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文静复兴之后,被建构为小我的人类被从作为上帝的大我中拯救出来,然而这看上去得到自由实则却失去了依怙,从此,作为人类所有保障和先验首要条件的上帝被取消了。诚然,上帝一旦被取消就意味着人类失去了一个万能的保障,于是,从此对于主体和自我的建构成为现代哲学理论的核心命题。因而,人类由此开始反复论证世界与自我的实在性,并不断地为生活建构存在的意义。故此,叔本华对康德哲学的是有批判性的继承,因而,更是在对康德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叔本华建构起了哲学理论现代性的六个向度。
2、叔本华哲学现代性之六向度
1.主体性
康德在哲学中发现了人作为先验的纯形式,由此树立起了“人”,同时建构出人的认识能力。这样来看,正是康德发现了人,然而,叔本华却觉得康德不够勇敢,并未在其哲学中言明真理。作为后康德哲学,康德哲学自然成为叔本华哲学研究的理论首要条件,即叔本华哲学自然是以建构哲学主体性为研究目的的,即叔本华是在建构起主体性的基础上来对世界和认识能力进行建构的。与康德不同,叔本华将世界建构为“我”的表象,这就突出了主体的逻辑在先性,于是愈加凸显出主体存在的重点;就人类认识能力而言,康德哲学依然保留了上帝的地方,而叔本华哲学则取消了上帝,将理性归于人类。因而,叔本华哲学现代性特点之一便是主体性。
2.理性
同康德的理论建构不同,叔本华将理性归于人类,并觉得人类是理性的唯一拥有者。叔本华列举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动物有感觉,有直观;人则还要思维,还要了解。欲求则为人与动物所同有。动物用姿态和声音传达我们的感觉和情绪,人则是用语言对其他人传达思想或隐瞒思想。语言是他理性的第一产物,是理性的必需工具…唯有借用于语言,理性才能完成它那些非常重要的任务。” [1]P71由此,叔本华觉得,惟有人方能认识世界,并以语言建构出一个抽象的世界。由此,叔本华哲学现代性特点之二便是理性。
3.唯意志论
叔本华在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开篇便言明,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建构起唯意志本体论哲学,马上意志作为世界的本原。关于意志理论的建构,不只基于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更是吸收了印度吠檀多哲学的精华。在叔本华看来,除去意志和表象以外,根本没什么大家[能]了解,能思议的东西了。这个物体世界直接只存在于大家的表象中,假如大家要把大家所了解的一种最大的实在性附置于这个物体世界之旁,那样大家就给它每个人自己身体所有些那种实在性,由于身体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最实在的东西。[1]P167由此,叔本华建构出身体哲学,觉得身体“在本质上不同于其他所有客体,在所有客体中唯独它同时是意志和表象,而其余的则相反,仅仅只不过表象,也就只不过些幻象;所以他的身体是世界上唯一真实的个体,亦即是唯一的意志现象和主体的唯一直接客体。”[1]P155因此,叔本华哲学现代性特点之三便是唯意志性。
4.人本主义
在叔本华哲学理论的建构中,主体作为世界的逻辑在先者,是唯一的主体。由此,无论是世界的存在也好还是认识世界也好,所有都只能从主体出发。在叔本华看来,“假如大家撇开主体,所有客体事物便完全消失。”因而,叔本华哲学的特质便在于人本主义,即所有以人为中心,所有以人为出发点。“所有所有的物体,完全没器官,对于刺激没感应,对于动机没认识的物体,它们的运动都需要遵守这类不变规律。所以大家需要拿理解事物本质自己的钥匙——这是只有直接认识大家的本质才能获得的——来认识无机世界的现象,这也就是所有现象中离大家最远的现象。” [1]P173世界万物都是盲目和无知的,而唯有人坐落于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级——作为理性的唯一拥有者。因此,叔本华哲学现代性特点之四便是人本主义。
5.虚无主义
正由于叔本华在哲学中建构起意志本体论,这就好像第一架空了世界,又同时架空了主体,因而,无论世界也好还是主体都只成为充满盲目性和无知性的冲动性存在。“已成功地传达了一个明确的真理,就是说大家生活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按其全部本质说,彻头彻尾是意志,同时又彻头彻尾是表象,就是说这表象既是表象,就已假定了一个形式,亦即客体和主体这形式,所以表象是相对的。假如大家问,在取消了这个形式和所有由依据律表出的所有从属形式之后还剩下什么,那样,这个在类型上不同于表象的东西,除去是意志以外,就不可以再是别的什么了。” [1]P231由此,叔本华哲学难免给人以虚无的感觉,因而,叔本华哲学现代性特点之五为虚无主义。
6.功利主义
作为意志的表象,叔本华觉得现象界具备三个特征,分别为外在目的性、表象与意志的统一性和适应性与迁就性。所谓外在目的性即是指事物都是作为意志的势必性表象而呈现出来的,正如叔本华所言,“可是大家也看到了意志现象所以要排成级别的内在的,和意志恰到好处的客体性分不开的势必性,在所有所有意志现象中都是由一种外在的势必性表现出来的。” [1]P220所谓表象与意志的统一性则指前面所述的唯意志本体论,即无论世界还是主体都没办法抑制地成为意志的表象。所谓现象界的适应性与迁就性即指事物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存活的配合。如叔本华所说,“大家需要假定在一个意志所有所有的那些现象之间都有着常见的相互适应和相互迁就;不过,大家就会看得更了解,在这里应将所有时间上的规定除外,由于理念原是在时间以外的。准此,每一现象都需要和它所进入的环境相适应,不过环境也得和现象相适应,虽然在时间上,现象所占的地位要晚得多。
3、余论
事实上,早在叔本华之前,主义性哲学就已经产生了。如笛卡尔、贝克莱等哲学家所建构的都是主体性理论,而在叔本华看来,这类理论都并未深刻地揭示出主体的处境。作为康德哲学的忠实继承者,叔本华觉得康德哲学事实上已经明确的揭示出了根本性真理,而这成为叔本华哲学的理论起点,即世界作为表象和意志。因而,叔本华所建构起来的唯意志本体论具备很伟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