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印度经济特区是世界上进步历史比较长的经济特区之一。在进步过程中,印度经济特区在促进出口、吸收就业等方面获得了非常大的绩效,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征地冲突等问题。印度在建设经济特区近半个世纪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对国内进步经济特区的启示在于:第一,健全经济特区的政策法规体系是促进特区进步的最重要手段;第二,合理处置特区开发过程产生的利益冲突;第三,基础设施是支撑特区进步的基本条件,需要早规划、早建设;第四,经济特区的开发主体未必需要是政府,一定量上可以容许私人部门参与到经济特区的建设中来。关键字:印度经济特区;特区开发;特区管理;特区政策;特区绩效。印度作为金砖四国之一,其经济在这类年获得十分迅速的进步。而创办和进步经济特区是印度经济进步的一个要紧表现。早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印度就打造了第一个经济特区。至今为止印度已经有半个世纪的特区进步历史了,这半个世纪的进步成绩怎么样,又可以为国内进步经济特区方面提供什么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本文试着对这类问题进行剖析。1、印度创办与建设经济特区的历史沿革。印度最早开始建设经济特区是在 1956 年,第一打造的是坐落于古吉拉特邦(Gujarat)的坎德拉(Kandla)出口加工区(ExportProcessing Zone,EPZ),土地面积只有 700 亩。此后,印度的经济特区的数目开始飞速发展。1975 年,印度出口加工区增加到79 个,覆盖的省份有 25 个。1986 年印度出口加工区达到 176个,覆盖 47 个省份。1997 年印度拥有 845 个出口加工区,覆盖 93 个省份。到了 2000 年,印度已经有超越 3000 个以上的经济特区,覆盖 116 个省份,吸收就业人数 88997 人。2000 年之后,在考察了中国等其他各国建设经济特区的基础上,印度决定颁布法令对已有出口开发区进行整理和管理,法令将过去的出口开发区改名为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SEZ),自此印度经济特区的进步进入了新的阶段。大体上印度的经济特区进步分为三个阶段:1. 进步探索阶段 (1965-1991 年)。由 1947 年印巴分治之前一直作为印度贸易港的卡拉奇港(Karachi)归巴基斯坦管理,夏斯特里需要探寻一个港口作为印度新的贸易港口。1965 年印度在坎德拉区域打造新型贸易区以进步对外贸易,当时叫做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FTZ)。这是印度打造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在贸易区内注册的企业可享受税收减免,商品全部出口等各种打折政策。到了 1973 年,印度政府又在孟买区域打造了第一个专业型出口加工区———圣克鲁斯电子出口加工区(Santacruz),这是印度打造的第一个出口加工区(Export Processing Zone,EPZ)。坎德拉和圣克鲁斯出口加工区在打造之后都获得了迅速的进步,以坎德拉为例,从 1966到 1980 年间,开工企业由 23 家增长到 52 家,就业人数由 650人增加到 3600 人。在创办出口加工区成功经验的鼓励下,为了进一步推进印度经济进步,解决就业,扶持外向型经济产业,1984 年印度政府决定新增四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这四个加工区别别是坐落于北方邦(Uttar Predesh)的诺伊达出口加工区(Noida EPZ),坐落于孟加拉邦(West Bengal)的法尔塔出口加工区(Falta EPZ),坐落于喀拉拉邦(Karala)的科钦出口加工区(CochinEPZ)与坐落于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的清奈出口加工区(Chennai EPZ)。1989 年印度政府又在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的维沙卡帕特南区域打造维沙卡帕特南出口加工区(Visakhapat-nam EPZ)。至 1990 年,印度政府已经打造了七个出口加工区,除去圣克鲁斯出口加工区为面向电子和珠宝产业的专业出口加工区,其余六个都是综合性出口加工区,七个出口加工区总面积为 2407 英亩,吸收就业人数 3505 人,总共开立的企业超越到 356 家 (不包含维沙卡帕特南区域)。2. 进步调整阶段 (1991-2000 年)。90 年代之后,一直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印度经济出现了国际收入支出不平衡和财政困难等不少经济问题。为了稳定印度经济,国大党总理雷欧(NarasimhaRao)于 1991 年 7 月提名经济专家辛赫(Dr.ManmohanSingh)为印度财长,在辛赫的带领下印度开始了经济改革的进程。政府陆续发布了产业、贸易、投资与外汇新政策,取消工业执照管制,逐年调降关税与其他进口障碍,期望以自由开放的经济政策与市场机制来带动印度经济的平稳发展。在新经济改革的影响下,印度出口加工区也出现了调整和进步。印度政府放松了对于出口加工区的管制,精简了出口加工管理机构,颁布了更多打折政策帮助出口加工区企业经营进步,在政府政策的影响下,印度出口加工区的开放程度得到非常大提升。在 1994 年印度政府开始允许州政府和私人部门参与开发出口加工区,不久以进步珠宝行业为主要目的的萨钦。苏拉特出口开发区(Sachin Surat EPZ)成立,这是印度加工区中第一个由私人开发的出口加工区。依据 Arora(2003)的研究,在整个90 年代印度政策一共颁布了 146 项关于出口加工区创办和建设的政策法规,这类法规有利的支持了印度出口加工区的进步,与第一阶段相比,印度出口加工区出现了更为飞速的增长。表1反映了印度出口开发区在 90 年代之前和 90 年代期间一些主要进步指标的比较。3. 进步规范阶段 (2000 年-今)。经过 90 年代的进步,印度特区获得了很多成功,但同时也积累了很多问题。为了更好的进步特区,印度政府开始考察世界各国经济特区的进步以吸取经验。2000 年初印度工商部长 Murasoni Maran 来中国访问,参观了包含深圳、厦门在内的经济特区,受中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启发,印度政府开始着手特区改革。2000 年 4 月 1 日印度政府决定在全国推广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SEZ),提出要将之前的出口加工区进行转型。2000 年之后,印度政府陆续将之前的出口加工区(ExportProcessing Zone,EPZ)升级为经济特区,2000 年 1 月印度政府批准将坎德拉、圣克鲁斯和科钦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经济特区。
C0)F.jpg)
2003 年 1 月,法尔塔、诺伊达、维萨卡帕特南等剩下的四个国有出口开发区升级为经济特区,至此印度七大国有出口开发区全部升级为经济特区。伴随经济特区在印度的广泛进步,与经济特区有关的法律法规也开始打造起来。2004 年,印度的古吉拉特邦(Gujarat)第一通过经济特区立法。2005 年 5 月,印度国会通过了印度历史上第一部全国性正式特区立法———经济特区法案(SEZ Bill)。法案对经济特区的审批规范、准入标准、机构设置、税率打折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规定,为经济特区的进步提供了法律支持基础。2006 年 2 月,印度政府公布经济特区法规(SEZ rules),对经济特区的规范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同年夏季,印度经济特区审批的唯一官方机构———印度中央政府经济特区审批委员会(Board ofApproval)开始审批经济特区。印度经济特区开始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到 2007 年 6 月,经过 BOA 正式通过打造的特区为 303 个,正式公告运营的特区为 127 个,原则上通过打造的特区为 161 个,特区规划总面积达到 1845 平方公里,建成总投资达到 681.8 亿USD。经济特区的飞速扩张带来的问题是农民对于特区征地的不满和抗议。2007 年 1 月孟加拉邦(West Bangal)的兰迪格兰区域(Nanpgram)农民抗议特区征地,引发流血冲突和动乱。当时印度总理辛赫(Manmohan Singh)紧急宣布冻结经济特区审核三个月。2007 年 4 月 5 日,印度内阁特别小组(Empowered Group of Ministers,EGOM)召开会议讨论印度经济特区建设问题,会议最后做出解冻经济特区审批的决议,同时对于经济特区的审批规范进行了调整和修改。调整后的特区审批规范包含提升经济特区最小面积限制,各省不能强制征地,特区开发商需要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等内容,经济特区规范的调整抑制了一些开发商的投机行为,一些项目被迫取消,对于创办和建设特区的政策规范没影响到特区的进步速度。到了 2010 年,印度已经获得批准打造的特区达到 578个,公告打造的特区为 348 个,实质运行的特区为 105 个。伴随政府政策与法规的不断健全,印度经济特区获得了迅速的扩张。2、印度经济特区的绩效及其问题。创办和建设经济特区是政府促进印度经济进步的要紧举措,从 1965 年坎德拉自由贸易区成立到目前,印度经济特区在吸引投资、增加出口、扩大就业等方面获得了非常大的效果,对整个印度经济进步产生了要紧的推进用途。1. 经济特区的进步吸引了很多外资在印度投资,有力的进步了印度的外向型经济。印度经济特区在整个印度国民经济的进出口份额一直维持着较快的增加。1970 年印度出口加工区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出口份额为 0.02%,进口份额为 0.03%,1980 年加工区的出口份额和进口份额渐渐增长到 0.22%和0.67%,1985 年,出口份额和进口份额增加到 3.05%和 1.02%,2007- 2008 年在印度经济特区打造的企业创造的出口值占到整个印度国民济的出口值 10%。依据政府有关数据,2009- 2010年印度特区厂区内厂家的出口额有望超越 9000 亿卢比,这等于特区内企业 2009 年全年的出口额。2. 经济特区的进步为印度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促进了以IT 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进步。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一直以来印度的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率都比较高,就业问题是印度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印度经济特区对于印度解决就业问题起了非常重要有哪些用途。一方面很多特区内的企业都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这类企业本身对劳动力的需要非常大。其次印度政府需要经济特区在进步过程中需要帮助解决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譬如政府规定特区内企业需要为每一个当地的拆迁户提供至少一个就业机会。在这类原因的影响下,印度经济特区在进步过程中吸收了很多的劳动力,为优化印度就业发挥了肯定用途。1966 年印度刚打造坎德拉自由贸易区时就业人数只有70 人,1980 年后印度新建了圣克鲁斯出口加工区,这时总就业人数已经增加到 6000 人,1991 年印度又新增了科钦、法尔塔等四个国有出口加工区,这个时候出口加工区的就业人数已经超越 30000 人,经过 90 年代的进步,到 2000 年印度经济特区吸收就业人数达到 81371 人,占全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 1%,2007 年区内就业人数超越 17 万人,占制造业人数总数的1.05%,到 2011 年 3 月 31 日,印度经济特区就业总人口达到616608 人,3. 伴随印度经济特区进步,政府对于创办和建设特区的有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投资的规范环境得到优化。从 2000 年到目前,印度中央政府对于经济特区相继颁布多部法律法规进行治理,这类法律法规减少了不适当的投资门槛,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效率,促进了印度投资环境的升级。譬如在鼓励外资投资经济特区方面,政府当局通过减少准基础知识槛,提供更打折的税收和补贴与简化审批手续等手段吸引投资者在经济特区投资。在 2000 年以前不符合自动通过审批条件的企业是没办法在经济特区投资的,2005 年政府拟定的审批规范规定:不符合自动通过审批条件的企业可以向特区审批委员会(BOA)提出申请,假如通过了委员会对其的考核,也可以获得在特区投资的资格。再譬如说:目前可以在印度特区投资的企业可以是100%的外资,但企业在 5 年内的出口金额需要大于企业在国内关税区(DTA)的采购成本。这类政策都鼓励了投资者在经济特区投资,对于特区的进步起到非常不错的促进用途。而在规范投资者行为方面,政府也是尽心竭力的通过规范规范大家的行为,譬如政府为了打击地产商以开发特区的名义从事土地投机行为,限制了经济特区的最小面积,同时需要开发商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如此就提升了投机者投机的本钱,限制了他们的投机活动。经济特区法律法规规范的建设提升了印度投资规范环境的建设水平,帮助印度不断提高其产业角逐能力。依据科尔尼 2010 年全球外商投资信心指数报告,印度外商投资信心指数在国际上排第三,仅次于美国。这与印度经济特区的规范建设不断进步有非常大的关系。虽然印度经济特区在进步中获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这类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出口加工区基础设施虽然在进步中得到一些改变,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离加工区投资企业的需要有肯定的差距。鉴于之前出口加工区基础设施落后不利于加工区进步的经验教训,印度政府对于出口加工区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变予以专门财政支持,同时颁布有关政策鼓励私人单位在加工区内拓展基础设施建设。但因为基础所限,印度出口加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达不到投资厂家的需要,基础设施滞后成为制约加工区进步的一个要紧原因。资料显示,2004 年在印度七个国有综合性出口加工区中,只有法尔塔和科钦有独立的供水系统,而具备供水净化设施的只有科钦和清奈加工区,在供电方面只有科钦有独立的供电系统设施,苏尔特加工区在自来水设施、电力设施、路灯设施、银行系统等方面都急切需要改进。在金融设施方面,加工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比较滞后。基础设施水平不高也成为加工区内投资者反应最多的问题,依据Aradhna Aggarwal(2004)对开发区投资者的调查研究,超越 57%的投资者需要自己建造供水设施来支持生产,而超越 42%的投资需要自己建造电力设施。只有 6.6%和 8.9%的调查者觉得开发区的基础设施有了改进。这说明开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以后要想吸引更多投资者来开发区投资需要提高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2) 加工区规模较小,很难达成规模效应。印度经济特区规模缺点已经被很多学者所提及 (张庆辉,2008)。依据 Mumbai(2008)的研究,2008 年印度正式公告建设的特区有 228 个,总面积为 268 平方公里。最大的特区面积低于 100 平方公里,平均每一个特区面积为 4.2 平方公里。而印度政府现在的法规规定,将来建设的经济特区的面积不能超越 50 平方公里。这与中国等其他国家相比规模未免太小。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中最小的汕头经济特区也有 50 平方公里,而面积最大的海南经济特区达到30000 平方公里以上。印度经济特区遭到其规模的限制,规模效应不是非常明显,特区企业的进步也因此遭到限制。这是印度经济特区进步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问题。(3) 印度经济特区在进步到一定量后遇见了很多利益冲突问题。比较紧急的是征地冲突和开发商的投机行为,这类问题需要印度政府进一步的研究其解决方法。2007 年印度由于特区征地问题爆发了大规模的冲突,政府一度因此而中断特区的审批。之后政府虽然颁布有关政策对土地征用行为进行规范,但开发商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除此之外一些开发商借助政府开发特区的打折政策很多圈地,之后进行房产投资。印度政府为此已经颁布专门手段限制投资者的投机行为,但政策成效怎么样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察看。3、印度创办经济特区的基本做法及其经验。1. 打造一个精简、集中、高效的管理体制。印度在打造出口开发区之初管理体制比较落后,当时印度开发区由管理委员会、管理局、管理厅三级构成,管理部门职能重叠,官僚主义紧急,投资者在开发区投资遇见不少不便。1990 年之后,印度着手对出口加工区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一方面精简机构,其次放权给地方政府和民间部门。2005 年印度颁布经济特区法案后,印度开始打造基于经济特区框架下的特区管理体制。2006 年印度中央政府经济特区审批委员会(Board ofapproach,BOA)成立,这是印度审批经济特区第一个的专门机构。审批委员会的成立达成了特区管理的集中化和专门化。现在印度已经打造起一个精简、集中、高效的管理体制负责管理有关经济特区的各项日程事务。现在,印度经济特区的管理机构体系主要分为管理层面和开发运营层面两个层面。管理层面的管理主体主如果政府部门,依据印度法律规定,管理层面的主体主要包含有:中央政府(Central Government)、州政府(State Government)、特区审批委员会(Board ofApproach,BOA)与在其下设立的特区决策委员会(Approval Committee,AC)和特区管理委员会(Special EconomicZone Authority,SEZA)。每个机构的主要职责分别是:中央政府与州政府负责对于新的特区打造的审批,与对特区审批委员会的监管。特区审批委员会是政府管理经济特区的唯一直接机构 , 委 员 会 最 高 长 官 为 市 场 发 展 委 员 长 (DevelopmentCommissioner,DC)。委员长负责管理委员会成员,直接向中央政府负责。印度经济特区的审核、批准需要通过审批委员会的程序。委员长不止是特区事务的监管者,也是联系特区企业与政府的中间人。审批委员会下属的决策委员会和特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各地的经济特区直接进行管理,决策委员会(Approval Committee,AC)负责对经济特区内企业向国内关税区(DTA)和海外的进出口活动进行监管,依据有关法律对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推行管 理 。 特 区 管 理 委 员 会 (Special Economic ZoneAuthority,SEZA)则主要负责向区内企业提供基础设施便利,推行打折政策与对特区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估和剖析。因为印度经济特区的开发和运营都是企业化运作模式,印度经济特区的开发和运营主体主如果州政府和私人部门。在开发运营层面,印度经济特区主要有三类主体:开发商(Developer),副开发商(Co- Developer)和运营单位(Unit),这类机构都直接归特区审批委员会(BOA)管辖。开发商是经济特区开发的主要主体,在中央政府的授权下,满足肯定条件的投资者可以成为开发商,开发商主要负责特区内企业的审批和监管,受理经营主体的入驻申请并上报特区审批委员会,在得到委员会审批公告后,开发商负责对符合入驻条件的运营主体发放执照。开发商是管理特区内企业的直接部门,每一个企业的信息和建议都通过开发商向上级反馈,开发商是经济特区管理机构中要紧的主体,特区法律规定假如开发商在土地、资金等方面不满足资质时,可以联合其他开发商一同对特区进行开发。副开发商也是经济特区的开发主体,要成为副开发商需要满足肯定资质,同时得到中央政府的授权,符合资质的私人和州政府都可以申请成为副开发商。副开发商的主要职责是建设和维护特区内的基础设施,在开发商批准下依法对特区具体事情进行管理。运营单位指的是经济特区内生产经营的每一个企业,它们是经济特区的基本单位,运营单位有哪些建议可以向开发商反映,同时需要在开发商的管理下依法进行生产经营。综上所述,印度经济特区的管理和运营体系可以用图 1 表示。2. 打造完善全方位、有效的特区政策法规体系。印度经济特区在进步过程中十分看重对特区政策体系的建设,在创办特区之初,印度政府就强调政策扶持对进步特区的重要程度。2005 年,印度政府对于经济特区进步颁布了第一部正式法律:经济特区法,印度特区的政策法规规范化大大增强。
PZCI0JFRK~XR8%60I.jpg)
在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过程中,印度政府积极推行特区政策法规建设,政策法规不断进步。现在印度经济特区的政策法规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体系,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经济特区的准入与退出,对经济特区企业的财政打折政策和非财政打折政策与对经济特区企业的行为管理。政府通过拟定和健全印度经济特区的政策法规,达成对经济特区的科学有效管理,为经济特区的稳定、健康可持续进步提供好的政策环境。在经济特区企业准入与退出方面的主要规则有:一是,资比率达到 100%的企业可以申请投资经济特区;二是,在印度国内连续 5 年经营并且净外汇收入为正的企业可以申请投资经济特区,外汇收入没最小限制;三是,对于申请投资经济特区的企业来讲规模没最小限制,即小微企业也可以投资经济特区;四是,除制造业外,36 项服务业也允许进驻经济特区并且享有打折,这类行业包含教育服务,贸易,仓储,研发,资讯软件,境外银行,医疗服务,观光旅游,娱乐,文化体育,运输等,但不包含法律,会计服务及零售业。在财政打折方面经济特区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经济特区开发商在 15 年内有 10 年可以免除所得税;第二,经济特区内的厂家前 5 年免除 100%的所得税,后 5 年免除 50%的所得税。假如连续 5 年将收益用于进步企业生产经营,出口收益的 50%可以免除税费。同时对企业购买机器设施和原材料的关税,货物税,中央销售税 (Central Sales Tax,自区外采购货品),服务税和电力税也可以免除。在非财政打折方面经济特区法律法规主要内容有:①特区内的厂家在进口时无需进口许可证;②特区内厂家在保留小规模的生产部门时不再需要工业许可证;③特区内厂家在向国内关税区(DTA)和海外区域出口和进口货物时无需通过海关的例行走私审察;④特区内外资企业在投资小规模生产项目上没限制;⑤特区企业经营产生的价值可以自由的汇回到公司内部,无需满足会计平衡表等需要。在规范特区开发商和厂家方面,有关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有:①特区开发面积有上限需要,综合产业经济特区(Multiproduct SEZ)的面积上限为 5000 公顷,每个州政府有权对此上限继续调整,特区开发面积同时满足下限需要;②综合产业特区(Multi product SEZ)和单一产业特区(Sector- specific SEZ)区内用于建设从事主要经济活动的加工区面积不能低于特区总面积的50%,如此是为了确保特区内土地用于工业生产活动,而不是转用于商业开发和炒作;③特区内的开发商至少要向每一户的拆迁户提供一个就业机会;④特区内的厂家需要在 5 年内的出口大于其在国内关税区(DTA)的采购成本,厂家的出口创汇需要得到提升;⑤政府规定经济特区在开发过程中要保留 5%的土地,用于兴建职员住宅宿舍,大众运输系统,自来水系统,下水道系统,电信系统,电力系统等公共设施,如此规定的目的是保障工人有用上述基础设施的基本权利。4、印度创办经济特区对国内的启示。印度经济特区虽然起步晚于国内,但其在进步过程中的很多经验和教训对国内在推进经济特区建设方面有很多启示。1. 健全经济特区的政策法规体系是促进特区进步的最重要手段。印度特区的成功经验在于看重和进步特区法律法规的建设,在好的法律框架下,经济特区的健康、稳定、可持续进步就有了保障。而规范建设恰恰是国内目前特区进步的弱点,规范建设的滞后不但不利于特区的积极进步,更大概减少特区本来应该具备的经济优势,这是大家以后在建设和进步本国经济特区过程中需重视的地方。2. 合理处置特区开发过程产生的利益冲突,是保证特区持续进步的要紧原因。印度特区在飞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经济主体利益冲突,如土地所有者和征地方的用地冲突。在解决这类冲突的过程中,印度政府遵循了公开、民主的原则,较为妥善的解决了问题,保护了土地所有者应有些权益。这对国内特区进步具备非常大借鉴价值。大家在进步经济特区过程中,也遇见了很多包含征地冲突在内的问题,怎么样公平适当的解决这类问题,印度政府的做法可能给了大家一些非常不错的参考建议,那就是在宪法的框架下公平公开公正的解决矛盾,通过对有关法律的健全使得大家的所有行为都有法可依,同时重视对矛盾中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平衡好公平和效率的问题。3. 基础设施是支撑特区进步的基本条件,基础设施需要早规划、早建设。印度建设经济特区的经验教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在进步初期低估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程度,一直到目前特区的进步还遭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国内经济特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得非常不错,这也是国内经济特区获得平稳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以后在建设新的经济特区过程中,大家要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不要让基础设施成为限制经济特区进步的瓶颈。4. 经济特区的开发主体可以具备肯定灵活性,私人部门也可以参与开发特区。印度经济特区在进步过程中充分依赖了私人部门的力量,这为政府节省了很多资源。由私人部门开发经济特区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如一些房产商开发特区的目的不是从事生产性活动,而是进行一些投机活动。但这并不是私人部门不可以进入特区开发范围。让私人部门投资开发特区的一个独有优势在于防止重复投资和浪费,这正是政府开发特区容易出现的问题。国内现在还不允许私人开发特区,但伴随开发特区的本钱愈加高,政府有哪些用途也愈加小,能否适合的让私人部门参与到国内经济特区的开发之中?结合印度的例子,这个问题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1] Prince Waterhouse Coopers. SEZs in inpa-major leap forward [R].MUMB-人工智能:Maharashtra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ncil(MEDC),2008(8)。[2] Aradhna Aggarwal.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in Inpa:analysis of theexport performance [J].Working Paper,No.148,2004(11)。[3] Jona Aravind Dohrmannn.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Inpa- An Intro-duction [J].ASIEN 106,Januar,2008.[4] Malini L Tantri. Effectiveness of SEZs Over EPZs Structure:The Perfor-mance at Aggregate Level [M].Bangalore:The Institut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Working Paper,248,2010.[5] Adradhna Aggarwal. Impact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on Employment,Poverty and Human Development [R].ICRIER,Working paper,No.194,2007(5)。[6] 台湾经济部投资业务处。 印度投资环境介绍 [R].台湾:经济部,2005(10)。[7] 台湾驻印度代表处经济组。 有关印度经济特区(SEZ)的进步现状 [R].台湾驻印度代表处,2010.[8] 钟坚。 世界经济特区进步模式研究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8)。[9] 张庆辉。 印度经济特区布局及其借助外国直接投资特点 [J].世界地理研究,2008(1)。[10] 朱萍,庞皎明。 印度特区:一次前途未卜的经济实验 [J].商务周刊,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