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和谐社会的话题成为当今大家关注的焦点,其中一方面是什么原因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尽管大家对贫富差距所引发的关于效率与公平、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乃至贫富分化的合理性等问题仍有异议,但在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区域差距与不同收入群体所受的不公正待遇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在缩减贫富差距、均衡利益差别等问题上,已民心所向、势在必行。因此,应该从导致国内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事实和缘由着手,不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社会走向稳定,走向和谐。
关键字:
贫富差距利益不均差距公平和谐
引子
1、矛盾激化下的打砸抢
2004年12月20日,湖南邵阳中意房产公司负责人傅中意与邵阳县建设局长邓节生在邵阳湘桂黔建材城因砸车发生争执,邓节生突然倒地死亡。随之发生了罕见的大规模“扛尸”事件,4天中死者尸体摆设在傅家里,上万人进入现场,傅的住宅被砸毁,傅中意的老婆杨丽芳多次请求警方制止死者家属的打砸行为,却无人搭理。傅中意在“扛尸”高潮中出逃。那些参与“扛尸”事件的人用墨汁和红色喷漆在傅家墙壁上写道:“有钱算什么!”“为富不仁者杀!”“血仇必报”……
2、仇富还是仇腐
前年,吴敬琏先生在同意国际管理掌握颁发的杰出收获奖时,对不少民营企业出现的各种问题,他指出应当分清仇富和仇腐两种心理,针对民营企业的原罪论提法并不合适。应当把凭勤劳、凭努力经营的人和靠权力暴发的人分开。
3、在农民出生到死亡过程的一个个“天价”。
第一是“天价出生费”,有人表示目前“孩子不是生出来的,而是买来的”。依据调查数据表明:与20年前相比,目前生小孩的成本至少上涨了100倍。第二是“天价教育费”,常识最有力量,对于农民,可以改变他们命的最好办法就是同意教育。为了孩子能上学,有的农民砸锅卖铁,有的农民惆怅自杀,……第三是“天价买卖成本”,农民在城市间、企业间流动,承担着高额的“买卖成本”进城打工,遭遇种种门槛,可谓“城市不是农民的城市,农村才是农民的归宿地”;农民进入企业后,沦为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不少不好的老板拖欠或者赖掉他们的工钱。由于贫穷,农民工请不起律师、上不起法庭、没办法举起法律之剑。还有就是“天价医疗、养老成本”,农民有病没钱医,为了可以让自己过上比较安宁和舒适的晚年,总是有“养儿为防老”的观念,不料子女越多负担越重,因此陷入了一个“贫困——多生——更贫困”的恶性循环。农民不只“生不起”,而且也“死不能”,在死亡到来之后,还有“天价的丧葬费”等着他们
2、三个方面的质疑
1、公平与效率之争
中国经济改革初期所获得的显著收获,是使农村和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而这事实上缩小了整个中国范围内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但当时很多人片面地赞扬农民内部收入的不平等程度有所上升,以为只有加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才会带来经济的兴盛。由此就使只须“效率”不要公平的观念在中国肆虐了20年。而他们所说的“效率”,其实不过是少数人的货币收入多而已。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很多人只讲“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闭口不谈“一同富裕”。
就国内现在经济社会进步的阶段而言,怎么样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困难的抉择。从一个方面来讲,现在的中国仍然处在一个经济建设的年代,假如社会公平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也是不可取的。但从另一个方面看,面对经济高速增长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社会公平上来是完全必要的。因此,简单地说用社会进步为中心取代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适合的。政府过多承担经济职能的现象则应当发生根本的改变。这意味着要打造一个具备超越性的、以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政府。也就是说,政府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将促进社会公平作为政府的一种基本职能。
2、机会平等与结果公平
哈耶克在他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提出了他的个人主义伦理观:应平等待人而不是试图使人平等。哈耶克所提出的“平等待人”,有两层含义:一是一般意义上大家所说的对于人的权利的尊重和平等相待与市场经济中平等的市场地位等等。另外的一层意思是:每个人实质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有差别的对待,才是真的的平等。哈耶克个人主义伦理观的另一句话是“不试图使人平等”,强调不要国家或集体的干涉,倡导放纵自由,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不试图使人平等”假如从“不试图使人的行为结果平等”的角度来考虑,那样是积极的。这也是哈耶克所看到的。人与人的平等是机会平等,但人与人是有差别的,因而人与人在能否找准时机,对机会的把握程度,主观的努力程度上是不一样的,有时差异是非常大的,所以结果是不会也不应该平等的。社会给个人提供平等的首要条件条件,均等的机会,然后,任由个人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如此是有益于人的不断进步的,在角逐体制下,可以优胜劣汰。这种不平等是适当的,是人类自己进步的需要,在角逐中互相促进,一同进步。因此,即便是在生产力高度未来发展趋势社会,也是不可能需要“完全平等”的,由于人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特别是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上,只须有不同的地方存在,那样在人所用途的对象物上就会体现出来。所以在此意义上,的确要反对使人平等。
但,假如从“不使人社会行为的首要条件,机会平等”角度来考虑的话,就不适合了。反对使人平等,不应当反对旨在促进机会平等的行为。在市场经济中也存在着不公平角逐等问题。为何会存在这类问题呢?由于,国家所提供的法律,经济,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健全的,并不可以为每一个人保证社会行为首要条件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而在社会转型时期,这个问题就愈加突出了,因为种种规范的不健全,所以种种在健全规范下可以防止的不平等就体现出来了,如中国的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等不平等的现象,给各方在经济中的平等进步导致障碍。需要国家的干涉,使之平等,协调进步。平等的过程,也是各方面体制健全的过程。
3、对贫富差距合理性的质疑
据媒体报道,一位统计学家觉得,中国现在的贫富差距大体上是适当的。其理由是,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不可以以基尼系数普通的标准来看待中国。对于一个不是二元经济的国家,基尼系数可能管用,但中国农村人口占大部分,基尼系数要放大一些才管用。
这种判断的原因是不可以成立的。事实上,中国现阶段的二元经济结构在非常大程度上是人为强化所导致的,其本身就是一种不公正、不适当的现象。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农民对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贡献度同社会应有些回报度不成比率,因而二元经济结构被强化。为了竭尽全力地推进工业化,从1952—1986年,国家通过价格“剪刀差”从农业中隐蔽地抽走了5823.74亿元的巨额资金,加上收缴的农业税1044.38亿元,34年间国家共从农业抽走了6868.12亿元的资金,而在60年代整个国家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几百亿元。非常难想象没农村的支撑,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会有今天的局面,而农民所直接承受的却是日益强化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紧急地违背了代际之间所应当具备的公正准则。从横向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很多社会经济政策是在维护甚至是在强化二元经济结构。譬如,户籍规范是在维护和强化一种社会身份等级制,而诸如有所不同对待的就业政策、社会保障等政策则是在维护和强化城乡居民之间的隔离。这类,无疑人为助长了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不公正现象。
回首20年,一句“翻两番”就可概括这个伟大的收获。而以后20年的经济进步就没这么简单,经济总量要翻两番,但环境污染不可以翻两番,东西部差距不可以翻两番,能源消耗不可以翻两番,贫富差距不可以翻两番,城乡差别不可以翻两番,这样等等中国农村吃苦受难的老姓白的到今天对毛主席感恩戴德,但对改革开放的带来的经济的进步无动于衷,由于这种好处于他们无关,至少他们会一直如此觉得,并且抱怨声到处都是。
3、国内现在贫富分化近况
1、比基尼系数
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到底是不是合理?对此,应当用多个标准综合来衡量,其中基尼系数是综合性的指标。
自90年代深化改革阶段以来,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有研究表明,表征这一分化程度之一的基尼系数已超越国际公认的预警线(0.3~0.4),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已达0.4577。到1995年,全国的基尼系数为0.445。这一数值比1983年的基尼系数的估计值高出16个百分点,比1988年的估计之高出7个百分点。全国的基尼系数平均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不断上升。
依据大部分有关专家的研究成就,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在0.458以上,有些学者甚至觉得在0.49以上。即使是按0.458来算,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经超出了适当的范围。
2、城乡分化
国内工业布局及社区建设,自1949年以来,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再分配格局中,以牺牲农业及农村进步为积累,使得持续进步的社区资源集中于城市,并形成了较大的城乡进步差距及较尖锐的城乡进步矛盾。其次,即便在城市社区,于资源配置上,也处于功能单一及权力分配的分割状况,从而使得城市进步亦出现了不平等格局:一是资源优势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城市,且为边界封闭、简单消费的城市社区功能形态;二是其他中、小城市只是服务于这几个大城市的单一功能单位--被中央计划指令性地需要向这几个大城市底价、甚至免费地或提供某些稀缺资源,或提供某些特点产品,或输送大城市进步急切需要的学会一技之长者,而他们自己的城市化进步则被置于准计划甚至计划外(所谓"自己找米下锅")的分配及进步状况下,且受制于中央计划中所谓一个个“五年计划"的政策规定。从城乡收入差距方面来看,假如扣除农民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成本,再把城市居民各种福利也计算进去,那样中国的城乡差距实质已经达到了5:1或者是6:1。这个数字差不多居世界之首。到今天,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缘由看不起病。国内中西部农民因看不起病,死于家里的比率高达60%-80%
3、行业差距
从行业收入差距来看,中国目前行业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北京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1年全市86个大类行业中,最高薪资行业与最低薪资行业相差6.6倍,二者间的差距比2000年加强了1.9倍。
有学者指出,现在中国占总户数20%的最富有户收入,占有全部收入的51%以上,而20%低收入户只占4%左右。从主观感受方面来看,多数社会成员已觉得贫富差距是中国紧急的社会问题。
4、导致国内贫富差距拉大是什么原因
1、政策上的财富分配不平等
第一让大家看看,中国怎么样陷入了两极分化的社会危机中。为目前的贫富两极分化辩护的人一直说,这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可防止的。其实单纯的向市场经济转轨并不会导致这样紧急的贫富分化,大家今日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在非常大程度上是因为近期20年来经济政策的偏向。
在只须效率不要公平的思想指导下,加剧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作法第一表目前,中国经济中的打折政策几乎一直都是只给予市场经济中的强势集团。20年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恶习,这就是只给富者以打折政策,只给富裕区域和富裕的个人以打折政策。
a外资企业的税收打折
这种制造贫富两极分化的政策偏向主要表目前外资企业的税收打折上。当今中国收入最高的群体之一,是在外资企业工作的高薪阶层。很多人以为这种特高的薪金源自外资企业的高效率,其实外资企业的这种巨额薪金支出非常大程度上是政府的税收政策打折导致的。这种畸形的税收政策打折不只表目前法定的税率上,表目前外资企业一直享有低于中国企业的所得税税率、肯定年限的所得税税收减免上,而且表目前操作层次上的税收征收方法上。对中国企业,超越肯定数额的职员薪资不可以计入本钱,而应当视为收益的一部分,从而不只职员应当缴纳相应的个人所得税,企业还要为此缴纳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但这种作法却没适用于外资企业给其职员的薪资,外资企业的职员薪资就都可以不视为企业收益,从而不必缴纳相应的企业所得税。
在这种不平等的税收待遇下,中国企业因为税负过重而很难提升职工薪资,外资企业却因为税负较轻而乐于给其职员高薪。事实上,外资企业给其职员的高薪在非常大程度上是拿着中国政府的企业所得税送人情。外资企业薪金常见高于中国企业,这在一定量上是特殊的税收打折政策导致的。
b国有企业职工的不公平待遇
近期几年中国的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平等进一步加剧,这主要由于国家在政策方面对国有企业的职工待遇不公,切断了国企长期进步的后路。
第一国有企业剥离了几千万职员。对国有企业职员的这种“剥离”,不只意味着原国有企业的职员因同时失去工作和收入而下岗,更主要的是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任何社会保障,落入了被国家和社会完全抛弃的地位——他们总是被迫以几万元甚至仅仅几千元就买断了工龄,从此政府就摆脱了向他们提供养老金的义务,这使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以后大概得不到任何养老金。另外,从国企的长远进步而言,自从转向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政府就基本上不再向企业实行很多的财政性投资。国有企业可以得到的主要“打折”和“资源”,其实是银行的贷款。从来就没见到过给全体国有企业的一个税收打折,而只了解每当政府财政紧张时,就以所有可能的名目、甚至以违反法律和政策规定的方法来增加对国有企业的税收。在实质收税过程中,因为片面用行政方法维护“税收纪律”,导致对非国有部门没足够的税收纪律约束,以致非国有部门逃税紧急。这两方面原因联合用途的结果,使国有部门承受了不成比率的负担,国有企业在税收总额中所占比率很大地高于它在整个经济总产出中的比率。
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大家到今天为止一直没形成有效的国有财产保值增值机制,刚开始的所谓“放权让利”,就偏离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它将企业的所有大权都让给厂长或经理一个人,不对其资金运作进行任何监督。结果是便捷了国有企业的少数经理职员大肆进行在职消费,任意挥霍企业资金,甚至侵吞公有财产,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国有企业办“混合所有制企业”和“产权买卖”的浪潮,事实上就变成了少数特权人物转移资金以侵吞国有资本的方法。在这将来掀起了两场运动:“国有企业退出角逐性范围”等于不准国有企业继续经营,“改制”则更是肆无忌惮地实行私有化,而且基本上是以向少数特权人物白送国有财产的方法实行权贵私有化,让少数人放下掠夺全国人民的财产。就是10年来这两个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不只将很多国有企业送上了绝路,而且在一极喂养出了一个有惊人财富的暴富阶层,在另一极断送了大多数国有企业职工的生路,使他们坠入了贫困的深渊。
c、区域政策不平衡
区域进步的不平衡有先天原因,但政府政策不平衡的人为原因也需要予以看重。本来东南沿海区域在市场经济中天生就有地理上的优势,可以长期维持比中国大陆更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它们却在近期20年中一直在政策待遇上享有比中国大陆多得多的打折。90年代初,东南沿海的富裕和老工业基地的贫穷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某些部门给东南沿海特殊政策打折的恶习仍然没终结。这就导致了经济政策上的一大奇观:发达国家政府的特殊打折政策都给予贫穷困难区域,而中国的特殊打折政策却集中地给予最富裕兴盛的区域。结果是老工业基地因为不堪财政重负而衰落,形成了今日大量人绝对贫困化的局面,而东南沿海的个别省份却富冠全国。如此导致的区域性贫富分化绝不可以算是公平的。
2、盲目追求外向型经济的后果
20年来的指导思想一直是片面地追求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为此而形成的一系列政策都在加剧收入和财富分配上的两极分化。
第一,近年来的贫富两极分化在非常大程度上与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有关,也与很多侵吞公有财产有关。而经济的“外向化”程度越高,从事这种违规致富行为的人就越大胆越便捷,由于频繁的对外买卖和国际资金流动很大地便利了违法致富的资金出逃,而且这种频繁的对外经济买卖本身就提供了很多的非法致富机会。最典型的例子是为了推行所谓的走出去策略而让私人以私营公司名义用国家资金在海外注册企业,这很大地便捷了很多见利忘义之徒侵吞国有财产——在海外注册私营企业的老板可以翻脸不认帐,否认国家在自己注册企业中所拥有些财产,而中国政府甚至连向外国政府控告这种人的法律依据都没。
第二,为刺激出口所实行的不惜代价的出口退税政策是导致两极分化的又一大源泉。出口退税给予的暴富机会是这样之大,以致假造出口单据以骗取出口退税本身成了某些“模范外向型区域”的一大赚钱机会。
第三,对加工贸易的打折政策也是当今贫富分化这样紧急的一个缘由。根据这种政策,为加工后出口的商品生产所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都免征关税和增值税,甚至还可以享受其它的政策打折。如此一种政策鼓励了生产出口商品的企业切断与其国内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提供者的联系,它虽然有益于广东等少数沿海区域进步加工出口经济,却使广东的出口产业进步不再能带动中国大陆的有关产业进步和产业升级,由此而加剧了直接生产出口商品的行业和区域与其它行业与区域之间的贫富分化,使广东的富裕与全国的经济进步失去了关联。
最后,“鲶鱼效应”的观念加剧了贫富分化。这种观念觉得,进口的重压会使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活得更好,就象在长途贩运的活鱼中放入吃鱼的鲶鱼会激活贩运的鱼那样。而近几年的很多政策都是根据这种思路设计的。事实上即使是那些在开放进口的重压下存活下来的企业和个人,他们的存活处境和福利也总是会大幅度降低,这会使贫者进一步贫穷,从而加强社会中的贫富分化。
5、缩小贫富差距,势在必行
1、贫富分化对国内经济社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现象,社会、企业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但,随之而来出现了另一种状况,就是因为利益分配不可以非常不错地进行调整,使分配紧急不公,直接致使贫富悬殊直线拉大。一部分人收入愈加低,而另一部分人,也就是所说的“金字塔塔尖上的人”收入愈加高。更为可怕的是,个别在“金字塔塔尖上的人”不是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的,而是通过一些不正当、不公平的方法达成了富裕的目的。这就让大部分人对一些“金字塔塔尖上的人”不那样信服。另外,社会财富增加到了少部分人手中,改革的成就不可以使大部分享遭到,而且使大部分人相对贫困,这就违背了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假如这种贫富悬殊继续下去,假如相对贫困人口继续增加,势必带来紧急的社会后果,最后会引起社会动荡。
贫富差距已成为中国社会一个十分紧急的社会问题,对于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进步导致了十分有害的负面影响。党和政府对于中国人民的郑重承诺是“一同富裕”,中共的十六大报告也明确宣布,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惠及十几亿人口”。鉴于此,大家不应回避贫富差距问题,更不可以有意掩饰贫富差距问题的紧急性。只有正视这一问题,才谈得上竭尽全力地解决这一问题。
2、贫富分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冲突
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今年两会的主题。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解决利益冲突,并由此达成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利益均衡。去年,由香港学者郎咸平引发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在某种意义上宣布了利益年代的到来。大家可以看到,这场争论与其说是不同看法和倡导的交锋,不如说是不同利益诉求的对立,尤其是怎么办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
应当说,在过去20多年中,虽然市场经济的框架已经基本得以确立,但为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利益均衡机制却没相应地打造起来。2004年中国改革的要紧主题之一,就是为打造和谐社会所进行的努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可以说,这意味着社会进步取向上的一个要紧转变,即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使经济建设与社会协调同步进步。这种转变的一个基本背景是,在过去的20多年中,大家打造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去年人均GDP突破1000USD,经济建设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在国内已经基本确立。因此现实的危险不是有的人担忧的向旧体制的倒退,而是因为种种缘由形成一种坏的市场经济,并由此断送打造一个好的市场经济的前景,甚至从根本上败坏掉市场经济的名声。这当中的一个要紧问题就是与市场经济合适套的利益均衡机制。在人均1000USD这个阶段,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社会矛盾处置得好,国家就可能较顺利地进入一个新进步阶段;反之,结果就是社会利益格局的紧急失衡,社会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矛盾不断增加,甚至使社会陷入倒退。
正是在如此一种背景下,怎么样打造一个和谐社会的问题摆在了大家的面前。和谐社会的意思无疑是相当广泛的。打造和谐社会,这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将对中国的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国当前情况下,和谐社会的最基本含义是形成一种大体均衡的利益格局。缺少了利益格局的大体均衡,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6、怎么样缩减贫富差距
在社会贫富分化亟待解决的状况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已近深入人心的状况下,怎么办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太大的问题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问题的发因着手。
第一,国家对企业的征税。就现在的状况说,国内企业的税负尤其是名义税率是不轻的。但问题是,税效果率不高,企业偷税逃税现象紧急;另外,在个人收入所得税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如果对高收入群体税收的征缴存在不少漏洞,个税还未形成调节贫富差别的有效机制,甚至起的是相反有哪些用途。政府需要加强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同时考虑提升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起点和提升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还有就是,大家相信大部分人都是通过正当方法富裕起来的,但,也确实有个其他人富裕的并不那样阳光。尤其是一些人在淘“第一桶金”时,出现的问题较多。有人提出了不追究这批人的“原罪”的看法。其实,重点是看有没罪,假如有罪,为什么不追究,不追究就是对整个社会的不公,对全体人民的犯罪。
第二,是国家财政用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资金比重较小,很多的资金用在政府直接投资、改变投资环境和行政支出上因此,打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第一是要改变国家的再分配。在近期的两年中,国家再分配有向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倾斜的征兆,但力度仍然有限。目前迫切的问题是要增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教育及医疗的投入
3、健全利益表达机制
可以说,在利益主体已经多样化的今天,利益表达的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问题,已经是一个没办法回避的问题。打造起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建构和谐社会的要紧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在2004年年底,全国总工会的几个动作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第一,坚定支持工人在三资企业打造工会。第二,支持来自农村的工人加入工会第三,对于拖欠农民工薪资问题,全国总工会向政府提出建议:颁布多种解决方法。应当说,强化工会有哪些用途,使工会可以真的成为工人表达和争取利益的组织,是形成相对均衡的劳资关系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四,国企改革过程中的资产转移的规范化
在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供应国有资产过程中,假如符合以下条件,则可以保证国有资产不发生量变,不发生国有资产流失,堵住国有企业改制和策略重组中可能发生的私有化漏洞。公正评估国有资产,公开出售国有资产,收回的国有资产用于再投资,打造复式财政预算规范。国企改革问题,需要飞速打造国有资产转移的法律,使它有法可依。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手段需要体现角逐、透明、公开的需要,需要让公众有参与的机会。可能有的人会说,一旦有公众参与,每个利益集团讨价还价,可能使问题复杂化,决策的本钱会大大地提升。但,它带来的是相对公平,后患比较少,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来看,应该是值得的。
5、法治约束下的机会平等
打造法治的市场经济能够帮助抑制这种活动和达成机会平等,因此既有益于效率提升,也有益于收入平等的达成。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正是要勉励那些勤于劳动、擅长经营的人可以发挥他们的才能,在市场活动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假如不是如此,不是去推进国内的法治市场经济的规范建设,而是让少数人凭着行政权力进行寻租活动,甚至靠鲸吞国有资产和掠夺大众而暴富,效率和平等的情况都会恶化。所以,以分配情况恶化为由来反对国内市场取向改革的大方向,是没道理的。大家应当通过市场取向的改革,进一步铲除寻租的土壤,既推进平等,又促进效率的提升。
最后,加大公款消费的查处力度。一些暴富者是公款催生的,是公款消费推进的,中国的政府官员到外国去吃不饱肚子决不是一句笑话,分析其背后是什么原因主如果在国内吃得太饱,以至于撑大了肚皮。需要对公款消费与借公款消费之名为自己谋私利的行为进行打击和制约。
标注
濯玉忠《流浪有钱人——兼论中国商人阶层意识的缺失》博客中国
邓璟《农民真苦,农民真累,农民真危险!》博客中国
盛子修《哈耶克个人主义伦理观批判》《经济学家》2004年11月
吴忠民《贫富差距合理论”有误?专家撰文挑战权威》,《中国经济报》
张希望《从简单到复杂的跨越》《中国经营报》05年1月1日
陆学艺《专题研究报告之中国中间阶层研究报告世纪中国》《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第252-254页
吴忠民《贫富差距合理论”有误?专家撰文挑战权》》,《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3月28日
陆学艺《专题研究报告之中国中间阶层研究报告世纪中国》《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第252-254页
吴忠民《贫富差距合理论”有误?专家撰文挑战权》》,《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3月28日
陆学艺《专题研究报告之中国中间阶层研究报告世纪中国》《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第252-254页
左大培《大家今日为什么陷入困境》中国报道周刊2004年8月
桑百川《国有资产流失猛于虎加强社会贫富差距加剧腐败》《环球》2004年02月
常亮《问张维迎对贫富差距是关注过多还是关注不够》《中国改革平台》2004年十月
孙立平《利益年代的冲突与和谐》《南方周末》2005年01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