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收付达成制预算会计规范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各国政府预算会计中,使用的一直是收付达成制计量基础。其缘由在于,在传统理念上,公共部门的活动和目的是非营利性的,无需进行相对复杂的本钱与收益配比,相应的绩效评价也不非常必要。因此,从节省会计计量本钱与简化财务核算的角度出发,使用收付达成制基础是比较适合的,这种做法也便于立法机构的预算审察与监督。
然而,近20年来,伴随世界范围内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在政府会计管理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渐渐成为一种时尚。在29个OECD国家里,有15个国家的政府会计已然在机构或部门层面上,实行了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有12个国家则在整个政府层面上,使用了某种形式的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模式。
概括起来,传统收付达成制计量基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很难全方位反映公共部门的资产负债状况。在收付达成制下,政府会计的固定资产仅反映其原值的增减变动,而不反映资产的累计折旧,致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不实;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暂存款”和“暂付款”科目,常常用于核算很多债权债务,对于应收未收、应对未付的具体事情没办法如实体现。这致使政府公共会计对有关资产与负债核算的失真,不利于正确处置年终结转事情。
第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收付达成制在会计信息可比性方面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因为企业会计财务核算使用的是权责发生制,而政府会计核算则以收付达成制为计量基础,这影响了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其二,有的事业单位现在已然使用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因此影响了政府部门与某些事业单位之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其三,某些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会计计量基础与预算管理原则,已然尝试实行权责发生制,国内政府会计以收付达成制为基础,也影响了中外政府财务报告的国际可比性。
最后,不利于公共部门资金用状况的综合评价。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表明,权责发生制原则,较之收付达成制,可以更好地解决公共预算支出的绩效考核问题,提升有限预算资源的用法效率。而收付达成制更侧重于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现金流反映,很难达成资金用综合效益评价等更高层次的管理目的。
较为时尚的几种政策建议
综合比较有关政府会计计量基础改革的有关文献,可以大体总结出如下几种相对较为时尚的政策建议:
一是分别推进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体系调整,对政府会计序列的财政总预算和行政单位会计,逐步推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对于事业单位则实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
二是逐步在财政收入支出核算、政府债权债务管理、社会保障核算与固定资产购置与耗费核算中,分别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原则,并适度考虑由现行收付达成制向全方位权责发生制的过渡。
三是结合部门预算和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改革,将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融入绩效预算管理体系之中,尝试同时实行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与政府预算改革。
2、国内实行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改革的深思
在倡议实行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之际,大家同样需要冷静地考虑:一项牵扯范围这样之广,几乎彻底“颠覆”五十多年来的公共部门财务会计计量基础的改革,是不是肯定必要,是不是真的合适国内具体国情。笔者觉得,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需要审慎考虑。
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体现了预算管理原则从古典向现代的演化趋势
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不单纯是一种孤立的计量基础层面上的技术办法,而需要纳入整个公共部门预算管理变革的大格局中来加以考察。在各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原则大体历程过两个进步阶段:强调立法监督机构有效控制的古典预算原则、加大政府行政权为主导思想的现代预算原则,而现代预算原则代表了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管理大体上的价值取向。各国公共预算管理原则的这种转变,既是政府职能扩张的现实需要,又与其利益有关主体相互影响结构渐趋稳定有关。更为要紧的是,这类国家的政府部门具备相对较高的预算管理水平和成熟完备的技术支持保障体系。正是在如此一系列年代背景下,强调结果取向的绩效预算管理,渐渐提上各国政府公共治理改革的议事日程。而权责发生制预算与会计原则,恰恰是为了体现这种改革趋势的需要而与之伴生的一种变革时尚。
在国内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各利益有关主体的互动影响结构仍处于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之中。况且,国内公共预算管理的很多基础性技术方法和支持保障体系建设也才刚刚起步。因此,在确定预算管理原则的基本取向时,不应盲目追求现代预算原则所主张的行政部门自主权。重申古典预算原则的宗旨,突出立法监督机构对预算过程的控制,好像更能体现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基本方向。而收付达成制预算会计原则与在此基础上编制的政府财务报告,在理解上一般无需较多的专业常识水平,对于非专业人士的人大代表和普通公众而言,看上去愈加实用,基本上可以满足立法监督机构借此监督政府的税收规模与后续预算资金用的需要。这种预算管理与会计计量上的具体国情特征,是大家在探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改革中,需要反复权衡利弊的一个要紧问题。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