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十月28日,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领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首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国,总目的是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方位部署,这充分说明在以后一段时期内,“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国”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方向。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获得了巨大的收获,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很多范围都有了跨越式的进步,市场经济正式打造。伴随生产力的高度进步,生产关系的当令调整也火烧眉毛,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需要市场运行需要根据市场规则、法律规定办事,以切实保障市场运作遵循客观规律、切实保证经济运行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因此,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必需要法治保障,不然,市场运行或许会由于人为的干扰而失去其价值理性、内在优势,甚至沦落为人治的工具和粉饰。这就决定了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加大法制建设是社会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意味着社会对新一批的劳动者有着更高的法律素质需要。高校是法制教育的要紧阵地,这也对高校的思政工作提出了新需要。
1、目前高校法制文化建设近况
虽然法制教育工作常抓不懈,但因为遭到无政府主义等不好的思潮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嫌淡薄,校园法制文化环境不够深厚,对法律的信赖程度不够高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这也是以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大重点。依笔者看来,当下高校法制文化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很多学生在判断平时事物时的第一标准是经验与人情世故,而不是优先考虑事情是不是在法律的框架之内,是不是遵循了法律程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法律与道德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不甚明确,对于一些知识性的法律常识,如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都没办法有效的加以区别,这就致使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不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极易在处置事情时不慎“踩线越界”,如之前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清华学生硫酸泼熊”等事件,就给校园法律文化建设敲响了警钟。
二是不信赖法律、不熟知法律,没培养走法律程序维护自己权益的思维模式,一些学生在面临实质问题时,不是第一时间诉诸法律,而是采取法律以外的渠道来解决,结果自然不如人意,又或者担忧法律的公正性,迷信“权力大于法律”,为了保障个人利益采取了不当方法,结果适得其反,凡此种种,都是学生对法律的信赖度不够的信号,对于这类问题,当下的高校思政工作要作为重点来切实解决。
2、依法治国大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工作考虑
在党中央明确提出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应当紧紧围绕“法”字做文章,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力度,打造浓厚的学法守法环境,大力推进法制素质教育,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狠抓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守法自觉性,通过构建科学适当的法制思想教育课程,拓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结实树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每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达成:
一是大力推进法制教育,高校要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程度,加大法制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比重,构建科学合理、按部就班的法制课程体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以提升学生法制意识和法律知识为目的,通过多种信息传播途径,积极稳妥、渐进有序的推进校园法制教育,认真落实教育目的。
二是充分发挥模范用途。大学思政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表率用途,带动学生改变观念,培养在法制框架内行事的思维模式,要做到这一点,思政工作者要做遵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学法的模范,带头知道法律、学会法律;做守尖的模式、捍卫法治;做使用方法的模范,带头依法办事。只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才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
3、结语
高校是要紧的思想阵地,高校思政工作需要紧随党的方针政策,在目前的大形势下,加大高校法制教育,是思政工作的新方向、新重点,思政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光荣使命,要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为高校大学生法制文化建设探寻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