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平等 效率 不平等指数 平等效率关系曲线
已有对平等与效率问题的讨论都隐含了如此一个假设,即平等程度的提升必然会致使效率受损,或通过减少平等程度来提升效率一直有效的。本文对这一假设提出质疑,并试图用一个简单的模型将它证伪。
1 平等的意思
有人将阿瑟·奥肯的著作《Equality and Efficiency:The Big Tradeoff》中"equality"一词译为"公平",这在中国学术界引起了一些非必须的误会。由于汉语中"公平"一词意为"公正,不偏不倚",这正是达成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它与效率并无重大两难冲突。国内有学者因此误译而将"公平与效率"问题斥为伪问题,不但连累奥肯在中国声名受损,而且导致研究和争论的混乱,减少了学术研究的效率。依据《美国传统词典》,"equality"的讲解是"The state or quality of being equal",指"相等、相同的状况或特质",这与汉语中"平等"一词更为契合。因此我赞同王奔洲先生的译法:《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
"平等"是较为适合的译法,但对其含义仍必要做进一步廓清。奥肯所言的"equality",指的当然不是机会的平等,那是公平的范畴;但也并不就指结果的平等,由于真的意义上的结果平等,迄今为止尚未在任何社会中达成过。一种从未出现的现象,当然不可以对效率产生任何损害。对效率可能产生损害的是人类从未停止过的缩小人与人之间分配差距的努力。虽然真的的平等从未达成过,但这种努力的结果无论大小、显隐,都可能在肯定条件下破坏效率。因此我理解"equality"在奥肯著作中真的的意思应当是:"在结果平等化的努力下所达到的结果平等的程度"。下文中的"平等",除有特殊说明外,均指"结果平等化的努力下所达到的结果平等的程度"。显然,这里的"平等"严格的说来是一种"不平等",一种消除不平等所获得的阶段性成就。
2 衡量平等(或不平等)程度指标的讨论
奥肯用的衡量平等的规范是基尼系数,这看来不够完整。由于收入相同的人可能因每个都不一样的背景条件而有着大相径庭的处境。比如一个"薪资基本不需要"的政府官员,或许薪资单上的收入与一家民企的员工相当,但两人实质生活情况可能大不相同;又如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富家纨绔子弟与家里家徒壁立的下岗职工,同样没收入,事实上也远不平等;再好似样收入的两个人,一个身体健康,一个患有需要巨资方能医治的疾病,他们的处境也迥然不同。考察社会不平等的程度,需要在收入水平以外考虑背景地位、身体情况、社会关系、家庭负担、进步潜力等等原因,将它综合起来比较,方能对之有真实的认知。当然,这在统计和计量上会有非常大的困难,暂时很难付诸实用,但平等化的努力应当在对不平等情况有着尽量接近实质的认知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进行。
图1为笔者仿照洛伦兹曲线图所绘不平等曲线示意图,图中横轴表示社会中分配情况从劣至优家庭的百分比分布,纵轴表示肯定百分比的家庭实质占有些社会资源的百分比,当社会分配情况绝对平均时,不平等曲线为45度斜线,当全部社会资源被一户家庭一个人占有时,不平等曲线变为90度折线。这两种极端的状况仅在大家想象中存在,反映现实情况的不平等曲线y=f都坐落于这两者之间,曲线愈挨近90度折线,社会不平等程度愈紧急。与基尼系数相似,在此也可用曲线与45度斜线之间的面积与45度斜线与90度折线所围面积相比而得到不平等指数。公式如下: I=■=1-2■f(x)dx(1)
在上述基础上,大家才能对平等与效率的关系进行进一步讨论。
3 平等对效率的影响具备正负两向性
对平等的追求,或者"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需要深植于人类心灵深处。无论蛋糕做到多大,对平等的需要都不会消亡,只不过在平等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蛋糕做得更大的社会有较好的条件缓解矛盾而已。注意这种矛盾只能"缓解",真的解决须待生产力进步水平高至人类可以将效率仅仅当作一种工具性的指标时。那时,或许一个小时就能做完一周工作的人类可以将平等这个正义标准优先于效率来考虑。
但在今天,即便假定效率应当占有比平等优先的地位,能否觉得牺牲平等对效率有利而无弊呢?即便在不平等完全是因为公平角逐所致的假设下,不平等程度的加剧仍然具备损害社会效率的一面,换言之平等程度的提升并不仅有破坏效率的一面。比如,不平等带来的不满(注意不满并不是总由不公产生)可能致使罢工,也会提升社会犯罪率。即便没激烈的冲突,社会关系不和谐本身就是效率的不利原因。大家常常将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当作一种纯粹的正义举动,虽然义不容辞但却违反效率。其实救助弱势群体可以减少犯罪率,稳定社会,其保护效率有哪些用途同样不容忽略。即便抛弃那些孱弱到无力犯罪的人,带来的损失也绝不是仅限于正义的沦丧。由于健壮和正常的人看到他们遭到抛弃的下场会在心理上产生"兔死狐悲"的感受。其他人都没办法保证自己永远是强者,一旦沦为弱者就是这种下场,这种感受对社会而言是一种破坏效率的心理瘟疫。
不平等对效率的正负两种用途的形成机制可以如此讲解:不平等程度的变化会给社会不同群体成员带来不一样的影响,一部分人对变化感到不认可,这种不认可就表现为对效率的负用途,另一部分人对变化感到认可,则表现为对效率的正用途。显然,研究不平等对效率的影响需要考察这两种用途各自的变化趋势及其综合效应。
[1][2]下一页