借款用于投资项目的风险性质有更多的认知,他们有时或许会隐瞒真实的作用,而银行对借款人的资金作用与功效、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等信息的认知一定少于借款人,这就会产生信贷方面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 委托代理理论和银行资产水平趋降性
挤兑行为是致使银行陷入困境的直接导火索,而引发挤兑行为的根源则是银行资产水平的不断恶化,坏账侵蚀银行的资本金,致使银行抗风险能力丧失。在信贷关系中,借款人为代理人,他们一般拥有信息优势;贷款人为委托人,他们一般不拥有信息优势。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与遭到本钱控制和信贷员素质、经验等原因的影响,致使银行对借款人的筛选出现失误,再加上国内较长时期以来都处于信贷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由此产生了存量债务积压问题,从而使得银行的资产水平趋于恶化。
3 商业银行自己的管理水平引发的风险
当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三者之间与各类业务自己内部结构之间的比率关系没办法协调时,就会引发经营风险。假如一家商业银行是激进型的,过分追求收益最大化,就会忽略安全性和流动性,致使银行风险业务比率过高,也会加剧经营风险;反之,假如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过于守旧,就会渐渐丧失角逐优势,最后致使业务萎缩,风险同样加剧。著名的巴林银行和大和银行事件就是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出现漏洞的结果。
4 宏观经济环境有哪些用途
货币政策的调整会使得货币提供量和利率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顾客的行为取向,致使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内在价值发生改变,风险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当经济处在衰退阶段时,社会投资、消费萎缩,企业破产很多增多,此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大幅降低,资产水平加剧恶化,银行会面临较大的风险。除此之外,一国的金融监管力度对银行风险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现在国内的金融监管体系还不是非常完善,这就容易致使银行之间的无序角逐和短期行为的发生,使风险加剧。
现在,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从银行诞生之日起,银行就开始通过承担信用风险来获得收益。现在国内银行业绝大多数收入来自利差收入,并且国内银行业有着特殊的经营背景,金融市场未能达成充分的自由化,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银行业投资组合选择空间非常小,贷款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绝对比重过大,这就意味着信用风险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2016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好的贷款余额为15123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183亿元;商业银行不好的贷款率为1.74%,比上季度末降低0.02个百分点。虽然这是自2012年一季度以来,不好的贷款率初次降低,但国内滋生不好的贷款的环境并未根本改变,长期以来的债务积压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缓解信用风险问题:
(1)加大信用限额管理,银行在给顾客设定信用限额时应该考虑到,设定的信用限额能否覆盖该顾客所有些信用业务,包含贷款、承兑、担保与信用衍生业务;除此之外,因为顾客可以同时与多家商业银行发生买卖,因此在设定信用限额时不可以只考虑该顾客在本银行的信用业务,而应该将顾客在其他银行的信用业务一并加以考虑,以便较准确地合计该顾客的实质可承受的信用额度。
(2)进行资产证券化,将信用资产成批量、迅速地转换成流动性强的金融商品,使得本应由商业银行一个人承担的信用风险进行转移和分散。
(3)商业银行可以对顾客群进行分类,可以分成核心企业关联顾客、行业集聚顾客、弱周期的顾客和资源类顾客四个群体,重点进步管理优良、财务绩效和经营成就可观的核心顾客。
(4)对贷款商品进行重新设计和整理,优化贷款业务结构。可以在贷款商品中加入商业票据、买卖筹资等形式,同时运用灵活的综合贷款经营方法,在减少信用风险的同时,稳步提升贷款业务的收益水平。
引发市场风险的原因有不少,包含利率、汇率、股价、指数的变动等,这类原因都源于市场,相互间联系密切、相互影响,可能组合、传导,也会相互转化、抵消,因此度量起来困难程度很大。除此之外,市场风险具备复杂性和高风险性,风险程度较大。金融衍生商品的如火如荼,不只使市场风险的度量困难程度加强,市场风险有了更大的隐蔽性和风险性,而且大幅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更易引发系统性风险。解决市场风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健全市场风险监测体系,打造包含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具体职能部门三个不同层级的全员参与的市场封控系统。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应该拟定专门的部门或打造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工作。
(2)使用风险对冲机制。通过金融衍生商品等金融工具,在一定量上对冲市场风险。
(3)推行限额管理。对总买卖头寸或净买卖头寸设定限额;设定可容忍并且具备追溯力的最大损失额即止损限额。
近年?恚?伴随金融管制的放松、业务全球化、金融革新的节奏加快及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也在渐渐增大。操作风险不同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源于系统内部,其风险加强并不会带来高的收益,因此,应该尽可能防止非必须的操作风险。
对于可避免的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调整业务规模,改变市场定位等手段让它不再发生。对于买卖差错、记账差错等可减少的操作风险可以通过差错率考核,强制休假等手段来减少风险。对于因失火、打劫、高管欺诈等导致的操作风险,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拟定应对和连续营业策略等手段将风险转移或分散。如果是实在不可回避或是分散操作风险,需要为其计提损失筹备。
5 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