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转型期农民的“软实力”及其提高

点击数:534 | 发布时间:2024-11-21 | 来源:www.tspmpb.com

    [摘 要]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软实力愈加成为衡量某一群体或个体素质提高的要紧指标。探索农民的软实力及提高方法,能够帮助转变“三农”问题的解决思维,能够帮助完成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化。农民的软实力是由国家软实力引申而来的,它包含农民个体的价值判断力、技能掌控力和思维分辨力。这类方面的提高需要通过提升农民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等渠道来达成。

    [关键字]社会转型期; 农民; 软实力; 内涵; 特点; 提高。

    《中国统计年鉴 2010》数据显示: 2009 年末全国农民的基本情况体现为,乡村人口 71288 万人,城镇化水平为 46. 59%; 第一产业就业者为 29708 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的 38. 1%。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相同种类型进步中国家的水平,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和城市化进程相比明显滞后。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而要加大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点农业现代化道路,就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是具备新标准、新素质、新观念的农民[1]。

    从传统农民到现代( 新型) 农民转化的重点,是增强农民的软实力,即提升价值判断力、思维分辨力和技能掌控力,使其符合现代化的需要。

    1、农民软实力的提出及内涵。

    “软实力”的定义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 JosephNye) 最早对这一定义进行了学术层面的探讨。他将国际角逐中的政治力量,区别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硬实力是包含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在内的处于支配地位的要点总和,而软实力则是指一个国家依赖政治规范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2]。伴随学界对于这一定义的深入考虑和延伸,软实力渐渐被应用到各类角逐主体综合实力的描述中。对于国家这样,对于个人,其综合实力势必也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类。

    ( 一) 软实力的主体: 由国家到个人。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是从宏观角度来讲的,根据他的看法,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个社会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以外的另一组成部分。

    社会由人构成。对于个人而言,硬实力相近于人的存活能力,而软实力则近似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及生物学能力的综合。个人的健康与否、长相优劣、家庭经济背景等是他的硬实力,而思想情况、考虑能力、常识面的广与深、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等则是他软实力的体现。近年来,不同群体的软实力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个体是群体的组成要点,个体软实力的研究对于整个群体素质的探讨有着至关要紧有哪些用途。

    ( 二) 农民软实力的内涵与特点。

    在国内,农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传统的农民不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农民是变迁最为缓慢的一个群体。从农民的身上,大家甚至可以看到整个中国传统的乡土本色。在农民的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农民遭遇了一系列未曾遇见的问题,综合这类问题,大家可以总结出农民的软实力包括价值判断力、思维分辨力和技能掌控力三个要紧的部分。

    1. 价值判断力。主如果指价值观念,不一样的人有着不一样的价值观念,大家一直拥有那些对自己要紧的观念。但不一样的价值观念会干扰大家在为人处事时所做出的判断,进而决定着大家在相互交往中所采取的态度与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价值观念犹如个人的指挥系统,对个人的思维和行为都起着决定性有哪些用途,是农民软实力构成的最重要原因。

    2. 思维分辨力。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理性认识,是一个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原因。思维分辨力一般是指大家可以从平时事物中看出问题,对于复杂的问题和系统可以飞速做出分解和应付的一种力量。思维分辨力的不同,决定着一个人考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影响着行为的进步。思维分辨力犹如个人的应对处置系统,在农民的重点行为上,起着云筑网有哪些用途,是农民软实力的要紧原因。

    3. 技能掌控力。技能,就是方法、能力,是大家在做某件事情时所表现的熟练程度。技能是人的硬实力,而技能掌控力则指人对技能的学习和控制能力,是人的软实力。不一样的人拥有不一样的技能,对特殊技能的掌控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决定原因。

    技能的掌控犹如个人的操作系统,直接决定着个人行为的成败。在农民的现代化过程中,农民的农业技能和非农技能构成了农民的整体技能,而对这类技能的掌控力则是农民软实力的重点原因。

    应该注意的是,转型时期农民的软实力有其自己的特点。第一是传统性与现代性交融。传统性是中国传统农民的群体特点,朴实、亲和、厚道是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守旧、思稳、安于近况亦是中国农民传统的一个写照; 现代性是指新的历史时期,与传统农业不一样的现代社会对农民提出的一个新需要。

    这一特点需要农民适应现代社会的进步,拥有肯定的文化常识,了解现代农业的技术,会经营现代产业化农业。第二是既然性与未然性同在。既然性指的是一直有些,即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 未然性指的是还没的,即现代人所需要的高素质。大家可以看到: 扎实肯干,勤勤恳恳,憨厚淳朴的传统性格一直深深地烙在中国农民的身上,成为了传统农民的优良品质。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虽然还没成为整个农民群体的新形象,但这种未然性的可能已经脱颖而出。第三是过程性与目的性并存。“理想的农民”应该是一种职业,而不应该是一种身份。现在,中国农民正处在由身份向职业过渡的过程中。职业农民是一个目的,在这个目的的达成过程中,当代农业的技术含量对农民提出了需要,软实力的提高就成了势必的要点。

    2、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软实力疲软是什么原因。

    社会转型期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导致中国农民的软实力不强,不只有着农民自己是什么原因,也有着社会规范和社会进步环境等方面是什么原因。

    ( 一) 农民群体自己是什么原因。

    1. 传统信念的困顿,主要体目前以下三方面。一是守旧与开放的冲突。在价值取向上,传统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进步模式致使了国人长期守旧、保守的思想观念,作为占国人绝大多数的农民尤为甚之。小农经济的特征是小而全、万事不求人、自给自足,因此,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形成了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盲目排外、因循保守、不看重外来信息和经验、求稳求安的价值观念。伴随社会的转型,整个世界呈现出了合作和交流的趋势,守旧的思想来然致使守旧的行为,而守旧的行为势必致使中国农民没办法与现代农业的进步相适应,导致了软实力的“疲软”。

    二是满足与进取的冲突。因为小农意识的影响,大部分农民长期满足于“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原始而安静的生活。因此,满足常乐、勤俭节省的安贫乐道观念也就顺时而生,相应的缺少改革、不思进取的观念充斥于大多数农民的思想中,紧急妨碍着新事物在农村和农民中推行,也制约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兴盛与进步,同时也限制了农民软实力的提高。

    三是圈内与圈外的差距。传统农民的人际关系表现为费孝通所讲的“差序格局”。费老提到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仿佛是一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条理了解,成团体状况; 而中国传统社会则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互联网关系,每一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互联网。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 个人) 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标示着社会关系的亲疏[3]。而这一圈圈的“波纹”几千年来将中国农民囿于我们的圈子,基本形成了与外面隔离的状况,信息闭塞、交流受阻,没办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影响了农民软实力的提高。

    2. 传统技能的无奈,主要体目前以下两方面。一是面对面( face to face) 的尴尬。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 face to face group) ,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用语言来进行传授,因此传统技能的代代相传,不会对传统农业的进步构成障碍。但传统的农业与手工业的技能未能形成文字性的记述而用于推广,面对现代农业的进步,容易出现技能的遗失,制约着农民软实力的提高。

    二是作坊与厂房的距离。传统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大部分是个人或家庭式的创业行为,即作坊式的生产,这一模式合适农业生产的特征和低层次的生产力水平,在传统社会中,具备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伴随现代工业的进步,传统作坊因为资金短缺、营运管理能力不高、信息闭塞、缺少同意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等缘由,农民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功能不完善、很难发挥有效用途等问题。与现代企业的“厂房化”经营相比,驾驭市场的能力非常弱,面临着非常大的市场风险,市场竞争优势差、效益不太好,难有大的作为[4]。

    ( 二) 软实力提高困境的社会缘由。

    1. 既得利益群体视线的转移。伴随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农村包围城市策略最后达成了武装夺取政权的目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开始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的重点。城市居民虽然相对于农民是少数,但“力量的强弱并不取决于绝对人数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利益集团的整体力量”。城市居住环境决定了相对集中、便捷联络、传递搜集信息的途径广泛,容易形成集体行动; 所以“改革以来发生在政治日常的一个要紧变化就是: 城市居民对于自己利益的表达和寻求动力加大了、途径拓宽了,更容易被反映在政策之中”。可以说,市民在各方面利益的获得上得益于自己意愿和行为的被关注。相反,在中国农村,人口海量,居住分散,交通、通信方法欠发达,农民之间彼此独立,很难形成集体行动,整体动员力量不大,一旦遇见有诉求需要表达的时候,总是单打独斗,因此,虽然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却依旧是失败者”[5]。这种不被关注,成为了农民软实力提高的障碍。

    2. 国家政策引导的影响。在土地政策方面: 土地对于农民来讲是尤为重要的资源,但伴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地不断降低,人多地少的问题日益紧急。在部分区域,仍然存在着土地分散、产权不清,自主性差的问题。这类问题直接致使了土地的经济要点功能、产业功能的弱化。在户籍政策上:

    2012 年 3 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规范改革的公告》,提出了分类明确户口迁移政策、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等内容,可以说在户籍政策上对于农民又增加了一道保障。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基于户籍规范而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的资源配置机制仍然在制约着农民,有差别的社会福利待遇政策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市居民与农民的进步机会仍然存在着不平等。在保障规范上,近十年来国内着力推进教育、医药卫生、文化、社保等范围的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生改变和社会和谐。广大农村在医疗、养老、低保等规范方面均获得了非常大的突破,但在具体推行过程中,却仍不尽人意。据报道,在甘肃 2009 年 5 月—2012年 9 月,因政府统一征收土地涉及被征地农民45. 18万人中,已参保的仅有 4. 64 万人,只占 10. 27%。

    究其缘由主要在于各地在征用土地时候,政策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老百姓对政策不知道,参保交费意识不强[6]。

    3. 社会进步的代价。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社会进步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收获,但作为后发外生型国家,国内的现代化势必是以牺牲某方面的代价为首要条件的。从 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打造初始到上个世纪末,为知道决重工业优先进步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以农养工”的方案。据估算,国家通过工农商品价格‘剪刀差’和税收,从农村中汲取资金 2. 6 万亿元( 扣除国家支农资金) ,投向了工业化和城市进步。过去 10 年中,大约 2000 万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失去了土地[7]。

    从新中国的历史来看,因为社会进步的需要,无论是各项政策的健全,还是社会整体的进步,农民利益的牺牲都具备肯定的合理性和历史必要性; 但,也正是由于这类历史的和现实是什么原因,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社会加速变迁,农民成了弱势群体。

    3、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软实力提高的渠道探索。

    从传统农民到现代( 新型) 农民转化的重点是增强农民的软实力,即价值判断力、思维分辨力和技能掌控力,使其符合现代化的需要。

    ( 一) 树立现代化的价值观念,提高农民的价值判断力和思维分辨力。

    1. 增强社会流动。大家“有理由把现代中国人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催动下所发生的个人自主性的求职流动现象,看作是一种真的的从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型的具体表现”[8]。社会学家费孝通也曾从基层的角度概括了中国农村的“乡土性”: 农业是取资于土地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正常状态,迁移是变态”,长此以往,乡土社会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封闭状况。在狭小的农村,村民相互熟知,差序格局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仍然是农村人交往的主要渠道,农民的时间观念薄弱,生活步伐缓慢。而与农村相比,不一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法是城市的主导,如此的社会追求高效率,使居于此种环境的大家生活步伐呈现出迅速而紧张的特点。因此,农民进入城市,获得城市体验是他们接触现代生活,优化生活方法最便捷、最直接的渠道; 同时,城市生活的每个方面也直接刺激进城农民的感官,激起他们进城流动并体验城市生活。

    流动对于农民的现代化素质的提高用途是巨大的,由于流动不仅能够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增长社会经验; 更要紧的是,在流动中可以培养一种现代化的素质: 积极进取、坚韧不拔、勇于革新、同意新挑战并磨砺和提升自己抵御外面环境的能力; 同时,还能不断提升我们的文化程度及觉悟,渐渐培养文明的习惯和需要。哈贝马斯在关于语言、交流与人类进步之间关系的论述中,区别出了两股功能性的趋势:

    第一,它提供了一个明显的有利条件,大家可以通过想象处于别人心目中的自我,而无须真的处于别人的地位,如此就能停下来深思,并且得出一个特定行为方向; 第二,大家参与到与别人之间意义的复杂互动中,这本身就会对他们施加重压,使其迅速适应别人的期待[9]。

    在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农民与城市居民交往和互动,势必会依据城市居民的期望来调节我们的行动。这种从城市居民的期望中打造的行为方法,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认可。流动可以促进农民增加对变迁社会的适应性和谋生的能力,增加村民对新事物的同意性,特别是对异己事物的宽容性。除此之外,流动可以扩大村民的生活“半径”,为他们打造超越血缘和地缘限制的各种新型的社会关系。这不只为农民积累了社会资源,还提升了他们应付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置人际矛盾的能力[10]。因此,农民可以通过广泛的社会流动,扩展其社会关系,改变封闭、狭隘、落后的思维方法,造就他们角逐、发展、进取的精神,而思维方法的改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村民的生活方法。

    2. 促成城市体验。“来自传统群体的人,假如可以 接 触 现 代 化 的 制 度 机 构,则 可 成 为 现 代人。”[11]182假如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并因而要靠模仿角色模型来达成,那样,生活在较为现代的社会环境中的人,会由于推荐着常见的现代氛围就会变得愈加现代化。不论他们是不是在现代机构中工作,生活在这种现代结构常见存在的环境中的个人会更容易意识到合理秩序等诸原则,并将这类原则纳入我们的价值系统中去[11]209。因此,通过城市体验,可以培养农民现代性素质。

    从心理学而言,体验是指历程了一段时间或活动并对这段感知进行处置的过程。布迪厄觉得:“社会空间中的地方限定了惯习或生活空间,而社会空间的地方又调节着惯习。而惯习是无意识的,是在日常自然形成的一些行为模式。”不一样的生活空间,限定了不一样的生活习惯,加大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互动,可以促成农民的城市体验。同农村相比,城市无疑是现代的标志或象征,城市生活方法是完全不同于农村的。鼓励农民进入城市,获得城市体验,是提高农民软实力的有效渠道。通过城市体验,可以改变农民在工作方法上主动适应城市的快步伐和高效率,加大生活的步伐性和条理性,培养时间观念,达成职业角色的转变。在交往方法上,可以培养农民丰富的交往圈子,特别是以业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网; 在生活方法上,可以培养农民形成好的生活习惯,扩展农民的活动和社交场合。

    城市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达成现代化。在城市体验生活方法,领会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认可城市社会常见存在的交往符号,并将这类常见的规则带回到城中、村中,可以防止“文化堕距”的出现,从而提高农民的素质。

    ( 二) 培养开放式、常识化、学习型、创业革新型的新农民,提高农民的技能掌控力。

    1. 提升职业技能。对于农民来讲,职业技能主要包含农业技能和非农技能。农业技能的提高,是成为职业农民的势必需要。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职业农民是指把务农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觉得: 传统农民主要追求保持生计,他们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 而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借助所有可能的选择使报酬很大化。在国内,传统农民事实上代表着一种身份,它强调的是一种等级秩序; 而职业农民则是农业产业化乃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种类。对农民进行农业技能培训,有益于提高农民对生产材料和化肥等辅料的辨别能力,提升农民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对于农作物生产安全、农民增产增收、新农村建设与进步都具备要紧意义。非农职业技能的提高,主如果指农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技能的提高。对农民拓展非农职业技术培训也是一条提高农民软实力的有效渠道。

    大家通过对山西太原周围农村农民所从事的非农工作种类进行调查发现,村民的职业比较单一,77. 8%集中于普通的服务职员。当问及他们在选择工作中的障碍时,觉得没学历的占 11. 1%,没专长和经验的占 15. 7%。调查数据显示,参加过职业教育的村民占 24. 4%,有 70. 5%的村民没参加过职业教育。村民缺少一技之长,致使他们在探寻工作中遭到非常大的限制,只能从事一些无需专业技能的工作,而工作的非专业性和非技术性势必影响到他们的收入。当问及他们参加职业培训的意愿时,想参加培训的占 54. 8%。这说明村民已经意识到职业技术的重要程度,期望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存活技能,这与人的现代化素质中的“有较高的职业期望”和“看重专门技术”相符合。

    在市场经济下,农民要寻求我们的社会空间,就需要有一技之长,作为其存活的基本依托。所以,对农民拓展非农职业技术培训是一条能为社会进步源源不断提供人力资源的渠道,更是一条提高农民软实力的有效渠道。

    2. 增加就业资本。职业技能的学会可以增加农民就业的可能性,而拥有适量的就业资本,则可以促进农民掌控力的提高。布迪厄说: “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当这种劳动在私人性,即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行动者小团体占有时,这种劳动就使得他们可以以物化的或活的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12]当农民拥有了肯定的文化常识、资金、劳动技能、社会关系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政策资源时,技能掌控力自然会得到提升。具体来讲,增加农民的就业资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

    一是政府动用公共资源力量,为农民直接进行服务。现在国内农民在就业时,主要还是依赖个人的社会资源。但,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就业所用的社会互联网与城市居民不同,社会资本的配置和获得都十分困难。因为农村是个熟人社会,亲戚观念和老乡观念十分强烈,这种社会资源主要集中在如此一个小圈子里,特别当农民选择进城就业时,有限的个人社会资源会致使其沦为城市弱势群体。因此,要增加农民就业的可能,从政府角度应该让农民享受城市劳动力公共资源,直接为农民进行服务; 可以通过拓展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提升他们的文化资本; 可以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弥补农民的社会资本; 可以加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投资力度,增加农民经济资本的拥有量。

    二是加快健全各项体制,为增加农民就业资本创造条件。健全各项体制,可以为增加农民就业资本创造条件。第一,要对民主法制进行进一步的健全,要坚决去除对农民就业权利损害的政策法规,逐步消除就业歧视,进行肯定的政策倾斜,取消非必须的收费项目,降低农民就业负担。第二,要引导并规范农民就业协会的运行,扩大农民的社会互联网资本,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农民有效就业。最后,要继续强化现行土地规范的改革,加速土地流转,推进农村经济的进步。如此,一方面可以解决进城农民的资金问题,其次可以盘活农村的土地,扩大农民的土地耕种面积,达成规模经营。

    综上所述,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农民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进行转化。在农民硬实力提高的同时,软实力成了整个农民素质提高的重点,通过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进而提高农民个体的价值判断力、技能掌控力和思维分辨力,从而为农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胡锦涛。 在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中国日报,2007 - 10 - 25.

    [2][美]约瑟夫·奈。 美国霸权的困惑[M]。 郑志国,等译。 北京: 世界常识出版社,2009: 150.

    [3]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南京: 江苏文静出版社,2007: 25.

    [4]赵西华,周曙东。 农民工返乡创业近况、影响原因及对策剖析[J]。 江海学刊,2006( 1) .

    [5]陈桂棣,春 桃。 中国农民调查[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7.

    [6]李彦琴。 甘肃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规范落实差,仅一成参保[EB/OL]。 http: / /gs. cnr. cn/gsxw/kx/201209/t20120903 _510820318. shtml.

    [7]李长友。 关于京郊农民进步权益及社会保障问题的考虑[EB/OL]。 http: / / www. docin. com / p - 54467360. html.

    [8]翟学伟。 社会流动与关系信赖———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方案[J]。 社会学研究,2003( 1) : 8.

    [9][澳]马尔科姆·沃特斯。 现代社会学理论[M]。 杨善华,等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0: 27.

    [10]周晓虹。 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J]。 社会学研究,1998( 5) : 76 -96.

    [11][美]英格尔斯。 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M]。 曹中德,译。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2][法]皮埃尔·布迪厄。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 包亚明,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89.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