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2-2589(2014)21-0191-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策略”推行后,到今天已近10年。关于“05策略”中课程调整、定位、教学目的、教学办法等方面的教改研究成就已经十分丰富[1]-[4]。本文拟从教学一线实践出发,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为例,探索思政课教改实效达成的方法和渠道。
思政课教学的目的需要严格遵循《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大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需要,具体到《纲要》课程就是:“拓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知道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共,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通过对主要历史事件的剖析,发现和学会近代中国社会历史进步的基本矛盾,认识近代历史演变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到理解“三个选择”的历史势必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最重要问题就是怎么样引导学生看待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任课教师,大伙都了解《纲要》课教学中史论结合的要紧意义,对于达成史论结合也有各自的经验之谈。但,衡量《纲要》课教学是不是成功不可以仅仅停留在抓眼球、讲故事、凑热闹的形式流弊,而是要看学生是不是可以自觉地认可课程内容,是不是可以自觉地用课堂教学中的视角、思路和理论认识和看待历史与现实问题。为达成这一目的,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升备课水平,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办法
坚持集体备课规范,结合现实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日常,《纲要》课教师的教龄、经验、学术积累、专业方向、个性特征都存在着一定量的差异,这是现在各类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构成中是一个常见现象,也就是说教师队伍存在“不平衡情况”。为了确保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成效,需要在鼓励教师个体探索个性化教学的同时维护教学工作的严肃性、导向的正确性。这就需要大家应当以集体学习、一同讨论、集思广益的形式回顾总结前一阶段教学成就的得失,做出准确的评价,有些放矢为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提升探寻着眼点和突破口。也就是说要遵循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接总结的程序推进教学工作。在每次集体备课活动中,仍然学要不断重温《建议》的精神,探索更好的贯彻建议精神的方法办法。针对教学中出现的疑点、难题要进行深入的讨论。教学成效更好的教师要多贡献我们的技巧,其他教师则从中进行比较、自查,找到问题,剖析问题,明确改进的方向,增强教学的责任感。在遇见教学环节出现的争议时,先不基于得出结论,而是以学术探索的精神反复讨论,在教师团队内部获得共识。假如仍然很难达成一致,需要勇于向有关范围的专家学者,甚至教程撰写成员请教。如此既有益于一线教学顺利进行,也能够帮助教程在未来的修订中做到心中有数,增强教程的实效性。
要特别关注学生有兴趣的现实热门问题的历史联系,使教学贴近现实。近代中国面临的最重要矛盾就是中华民族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近代中国屡次遭遇外侮而不断遭遇失败正是国家、民族、社会进步水平紧急迟滞,最后很大落后的势必结果。反复强调这一基本认识,才能逐步领悟到中国革命的历史势必性,中华民族追求伟大民族复兴正义性和必要性。进步才是硬道理,没经济的进步、社会的进步,摆脱不了落后挨打的历史铁律;打铁要靠自己硬,没国家与民族的统1、没强有力的领导,仍然摆脱不了受制于人,处处羁绊的枷锁。再如抗日战争专题,特别需要联系实质。近十年来,日本政坛日益右倾化,不断在领土、历史问题上挑衅。而这类问题的根源都与抗战史直接有关。大家在教学中要揭露日本右翼权势对战争的美化、对领土问题的曲解。在具体解析中,要移到学生分清日本政坛右倾是什么原因极为复杂,但这绝不意味着日本人民已经完全顺从了右翼的操控。此类现实问题完全可以采取课堂发言、学生辩论,教师点评等互动方法加以深化。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基本看法,还能促进他们积极考虑,活跃课堂氛围,对于政治理论教育也将会产生实效性和实效性兼顾的成效。
重视多媒体教学成效。思政课以大课为主,学生数目多,需要有优质的多媒体策略进行课件设计,才大概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学成效。重视教学步伐。在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的前40分钟,应该着力讲解理论,理清思路。之后,则要发挥多媒体的课件的直观性、趣味性特征,通过图像、视频展示,穿插细节讲述和理论补充,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让本节课程内容可以真的入眼、入心。
2、兼顾学生实质,实行分类教学
现在学生的实质是在中学阶段因为分科缘由,文科生已经较为系统性的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入门知识,有了肯定的积累;理科生则对于历史常识较为陌生。这只能说明面上的通常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反应看,对《纲要》的认同程度除去遭到文理分科的影响以外,更与学生个人兴趣和任课教师的教学吸引力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理科生由于历史常识欠缺,反而表现出比文科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多的教学配合积极性;文科生对于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则提出了更高的需要。因为作者所在的学校先后实行过分专业教学和选课教学两种形式,使得大家得以比较这两种分班模式的优势和弊端。
前一种状况下,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针对学生学科专业的差异筹备两套教学策略,甚至课件。在对理工科学生教学时,事实上是将中学历史教学的缺环和《纲要》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依据大家的领会,理工科学生对于入门知识的学会较为薄弱,对具体历史现象的兴趣非常大,对于《纲要》课教程本身的认同度也更高,但学会理论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反观文科学生,则常见反映课程入门知识是对中学阶段历史课的重复,对于建筑在入门知识基础上的理论讲解认同度较低,讲通理论,在思想上获得学生的基本认可非常重要。达成的渠道是要在表达上拉开与中学讲课的距离,让学生确确实实的感到课程并非对以往学习的重复,而是内容深化和提高。具体讲就是要尽量用与中学不一样的话语表达、大力突出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适用性。举一反三,凸显理论的价值。 在选课班上课时,要做到同统筹兼顾则应另选思路。单纯的史论结合或者理论深化式的讲述总是顾此失彼,理科生感到困惑、文科生又感觉浅显。大家的领会是针对选课班学生构成专业的多样性,可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法优化教学成效。进而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类似小组设计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再组织,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思维上的相互启发、常识上的相互补充来达成课堂讨论。为了更好地发挥小组用途,小组设计可以打造起构造,明确成员的具体角色。在依据讨论活动的内容和需要,赋予学生小组长、质疑人、总结人等不同角色,承担各自的任务。从而防止了学生参与度不同而出现的表达不均衡状况。学生总体反映成效较好。
3、培育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05”策略所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机器很紧密,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其中《纲要》课教学与《概论》课的内在联系非常重要。《纲要》课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概论》课的理论提供了背景框架,所以对理论背景认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概论》课的讲课成效。因为《纲要》课的内容呈现了历史课的面貌,在对于重大史实的解说上就容不能出现紧急偏差。
现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效性提高缓慢是什么原因之一总是与任课教师的素质和常识水平的高低有关。比如,新闻中“‘国军血战诺曼底’竟成人高考考试试题”①就出现了会考考试试题中国民党52军参加诺曼底登陆的让人啼笑皆非的历史笑话。事实上,这种荒诞现象的产生尽管并不是源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但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为新入校大学生历史常识的准确性和教师的专业素质敲响了警钟。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加大教师专业学习、培育专业素养,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在基础性、原则性的历史常识学会上不可以似是而非,甚至人云亦云,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事实上还是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入门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学会,形成能对书本以外的,特别是互联网上铺天盖地钓鱼文、穿越剧等等信息的批判性阅读能力,而这就需要在课堂上需要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培养。
正如胡锦涛指出的:“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加深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立足现实,指导现实。”[5]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满怀教育引导学生的情怀,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实践中。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接地气”,要以学生为本,抓住大学生青春向上、思维敏捷、勇于探究等特征组织教学,下大力气激起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考虑、客观评价的能力,充分满足学生的受教育心理,集中达成《纲要》教学常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等三大功能,为提升教学实效性找到了的有效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